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育过程中,儿童越是觉察不到教师的教育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我认为这条规律是教育艺术的核心。""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受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这两句话实际上指出了教育工作的一种最高境界即无痕教育,这是一种基于相信学生性本善、学生具有道德生长能力的教育,它弱化说教、灌输,而是以学生生活中的各种真实情境为教育载体,通过环境熏陶、榜样  相似文献   

2.
教育无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这道出了“无痕教育”的真谛。教育者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富有深情的一个眼神,不露痕迹的一个暗示……都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产生极大的影响。“无痕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育人技巧。与各学科相结合的思想品德教育就需要如此,它不应该是口号式的道德说教,而应该由我们每一位教师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无痕”渗透。那么,如何做到“无痕教育”呢?笔者在写作和中学语文教法课教学中,总结出如下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3.
“教育无痕”旨在“淡化教育痕迹”,反对枯燥说教、呆板灌输、居高临下等教育方式,力求在自然的状态下,让教育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无痕”是教育的一种至高境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和推崇。  相似文献   

4.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追求“无痕德育”,让学生在一定情景感染下,在活动的体验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无痕”的德育教育。“无痕教育”有三个显著特牲:它强调教学顺应性.即顺应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兴趣爱好,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等;强调和谐性.即没有一丝一毫的强迫.而是疏导.让学生主动融入,自主地体验和感受;强调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效果.真正实现学生自觉的道德内化和行为转化.  相似文献   

5.
教育无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1]这道出了“无痕教育”的真谛。教育者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富有深情的一个眼神,不露痕迹的一个暗示……都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产生极大的影响。“无痕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育人技巧。与各学科相结合的思想品德教育就需要如此,它不应该是口号式的道德说教,而应该由我们每一位教师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无痕”渗透。那么,如何做到“无痕教育”呢?笔者在写作和中学语文教法课教学中,总结出如下一些做法:一、结合教学,教育…  相似文献   

6.
在班级管理中,班级文化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情操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具有水滴穿石的力量。教室文化在这方面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范红梅 《江苏教育》2023,(11):65-67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如何涵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浸润德行教育、确立道德观念、培育道德价值、形成道德行为、丰盈生命历程,需要在诗文感悟中无痕根植,在问题思辨中无痕选择,在情境创设中无痕濡染,在活动体验中无痕积淀。  相似文献   

8.
徐斌 《江西教育》2014,(3):12-14
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够找到通向孩子心灵之路的基础”。杜威在论述“什么是教育”时也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  相似文献   

9.
一、让学生在自主感受中体验 无痕教育,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感受中体验、感悟。教师要借助形象、感性的教学材料促进学生感悟,提升个性经验,在感受中潜移默化地内化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10.
徐斌 《江西教育》2014,(8):12-14
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够找到通向孩子心灵之路的基础”.杜威在论述“什么是教育”时也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  相似文献   

11.
高翠任 《学周刊C版》2014,(5):107-107
理想的教育状态是通过“怎样教”达到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和潜移默化中学习.通过“教什么”让学生获得知识.通过“为什么教”使教师更加清楚教学的真正意义是帮助学生形成能力.在淡墨无痕和春风化雨中发展恩想、培养精神.实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本文就“怎样教、教什么、为什么教”三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学校德育是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统一。潜在课程在学生接受“两课”知识以及将其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课堂气氛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和学校管理制度、校园环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方上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转换。  相似文献   

13.
吴树菊 《山东教育》2005,(10):51-51
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材内容安排上,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情趣化、实践化,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育。这种教育的效果与以往不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丝丝的春雨,像和煦的春风,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撒播下种子,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一门多功能的学科。它是交际的工具,具有工具功能.语文又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素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教学中,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获得知识,道德双提高。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摸索了一种方法:“保证重点,明确主线,找准眼点”。我把它总结为“块、线、点”结合方法,经过试行,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高境界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是渗透的,是润物细无声的。那么,什么是教育无痕?教育无痕旨在“淡化教育痕迹”,反对枯燥说教、呆板灌输、居高临下等教育方式,力求在自然的状态下,让教育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作为一名新课改教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教育不留痕迹呢?  相似文献   

16.
最近看到《中国教师报》上的一篇文章《教育无痕是一种智慧》,读完后,很有一些想法。无痕的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就像武侠小说中说的剑术的最高境界是人剑合一。这是一种美好的追求,但面对现实中的教育问题,我们还是要清醒地看到,无痕的教育对于一些情商较高的孩子是非常有用的,教育效果是最好的,影响是终身的,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实际上老师都有这样的教育智慧,这种艺术的教育方式也一直在应用着,但是笔者觉得教育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是复杂的、纷繁的,需要我们应用多种教育手段与方式来教育学生,单一的教育方式是满足不了现实的教育状况。  相似文献   

17.
无痕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与教育者的接触交流,与教育者产生共鸣,在情感交流中潜移默化,不留痕迹地接受了教育的一种思想教育方式。针对目前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必须引入无痕教育的理念,分析无痕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其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应用。  相似文献   

18.
道德共识的追寻——美国新品格教育的内容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格教育是20世纪末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道德教育现象。新品格教育的目的在于“社会的道德整合”。达到这一目的要求具有一套普遍有效的道德内容,这是实施品格教育关键的一步。这种内容的确定及其方式反映了一种对道德共识的追寻。  相似文献   

19.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于是,在平时教育的过程中,我尽量不让孩子感到我在关心他、爱他,我想等到有一天,当学生意识到,这是一种爱的时候,产生的力量和作用是巨大的。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师爱无痕”。但有这样一件事,改变了我对“师爱无痕”的理解:无论你的内心对学生有多少爱,无论你对学生无私付出有多少深,倘若你没有传达给学生知道,或者对方没  相似文献   

20.
王宇 《新教师》2021,(3):82-83
“体验”是指人们以切身的实践和感知来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活动;而“体验式学习”则是将体验和学习相互融通,让学生在实践经历中认知、明理和成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日常的生活场景作为教学的基础,致力于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行,以此帮助学生实现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将体验模式运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为目标,可以引导学生在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品德,继而将这种品德外化为其为人处世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