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胡适将杜威的实验主义运用于《红楼梦》研究,建立了新红学。新红学把长期受到贬抑和轻视的小说提高了与经学、史学等传统学术主题平等的地位,不但改变了学术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也改变了传统学术的重心,推进了现代学术的转型。这可以说是胡适新红学的主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考证是胡适学术生涯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郑少龙在《胡适的古典小说考证》内就胡适考证小说的方法原则,基本情况、考证的特点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在小说考证的方法上,胡适继承了清代乾隆学派的考据法,并积极吸取西方的进化论与实验主义学说,采用了“中西合璧”的方法。胡适花费在我国四大文学名著及《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传统小说上的精力与心血是巨大的,经过考证,他将古典小说分为由“历史演变而来”与“作  相似文献   

3.
胡适挑起“问题与主义”之争,其用意是反对包括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一切主义,“问题与主义”之争,是要不要旗帜之争,胡适没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不合乎事实的。当然,认为胡适只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不合乎实际,胡适反对研究和宣传主义,是因为他坚信实验主义的“科学方法”能够解决问题,然而否认理论的积极作用,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胡适在《三论》《四论》中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不得不承主义有作用,转而反对教条主义,但是,胡适认为主义的作用,只是一种参考的作用,因而继续抬高方法的作用,而贬低主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胡适与转型中的中国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中国文化界、教育界、思想界乃至政治界,胡适对其均有重要影响。他既是一位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位史学家,而且是在20世纪中国史学转型中不应被忽视的、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史学大家。胡适(1891—1962年),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祖辈经商,父亲是清朝官吏。他自幼接受私塾教育,1904年到上海新式学堂求学。1910年考取庚款留美官费生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后转入文科。毕业后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著名的实验主义哲学家杜威。1917年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中国…  相似文献   

5.
上海时期(1904—191O)或者上海经验对于胡适一生思想生活之影响意义,或许一直被低估,也因此有进一步考察分析之必要。总体而言,胡适在上海接触并接受了当时中国思想言论界有关进化论思想的传播讨论,深受梁启超有关中国学术思想史阐述之激发,初步明确了白话文学在现代思想传播领域中的工具意义及实验兴趣,而上海大都市的生活经验,又为胡适初步建构其人生观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早期经验,与此相关,胡适对于社会的认识,也在这一时期初步尝试了激进的社会革命与温和的社会改良之双重可能,并在怀疑主义与理性的经验主义之间呈现出一种富有时代思想特色的徘徊摇摆。当然,上海生活中的某些“负面”经验,可能在相当时期内也“潜隐”在胡适的社会生活方式中,并成为他严肃的学术人生与政治人生中的某种难以根净的花絮来源。  相似文献   

6.
高倩 《现代企业教育》2008,(24):186-187
胡适是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用现代西方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他结合乾嘉朴学与西方的实验主义思想,逐步构造出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为指导思想的科学方法。本文试从胡适实验主义方法论的基石和核心两个方面,来探讨他是如何将科学方法论与中国传统丈化相互融合,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开辟新的思路,以此推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的。  相似文献   

