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中,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以往的典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用典是一种较常用的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篇》开头便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也就是说,用典的目的在于以古证今,加深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另一方面,有些用典较为生僻,晦涩难懂,给我们的阅读、鉴赏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鉴赏诗词时,我们要了解典故的来源出处,正确理解其本意,并在理解其原意的基础上理解用典所表达出的新义,弄清楚用典在诗词中所起的作…  相似文献   

3.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言其“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或使立意有据,或令表意委婉;或以古比今,或借古抒怀。用典,并非只是简单援引,以少言多,其实内蕴丰富,效果各异。本课聚焦“用典”,通过确立核心学习任务,提供积极有效的解读支架,引导学生在联系、梳理、比较中体会“用典”背后的精心,理解“用典”与意旨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获得对古典诗歌的审美体验,从而实现古典诗歌鉴赏思维能力的进阶。  相似文献   

4.
李明珍 《考试周刊》2008,(47):217-218
诗词中引用成语典故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段,在修辞学书中,把它列入"引用"修辞格,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用典"或"用事"。南朝梁人刘勰在其所著的《文心雕龙》中,给"用典"下的定义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借助过去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有"以古证近"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 《红楼梦》里的诗词,是《红楼梦》这一“国宝”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艺术性并不逊色于唐宋诗词,是可以与之媲美的。本文不准备论及诸如创作方法等属于艺术成就方面的问题,只是就古典诗词中传统的表现手段,诸如用典寄情等在《红楼梦》诗词中的运用,作一初浅的论述,亦算是抛砖引玉。 用典 用典或称用事,是指借用过去的事,来说明自己当前的感情。古典诗词往往用这种手段来增强表达效果,宏阔其内容,使诗词的蕴意深厚隽永、耐人寻味。 《红楼梦》许多诗词的用典巧妙灵活独具匠心,往往把典成为诗词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化在意境中,突出抒情人的性格。林黛玉《题帕诗三首·其三》中有“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两句。“湘江旧迹”,是传说中尧之二女、舜之  相似文献   

6.
2002年全高考诗词鉴赏中给出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求学生回答“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这个试题的设计,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古典诗词中用典技艺的鉴赏,学生是否理解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是关系到这道试题答案正确与否的关键。用典,即在诗词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人讲究用典,这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进而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考生要正确…  相似文献   

7.
谈古代诗文的用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古代诗文的用典朱安义古人写诗作文往往喜欢援引前人的事迹或摘取古代典籍中的词句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运用典故,简称为用典.刘勰《文心雕龙·事类》说:“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其中的“据事”和“援古”,指的就是诗文创作中的用典.用典是作家在写...  相似文献   

8.
[单元读写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为古典诗词的创作,是有它特殊的规律、结构特点、表现方法的,因此,阅读古典诗词还应根据诗词的特殊规律、结构特点、表现方法来理解诗词。阅读文言文,重点也应放在诵读和感悟上,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独立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重点不在“义”,不在于“咬文嚼字”,而在于“意”,在于“整体感受”,在于了解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9.
宋代的诗词中很多"用典",诗人借助典故来创设意境,抒发自身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诗词含蓄但立意深刻。本文就宋代诗词中的用典进行列举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今日中学生》2014,(3):18-20
用典即引用典故,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进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典故的涵义和类别,概述了历代文人用典的特点,提出了中国古典诗词用典的最杰出作家为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观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用典,大多能做到寓典于情、寓典于景、寓典于理、寓典于境、寓典于关,具有一种美丽而自然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蔡厚示应我校中文科的邀请,于十月二十四日来甬给该科师生作题为《如何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学术报告。报告者从我国诗歌源远流长讲起,首先阐述了我国诗歌的光荣传统及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意义。接着就怎样欣赏古典诗词的语言、深入理解诗句中的用典,  相似文献   

13.
用典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善于用典也是何采词的一大特色。何采是清初词坛的杰出大家,他在归隐之后,戒诗文,创作出大量的词。他的词不仅风格多样,而且用典繁复。文章主要从何采词中的事典和语典进行分析,探究其用典的方式的变化,以及用典所带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用典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辛弃疾词中大量用典,前人对此褒贬不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歧?古人爱用典故的原因何在?怎样评判诗词中典故应用的优劣?文章对此进行了浅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霍成娟 《青海教育》2004,(11):21-21
旧体诗词中的大量用典,给我们今天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那么如何让学生掌握诗词中的用典这种积极的修辞手法,明白作者用典的用意,为学生理解诗词找到突破口,以找到良好的教学途径.是本文探究的要点.下面就以中师语文课所选旧体诗词为主来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6.
我校出版社推出“中国古典诗词精华类编”丛书得到国家教委古籍整理委员会资助的“中国古典诗词精华类编”丛书10卷本,日前已由我校出版社组织评注完成,其中的8卷业已出版发行.这套丛书将中国古典诗歌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以及人们所产生的带有普遍性的思想感情,以“...  相似文献   

17.
“意象”从来都是中国人分析诗词常用的词语,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意象”研究一直是个热门话题。最初,英文的image和汉语的“意象”被画等号,这与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意象”混淆,也造成了西方学者与读者的不解与疑惑。后来有学者提出,如今的“意象”指的更多的还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文章将从唐诗中“意象”出发,探讨在中国传统译论标准下唐诗“意象”的翻译,通过分析唐诗中植物、动物、用典和女性“意象”的不同版本的英译,探究其是否符合中国传统译论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正>传授知识与技能传授知识与技能,是指对学生进行阅读古典诗词基本技巧的训练。古典诗词是文学艺术作品形式中题材最多样、形式最优美、音韵最和谐、语言最精炼、意境最悠远、情感最丰富、用典最频繁的文学艺术形式。因此,对学生进行古典诗词阅读技巧的训练应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的课堂讲解是最直接、最有效地引导学生迅速掌握阅读、品鉴古典诗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本文试图从诗词的语词积淀义、意象的深层义、意境的升华义等方面,探索鉴赏诗词的规律,以帮助今天的读者掌握诗词的灵魂,从而受到更深刻的艺术陶冶.  相似文献   

20.
陈与义是“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但他对苏轼的承袭和吸收同样明显。陈与义的诗词同调,纪事题序的运用,词中大量用典,诗词句的化用,无不显示出苏轼对其的沾溉之迹。陈与义豪放之词风,使词论家不禁发出了“逼近大苏”之感慨。陈风格之清丽,也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学苏的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