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处东南沿海的浙江,真算得上是块“风水宝地”。就在今夏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内,罕见的强台风“海棠”、“麦莎”、“卡努”顽固地一次又一次登陆浙东南,给那里带来了横扫一切的“风”和滂沱倾盆的“水”。然而,饱受台风侵害的浙江,在与台风抗衡时,如今越来越以人为本,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实行“风进我退”、避开正面、组织群众大转移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张帆 《新闻记者》2004,(9):45-47
164人死亡,2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81.28亿元——这是今年第14号台风“云娜”在我国浙江省温岭市登陆后留下的一组数字。作为东方卫视“云娜”台风现场直播报道组的带队记者,我和我的同事们在温岭亲身经历了那个狂风肆虐、暴雨倾盆的夜晚。这是我第一次直接在台风登陆点做现场直播报道,当狂风把铁皮卷帘门变成“断头刀”,当暴雨把城市变成“水上孤岛”的时候,这个“第一次”足以重新定义我有生以来所有对台风破坏力的猜测和想象,与“云娜”这个名字相比,我更愿意称14号台风为“噩梦”。  相似文献   

3.
初次到台湾访问的人,不管时间有多紧,主人总会热情安排你去中南部观赏日月潭、阿里山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可是我们这次台湾之行,时乖运蹇,恰恰遇上安帕台风登陆台湾岛(这里常常将台风冠以雅号,并以男性女性的洋人命名以示风速的强弱),使我们错失了这一良机,不免为这次访台留下一点小小的遗憾。但当我们走访了台北一些书店和出版社,在旧雨新知的结识交往中,体验着两岸同胞心脉相通的亲情,亲身领略和感受一番台湾书业怎样以新的经营形态发生着重大变革的时候,也真可谓是“不虚此行”了。特别当我们利用会议的间隙参观访问了何嘉仁文教机构——何嘉仁书店之后,更加深了这种感受。  相似文献   

4.
几米专访:小资什么意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股清新的“幾米台风”,越过了政治的藩篱,从台湾岛飘向大陆,并占据了大陆都市男女的心灵  相似文献   

5.
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建闽东(宁德市)是台风频频“光顾”的重灾区,尤其是近年来如“海棠”、“桑美”、“圣帕”、“罗莎”等17级左右的超强台风,给闽东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闽东日报》等当地主要新闻媒体积极组织记者深入抢险救灾一线真实报道灾情,充分发挥新闻媒体正面舆论宣传的重要作用,此类经济报道怎样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引导全市人民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奋发进取的精神,投入到灾后生产自救和重建家园工作中?去年闽东日报社被宁德市委、市政府授予“抗灾救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受到了表彰和奖励。  相似文献   

6.
2000年8月23日《中央电视台》的气象报告中有这样一段报道:“……今年第十一号台风22日在台湾东海岸登陆……23日再次在福建黄岐地区登陆。”此处的“再次”用得不时,如果改为“23日又在福建黄岐地区登陆”则更为恰当。“再次”和“又”虽然都是重复的同义词,但它们的用法也有不同。使用“再次”时主体和客体要一致。此句中的主体部分是第11号台风,客体是登陆地点,此次客体有两个,一个是台湾东海岸,另一个是福建黄岐。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闻周刊》2006,(19):16-17
2006年第1号台风“珍珠”,5月18日2时左右,在广东汕头澄海和饶平之间登陆,随之而来的是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的狂风暴雨,已造成福建省15人死亡,广东死亡8人。据民政部门统计,福建紧急转移安置约70万人,广东紧急转移人口约32万余人。灾害具体损失情况正在统计核实中。  相似文献   

8.
<正>第8号台风"莫拉克"是2009年正面登陆福建的最强台风。"莫拉克"台风于8月7日23:45在台湾花莲登陆,于9日16时20分在霞浦北壁沿海登陆(  相似文献   

9.
台风是亚洲常见自然灾害,每年均为大陆与台湾两岸媒体共同关注的新闻议题之一。不过,由于舆论环境与新闻文化的区别,长期以来,两岸媒体的台风报道同中有异。本文以2015年第13号台风"苏迪罗"为例,对比两岸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对同一场台风报道的异同,浅析台风报道怎样更"接地气"更专业化。  相似文献   

