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情结往往产生于个人经验中的重大伤害。萧红的"家情结"就是缘于幼年时期家庭冷漠的伤害,缘于成年后的恋人背叛的伤害。祖父的关爱和温暖、导师的慈爱与关怀又使她产生了对家的憧憬和追求。这种矛盾构成了萧红"家情结"的核心,成为她创作的源泉和动力,这对萧红创作中的题材自传性、主题凝重性和思想独特性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晚年孙犁愈加浓烈的故乡情结成为他强大的心理创作动力。他以悲悯与忧患的情怀写出了故乡人民悲惨的生活遭遇以及人性的复杂,表现出了对故乡眷恋又隔膜的复杂情感。晚年孙犁故乡情结形成的原因与集体无意识有关,更与他个人的经历、心境和个性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蔡菁 《唐山学院学报》2004,17(2):67-69,83
力求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余光中"乡愁"情结在散文意象、叙述身份、文学气质等方面的体现,并进一步分析其散文创作的艺术内蕴。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有重要影响的乡土文学作家,浓厚的乡土情结已成为贯穿其小说创作的一条重要精神线索。商州不仅养育了贾平凹.也为其创作提供了无限空间。神奇的乡土、美丽的地域景观、生活在乡土之上的人们都成了作家商州小说的乡土特色。因此.商州小说也反映出贾平凹创作心境、动力、风格等方面特点。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9,(7):17-23
裘山山有关西藏情结的小说和散文构成了她作品的独特性,但是这种"西藏情结"反过来制约了她的创作。就表层结构来看,这类小说均采取双线交叉、回溯式的叙述方式,其背后却是追寻精神原乡的深层"结构",要么通过对地域故乡的追寻,要么通过对童年的追忆。这些深层心理在遇到特定主题和语境的圭臬时就形成了深层次的创作焦虑,以对历史现场的介入、对时代的介入、对人生的介入来看,这种创作焦虑在当下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6.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江健三郎,其创作过程中除了受存在主义的影响外。还受到鲁迅先生的影响。在他12岁的时候.就阅读了《鲁迅全集》.并且最喜欢的作品是鲁迅的《故乡》。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讲演时,曾引用鲁迅作品《故乡》的结尾“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为标题。可以说,鲁迅对大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二人都有着很深的故乡情结。本文就两位文学家的故乡情结进行分析.以期找到共通的要素。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锦瑟》之所以扑簌迷离曲折隐晦,正源于作者复杂的创作心态,而那种复杂创作心态的深层,积淀着作者郁结日久的“情殇”情结,解开这一情结,对阐释《锦瑟》及与之相关的无题诗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文本分析,从创作心理学角度对李商隐“情殇”情结的形成及其对创作的影响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海峡两岸新生代小说作家成年期均在80年代.他们的小说创作在城市题材、流浪情结、叙述方式以及传统文化观等方面从形式上看表现出一定的相近特征,而在内在意蕴方面却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9.
晚年孙犁愈加浓烈的故乡情结成为他强大的心理创作动力。他以悲悯与忧患的情怀写出了故乡人民悲惨的生活遭遇以及人性的复杂,表现出了对故乡眷恋又隔膜的复杂情感。晚年孙犁故乡情结形成的原因与集体无意识有关,更与他个人的经历、心境和个性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中国第一次从理论高度系统介绍和创作儿童文学。本文拟对当时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叶圣陶、冰心和丰子恺的作品进行分析,探寻他们虽有创作上的不同叙述模式,但由于所处时代话语场相似,因而在他们的作品中又表现出相似的创作质素,如启蒙意识、童年情结,甚至相似的缺憾——求善而失真。  相似文献   

11.
消费时代为儿童文学的创作与接受提供了崭新的文化语境。这种语境既为儿童文学的持续伸展提供了相应的创新空间.同时也向儿童文学惯有的价值诉求提出了严峻挑战。准确判断并重新确认儿童文学的现代文化身份.进而探讨其既成和应有的叙事路向.已经成为严肃而紧迫的学术课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呼唤并珍视儿童文学的人文关怀、诗性品格、游戏精神以及与科学理性相反相成的幻想冲动。面对消费时代商业化、电子化、多元化的叙事路向,继续秉持健康的人文情怀.尊重率真的儿童意识和游戏精神,追求表达方式和叙事路径的多样化实现.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儿童文学创作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2.
伍尔夫在小说的艺术形式方面表现出非常独特的创造性和开拓性,她创造了新的人物塑造模式,在叙事方式上放弃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由作家的个人叙述转变为多视角叙述方式;她还运用人物自由联想、象征主义等艺术形式,给读者提供了清新的视野。这些艺术形式在她的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是中国长篇童话的开山之作。他的"新奇的"叙事姿态,奠定了其作为中国儿童文学拓荒者的卓越地位。这种"新奇的"叙事姿态主要表现,一是儿童文学"有益、有趣"的创作标准,二是幻想里折射出的斑斓人生,三是幻想中闪现出的独创光彩,其间的思想与智慧带给小读者独特的艺术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4.
从《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的叙事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琪的礼物》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文章讨论了《麦琪的礼物》的叙事速度、叙事动力、悬念设置以及聚焦模式,认为小说没有以全知叙述者的身份从头到尾讲述故事,而是采用了加速叙事、减速叙事和聚焦变化等手段,增强了叙述的可信度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Circumscribed by the culture of collectivist and Confucian traditions,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defaulted to an impersonalized provision and delivery. Much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to assimilate individuals into a group identity. This epistemological model can be detected in learning outcomes, e.g., preferential use of ‘we’ over ‘I’, lack of authentic self-identity in student EFL writing, etc.,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ubiquitous rote learning. In this paper, we adopt a biographical approach to the teaching of stories expressed as personal narrative as part of the research framework. This is also applied to critical curriculum and pedagogical reforms that help students to write across their extant cultural constraint, enabling them to make a conceptual leap in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llective, and the individual identities, of the “we” and the “I”. Once this conceptual awareness has been achieved, the individual viewpoint can be elicited and articulated in student writing of narrative accounts. Biographical narrative accounts of personal experience are found to have a creative and self-actualizing force in forming the individual’s identity, using his/her original voice.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EFL writing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in the new era can be a useful strategy to empower students and EFL teachers to teach and write between the “we” and the “I” paradigms, and expand their ontological capability and flexibility through pedagogical effect.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诗的外视象,提出“照葫芦瓢制瓢”的译诗观,以达到与原文近等的视象美,使译文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原文的创作特色及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现代作家深层心理结构中的"围城意识"进入家族文本空间,形成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在家族文本中,"围城意识"与叙事形式是一种双向阐释、互相印证的关系.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可分解为三个阐释向度:家族故事的横向组合关系(即故事生成);家族故事的纵向聚合关系(即叙事模式);家族故事的语言构成机制(即叙事话语).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创新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高校教师应全面理解创新教育和创新概念 ,明确创新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发挥创新教育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式教学是以研究问题为中心,通过让学生参与研究过程来培养其研究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研究式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性教与学生创新性学的有机结合,是创新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反映。探索研究式教学新模式,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叙事艺术上超越传统的创新为20世纪的小说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她独特的创作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逻辑严谨、考虑周密的叙事技巧。创作于1917年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其实凝聚了她在聚焦视点、叙事距离、叙事中的标志性过渡、叙事分层、叙事声音等叙事技巧方面的深刻造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