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黎鑫 《文教资料》2008,1(17):26-27
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在欧洲、在我国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本文沿着维特悲剧性的人生历程,从歌德对维特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来探讨维特的形象特征,浅析造成维特人生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崇尚自然,崇拜天才,推崇民族意识,渴求冲破精神和物质束缚,疾呼反抗,要求自由,这些精神充溢在狂飚突进作家的作品中,而歌德在此期间创作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狂飚突进运动精神体现得最为充分、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代表性作品,与歌德的大多数作品一样,这部《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他本人爱情生活的一次折光。歌德回到法兰克福不久,就得知自己的朋友耶鲁撒冷在魏茨拉因恋友人之妻无望而借凯特涅的手枪自杀的消息。相同的感情,相同的遭遇,在歌德的内心激起了创作的冲动,他手不释笔,四周之内就完成了这部书信体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  相似文献   

3.
李醍 《成人教育》2013,33(7):126-128
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以下简称《维特》)通过描写一个觉醒的知识青年维特的不幸爱情故事,展现了当时德国整个时代的情感、希望和痛苦。维特的人生悲剧是一曲时代悲歌,折射出当时德国社会的种种。歌德将自己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的生活经历进行艺术加工,通过维特展现给读者,以此表达自己反对封建等级制度,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二十年代初,郭沫若译完歌德的处女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后,又特译介了作者为主人公维特与绿蒂作的小诗: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郎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 为什么从此中有惨痛飞迸? 据郭沫若自称,他之所以要译介歌德这部描写男女爱情悲剧的小说,主要是系“于歌德思想有种种共鸣之点。”  相似文献   

5.
《中文自修》2006,(2):F0002-F0002
歌德(1749—1832),德国古典文学最主要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1749年,歌德生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1765年8月,到莱比锡学习法律。1770年4月前往斯特拉斯堡继续完成学业。1774年秋,《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1776年,歌德进入魏玛公国宫廷参政,开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1794年,歌德与席勒相遇,开辟了“以歌德和席勒的友谊为特征”的德国古典文学全盛时期。在席勒的促进下,歌德开始创作《浮士德》,在完成《浮士德》的第二部后。于1832年3月22日与世长辞。 作为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呼唤自由。歌颂反抗。《少年维特之烦恼》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激烈反抗以及对个性解放,发展“天才”的强烈要求,喊出了当时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呼声。歌德花了58年时间完成的诗剧《浮士德》则是其一生丰富思想的总结与艺术探索的结晶,是堪与荷马史诗媲美的伟大诗篇。[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焦窈瑶 《文教资料》2010,(18):181-183
作为18世纪德国"狂飙突进"运动代表作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以下简称《维特》)是歌德根据自身经历写出的书信体小说,也可称是第一部直接反映德国现实生活而富于真情实感的长篇小说,充溢着"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歌德"自然的人道主义"理想。《维特》一出版,立刻风靡德国和欧洲,在青年中掀起"维特热",他们穿上维特式的蓝色燕尾服,黄色背心,褐色长靴,模仿他的一举一动,甚至学他开枪自杀……即使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维特热"的余波仍在世界各地持续,这本薄薄的"小书"何以产生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何以以"经典杰作"的身份入主世界文学名著之林,在此,我们将结合杨武能先生对《维特》的文本分析、《歌德谈话录》中有关歌德文艺主张的部分,以及一些西方文学评论展开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揭开《维特》成为永恒经典的奥秘。  相似文献   

7.
十八世纪,德国大作家歌德在其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描写了少年维特与少女绿蒂的爱情悲剧。维特钟情于绿蒂,绿蒂却屈从于礼俗,最后维特悲观自杀。他们的爱情悲剧更多的是由于外在的原因,即当时德国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当代青年作家谢宗玉在其叙事性抒情散《伤疤情结》中,为我们成功地揭示了有别于少年维特的另一种烦恼,即青春期少男少女较为隐秘的内在“伤疤情结”,表现出对少男少女的质朴的关爱和牵挂,可谓其青春系列散中的又一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8.
《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使青年歌德一举成名,并立刻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维特热潮",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18世纪德国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维特的形象。维特的烦恼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引起了广大青年的共鸣。本文认为维特与当时的现实产生巨大撞击的人生追求可以概括为: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  相似文献   

9.
1774年秋,一本薄薄的小书风靡了德国和整个欧洲。这就是歌德的著名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以下简称《维特》)。不少热血青年竞相仿效维特的榜样:模仿他的思想言论,举止风范,学穿他的青衣黄裤的服装样式,甚至有的举抢结束自已的生命。据说威名赫赫的拿破仑也把这部小说读了七遍。  相似文献   