10.
万霞 《视听界》2011,(2):64-67
从事港澳台新闻的编辑工作已有多年时间,特别是莫拉克台风袭击台湾期间,我正在台湾随团采访,有机会与岛内同行合作,让我对台湾媒体和记者有了更真切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刘铭传(1836-1896年),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安徽肥西人。1884年奉旨赴台湾督办军务,抗击法国侵略者,1885年10月被清政府任命为首任台湾巡抚,1891年6月因病离开台湾。刘铭传在抚台的6年时间里,锐意改革,推行新政,为台湾的近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力主“以一岛基国之富强”,“以一隅之设为全国树立典范”①,使台湾百废俱兴。  相似文献   

12.
《档案管理》2005,(6):93-94
7月9日至18日的十天行程里,白岩松和他的同事在台湾,访名流政要,观故宫寺庙,察世态民意,遇国民党大选,遭台风洗礼。辛苦制作而成的《岩松看台湾》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播出后,社会反响颇大,两岸同时关切。7月21日,从台湾归来没几天的白岩松,虽然神情疲惫,谈起十天行程,  相似文献   

13.
战台风     
我呆过的最东最南的城市是南京,勉强属于南方,故而未曾和台风打过照面。由于对台风的认识严重不足,一直是心向往之。听说台风要驾临北京,俺的状态和气象部门处于高度对立中,几乎被人斥为幸灾乐祸。  相似文献   

14.
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引进美国学术出版社的“魔法校车”系列,期望培养小科学人,共同打造科学希望工程。这套书已经出版的有探索太阳系、海底、地质和水等5册,8月将再出版人体、台风、感官和电等主题。  相似文献   

15.
17级超强台风“桑美”登陆浙南前后,浙江电台新闻台推出了12小时不间断特别直播节目“直击‘桑美超强台风’”。这是浙江电台新闻台成立以来台风报道的第一次直播,也是新闻台首次超长时间的直播,直播节目启动后,受到多方好评。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近日中央编译出版社举办的《这才是台湾》为期一周的新书义卖,义卖所得款项全部已经通过中华慈善总会捐助台湾因莫拉克台风而受灾的民众。这次义卖活动,是中央编译出版社联合台湾《天下》杂志社进行的,义卖在北京百万庄图书大厦、卓越网、当当网同时展开的。同时,  相似文献   

17.
《海难,为什么发生在这里?———福州市“2号台风重灾村”调查记》于今年8月26日在人民日报见报,独家披露了“2号台风”造成海难的人为原因,反映了群众的心声,受到广大善良、公正读者的好评。稿件也获得人民日报好新闻一等奖。《新闻战线》编辑约我写点感受。现通过介绍这篇报道的采访经历,结合我到福建驻站一年多的体会,谈点想法。亡羊补牢犹未晚6月23日晚9点多钟,“2号台风”正面袭击福州。当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附近楼群房顶上、阳台上的东西不断被吹打坠地,在人们的尖叫声中,我办公室的一扇铝合金窗户也被吹到…  相似文献   

18.
做一个透明的人访弘力王恬最初萌生采访弘力的念头,是因为我发现“金话筒奖”获得者的名单里,有一位1992年评选出的“台湾听众最喜爱的大陆主持人”——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主持人弘力。后来又听说,台湾有个“弘力迷”听友会。台湾颇有名气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吴瑞文说:...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1995,(3)
面向读者贴近生活──介绍乐山日报副刊专栏“海棠路98号”本刊记者魏虹坐落在乐山市中区海棠路98号的《乐山日报》,是乐山市委的机关报。由该报副刊部主办的专栏“海棠路98号”,1992年被评为乐山市好新闻一等奖(专栏),第三届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  相似文献   

20.
8月13日于菲律宾以东洋面上形成的热带气旋,在随后的短短几天内升级为超强台风——这就是今年的第9号台风“圣帕”,其中心风力一度达到18级,为今年以来最强台风。[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