7.
温利 《今日教育》2013,(5):39-39
偶读集录胡适散文、随笔的《读书与胡说》一书,对这位“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位中心人物”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20世纪50年代初期,胡适被冠以“资产阶级思想代表”,那场对他全面否定的批判运动后,人们曾一度对其噤若寒蝉。然而,从唯物主义的历史眼光来看,胡适在文学、史学、教育等诸多学术领域中的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是他一生毁誉双重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2005年学术界对胡适思想的研究彻底摆脱了学术政治化的老套思路,出现了多角度、多层次异彩纷呈的局面,对胡适的哲学、史学、文学思想和其它思想都有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的中西史学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出现了引入西方史学的新热潮。与以往相比,所输入的西方史学的内容,在系统性和准确性方面,都有很大提高。以梁启超、胡适、何炳松等人为代表,在积极引入西方学术的基础上,对中西史学的结合做了有益的尝试,促进了中国史学现代化的进程。同时,因客观条件与主观原因的局限,在五四时期中西史学交融的过程中,也明显地存在着一些问题,说明这仍然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胡适以在美国留学期间的高等教育经历与归国后的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为基础,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以学术独立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思想。他提倡学术独立的根本目的是要加强中国人在思想、学术、文化、教育方面的独立自主。为实现学术独立,发展高等教育,胡适提出了转变大学观念、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发挥政府的作用等项建议。胡适争取学术独立的高等教育思想,为我国构建自主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刘成圻是中国近世学术史上罕见的天才,他承传家学,以史学见长,又吸收了西学,长期志于国学的研究和著述,建立了一个宏伟的学术体系。他认为国学与科学不同,具有综合的学术性质,四部书相连,不可划疆而治;并指明“事实考证”与专门学科的关系。他认为国学的目的是“以事明理”,用于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他长于史学与思辨相结合的方法,故著述以史学本体研究和理论探索为特点。刘成圻吸收了新学,但本质上仍属于旧学的范围,虽然他在探索着国学研究的新道路。我们从其著述的广博和所达到的学理高度来看,刘咸圻不愧为蜀中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12.
顾准是一名前行于时代的思想家,又是一名坚强的革命知识分子。在经验主义哲学基础上,顾准通过对中国长期停滞不前的反思,探索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论证了历史发展的非逻辑性。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动乱的中国,他填补了中国思想家集体"失踪"的尴尬处境,彰显了知识分子应有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品性,其人其学对学术界起了典型的思想解放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产生于20世纪初西潮泛滥之际,其理论方法虽以实验主义为标榜,实际上则始终以“对二千年之中国传统史学予以毁灭性的打击”的目标结论为预设。自由、独立观念渗透在学术之中,则有以百姓店铺流水账簿与六经正史意义等同的史料学出现,误解“六经皆史”为“六经皆史料”,经史子集的源流等差亦全然泯灭,而史官遂尽失职守。《三皇考》作为顾颉刚1929-1936年间所作几种主要疑古著作之一,在现代学术史的演变中占据重要地位,将此作番条分缕细的剖辨仍属必要。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他的研究牵涉到政治、历史、文化思想、艺术等诸多领域,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尤其是有关陈独秀的民主思想、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对抗日战争的态度等问题依然为人们大力关注,而有关陈独秀性格和人生心路等方面的研究也突显了学术界的研究新成果。  相似文献   

15.
湘军首领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中兴名臣,他对延续清王朝的命脉,乃至对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任何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所谓过犹不及。对曾国藩的评价也应该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准则,过度地拔高和过度地贬低其地位和作用都不是严肃的治学态度。当下学术界就有一种过度拔高曾国藩的地位和作用的倾向,《湘声报》2007年1月29日刊载的《人文双峰影响百年——对曾国藩现象的文化解读》一文,提出“近现代湖南能引领中国,这其中与曾氏不无关系。可以说,曾国藩影响了湖南,湖南影响了全国”、“曾国藩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也是现代文化的创造者”的评价就有过分拔高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健将基本上都是科学主义的信奉者。作为这次运动的主将之一的胡适,提出了历史的文学进化论,消解了传统文化的合理性存在。同时,他的实验主义文学观,又为新文学的建设找到了科学的方法论。无论是进化论还是实验主义,都打下了自然科学的深刻烙印。科学主义是胡适文学观的本质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现代学术品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深入研究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学术品格形成的中外学术渊源,探讨了闻一多学术品格的现代性问题。闻一多把现代思维方式、现代学术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与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方法相融合,形成了将东方和西方、科学性和诗性、传统学问和近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完善结合的学术思想。在具体研究中,闻一多注重多学科的综合运用、微观的严谨与宏观的开阔,讲求研究的时代性与人民性,获得了鲜明的现代学术品格,他在我国学术走向现代的历  相似文献   

18.
游国恩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国恩先生是20世纪的国学大师,其学术地位的奠定与他对中国古代学研究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他即是20世纪新楚辞学最主要的奠基人和最成功的实践,也是传统楚辞学最忠实的传承,学史的主要建设和科学学风的主要倡导之一。  相似文献   

19.
雷海宗是文化形态史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关雷海宗的学术研究是近二十年学术界的一大热点.针对雷海宗关于中国文化重建的独特探索,以中国的兵、中国的家族、中国的元首三个元素为切入点来研讨雷海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以及由此提出的中国文化重建的主张,这种探索不仅是基于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也对当前社会建设具有积极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林纾是晚清颇有成就的学者,在学术史与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且在译界占有一席之地,其诗文与译作中无不蕴含着血性这种精神气质。林纾思想内涵立足于对国家人民的关注、经世致用的提倡、社稷君主的赤诚及传统道德的维护。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根源于儒家文化,又与晚清时局和个人身体疾病等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