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以来学界对《诗经》"二南"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新世纪新时期,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迫切需要。本文通过对"二南"研究状况的评述,旨为新世纪的《诗经》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对于《诗经》中《周南》和《召南》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朱熹《诗集传》等对于《诗经》中"二南"义的解读无法脱离政教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3.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它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而《诗经》比喻的运用多数是通过使用喻词"如"来实现的。本文通过研究《诗经》中"如"字使用的情况,来分析"如"字的古今义变化,以便把握《诗经》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4.
《诗经》研究是王夫之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诗经稗疏》、《诗广传》、《诗绎》、《诗经考异》、《诗经叶韵辨》等论著,对《诗经》进行了综合的考察研究,持论甚高而卓见至多。其中对“二南”的划分足见一斑。关于《诗经》中《周南》、《召南》的划分,自古以来,各家解说不同。《毛诗序》以王、侯之风为划分标准,认为《周南》是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召南》是诸侯之风,故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诗经·大雅》中五首周史诗与《伊利亚特》经典情节的文本细读,互照互识《诗经》周史诗"壮美"与《伊利亚特》"崇高"风格的同异,以此为中西诗学体系的基本诠释原则分别是"言志"与"模仿"提供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6.
《诗经》十五《国风》虽没有楚风,却有楚歌。通过对《诗经》“二南”产生的地域与时间,以及春秋中期前汉阳诸姬与楚国的关系进行考察,认为既不能把“二南”与楚歌的关系过分夸大,也不能否认“二南”中楚歌的存在。《汉广》、《野有死麇》、《江有汜》等是“二南”所收的几首楚歌,从中不难窥见早期楚文化北向影响渗透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方芳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9):127-128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杂考各说》汇集对《诗经》学基本问题的考证,"诗入乐"说、"国风次序"论、"周南召南"考为具有代表性的三个问题,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梳理诸说源流,体现马说的优劣之处,从而弥补对于马瑞辰诗学理论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报任安书》有"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一句,有注解称",楚,荆木"。为何有此解释呢?许慎《说文解字》曰:"楚,丛木,亦名荆也,从林,疋声。"《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说文解字》释:"荆,楚木也,从刑声。"唐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杂志二》:"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  相似文献   

9.
"二南"作为孔子整理的《诗经》之首,其本为《诗经》"国风"中的楚风,但是由于孔子的政治立场,名之为《周南》、《召南》,但鉴于其艺术感染力,故而将其列为《诗经》之首。"二南"的美学特征正是楚文化的体现,楚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宗教有极大关系,故形成了异于北方"崇高"之风的飘逸之美。  相似文献   

10.
《诗经》“二《南》”(指《周南》《召南》)列于十五国风之首,而十五国风在正式礼仪场合演奏过的乐歌见于文献记载的,惟有《周南》《召南》中的数篇.且被称之为“正歌”.孔子对“二《南》”亦给予极高的评价.此皆昭示着二《南》在十五国风中有着某种特殊地位.此外,今本《诗经》其它十三国风皆冠以地域名称后附“风”字,而二《南》究竟产于何地,则始终困扰着人们,且直称《周南》《召南》,不附“风”字,也令人们猜测二《南》是否独立于国风之外.总之,十五国风中关于“二《南》”的名义诠释争议最多,久讼不决,未见定谳.今试综述前贤之论,并提出我们的一点浅见,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定量定性分析的方法,考察《论语》一书中介词"於"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中“是”字共出现60次,有作指示代词,表“对的、正确的”义和作系词等不同用法,我们在充分参考前贤论著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中的“是”字应视为作系词。  相似文献   

13.
游学军 《海外英语》2012,(7):220-221
Human nature is one of the most thoroughly studied topics in human history.Even today the argument continues in all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s,and by studying Conrad’s two stories:Heart of Darkness and The Secret Sharer,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the two sides of the nature,both good and evil,which are inherent in us humans.In the essay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two heroes in the stories and tries to prove that only when we realize and admit our capability for the evil,can we make the good and kind side of nature to flourish.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综合化改革的需要出发,论述课程综合化对中国现行教师教育在培养体系、专业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师角色行为实践等方面的挑战,以及中国教师教育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5.
论"新海派"作家群对新写实小说的创作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新海派”作家群的作品远离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以表现都市哲学和市民生活见长,作品具有鲜明的“世俗”倾向。时隔近半个世纪兴起的“新写实”作家同样以表现寻常百姓的凡俗人生为其创作宗旨。“世俗化”是其基本创作倾向。两代作家虽身处的时代、历史环境有着天壤之别。但创作却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足以见出“市民话题”的永久魅力。  相似文献   

16.
198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清朝政府同日本国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从此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期间,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和"同化"政策,妄图割断台湾人民同中国大陆的历史文化联系,将台湾人民同化为日本的"忠良臣民",将台湾变成他们永久的殖民地.然而60年的今天,李登辉和陈水扁当局步日本殖民者的后尘,大搞"台独"的"去中国化"活动,以实现他们搞"两国论"的迷梦.历史将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17.
“绿色壁垒”蕴涵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现已成为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棘手的贸易障碍之一,因为它名义的合理性、形式的合法性、内容的广泛性和手段的隐蔽性等特点,时常使得全球环境保护和自由贸易之间的矛盾表面化、白热化,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因为它的产生是环境问题全球化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共同交织的必然结果,那么它也必然对世界明(生态明)进化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由于其深层根源在于国际环境正义,因此,维护国际环境正义就成为有效对付绿色壁垒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太监"考     
太监曾是北魏始置一女官官名,然众字典辞书皆失载此义项。本文考证了该官职的具体产生年代、从官人员的性别、及与宦官、阉人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西西弗作为西方神话里的一个典型人物被不断地阐释和演绎,然而加谬却从西西弗的行为中读到了荒诞、品味到了生命。《西西弗神话》兼有文学的审美性与哲学的思辨性,通过对自杀、希望和离异、冲突、反抗、自由的分析逐步进入了“荒诞”概念的内核,并阐释了一种全新意义上的荒诞观。应该说,《西西弗神话》已超越了简单的文学“写人”与哲学“探人”的功能,而具备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导读作用。  相似文献   

20.
国力和文明的强盛程度在操作性定义上分为三种资本第一为文化和灵魂资本;第二为金融与经济资本;第三为科技和知识资本.其中第一资本不仅是第二和第三资本的发展基础,也是其第二和第三资本的发展动力.21世纪的中国在全球化中急需第一资本,并要积极着手民族灵魂工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