10.
席勒儿时读到《少年维特之烦恼》后,就被其作者歌德的才华深深吸引住了。小席勒很想结识歌德,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给歌德写了一封信。然而,信寄出去以后,却石沉大海。一天,颇为懊丧的小席勒问父亲":很想结识一个人,可别人不理自己怎么办?"这时,父亲点燃了供台上的  相似文献   

11.
浮士德     
歌德是谁呀?这可是一位大名鼎鼎(dǐng)的人物。他是18世纪德国的大文豪,一生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最受欢迎的小说是《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书写一个叫维特  相似文献   

12.
通过揭示歌德笔下维特这一人物的信仰体系,来反观他与绿蒂之间的爱情悲剧。通过研究可以看出,维特的爱情实际上维特信仰的栖居之所,从而使我们对维特的"信仰悲剧"具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18世纪,德国大作家歌德在其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描写了少年维特与少女绿蒂的爱情悲剧。维特钟情于绿蒂,绿蒂却屈从于礼俗,最后维特悲观自杀。他们的爱情悲剧更多的是由于外在的原因,即当时德国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当代青年作家谢宗玉在其叙事抒情散文《伤疤情结》中,为我们成功地揭示了有别于少年维特的另一种烦恼,即青春期少男少女较为隐秘的内在  相似文献   

14.
正歌德(1749年—1832年),德国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又是思想家,科学研究者。他的诗剧《浮士德》是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品。长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早在百年前就翻译到中国,无数的少男少女为之倾倒。歌德十岁左右就接触并爱上了绘画。他说:"我从童年起就生活在画家中间,我习惯于像他们那样,把景物与艺术联系在一起看。"(《诗与真》)  相似文献   

15.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第一部让歌德在德国几乎一夜成名的小说。本书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杨销书。由此而来的成功给歌德的一生带来了名誉和财富。歌德(1749—1832)是德国近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世人公认他是继但丁和莎士比亚之后西  相似文献   

16.
歌德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曾风靡世界,一发表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第一部产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德国文学作品。 歌德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部情真意切的小说,是与他的亲身经历分不开的。事情是这样的:1722年初夏,23岁的歌德到威茨拉尔的最高法院去工作。不久,他在一次舞会上结识了一位名叫夏绿蒂的姑娘,他俩由相识而相慕,由相慕而相爱,由相爱而相绝。歌德在与夏绿蒂相慕过程中,知道她已与自己的朋友、外交官克斯特纳尔订了婚。夏绿蒂既钟情于歌德,又不忍弃绝原来的未婚夫,内心十分矛盾。有一次她委婉地向歌德诉说…  相似文献   

17.
歌德与席勒的友情,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一部令人惊叹的传奇。歌德生于特权家族,父亲是皇家参议,母亲是法兰克福市议会会长的女儿。25岁时他便写出了轰动欧洲的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并曾担任魏玛公国要职主持大政,可谓声名显赫才华横溢。而比歌德小10岁的席勒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  相似文献   

18.
[作者档案] 歌德(1749-1832)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剧作家、批评家,德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同荷马、但丁和莎士比亚一起,并称为欧洲四大文化名人。歌德的主要作品如《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威廉·迈斯特》和《西东合集》等都成为世界经典名著。《歌德谈话录》是由艾克曼辑录而成的。  相似文献   

19.
据说,青年歌德(JohanWolfgangVoGoethe,1749—183年)当初不能决定自己是作一名画家还是一位诗人,他来到了河边,捡起一枚石子,心里默默地祝祷着,如果石子扔到河里沉下去他就当诗人,如果浮在水面上就作画家。结果是可以想见的歌德后来以《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浮士德》等小说和诗剧享誉世界文坛。我国的大诗人艾青(1910—1992年)原本是学绘画的,他青年时代甚至远赴欧洲学习法国印象派绘画,期待日后成为画家,然而他最终却成为诗人,并被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智利诗人聂鲁达(PabloNeruda,1904—1973年…  相似文献   

20.
马斯内根据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而创作的抒情歌剧《维特》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这部歌剧主要反映了维特与夏绿蒂之间的爱情悲剧,歌剧中所表现的是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和主人公内心的伤感性,而不是小说所表现的爱情的不合理性。纵观整部歌剧,剧情虽简洁但却扣人心弦,作曲家把维特在不同时期心理特征的变化以及他内心所表现出的嫉妒和痴情、痛苦和无奈、悲观和绝望都发挥的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