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钟 《新闻前哨》2002,(3):34-35
电视新闻和专题都充分体现出声像并茂的特点,并主要由画面来刺激受众的视觉感官,以“镜头语言”来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而广播新闻和专题则是通过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声音来传播信息,通过音频信号来调动受众的听觉感官,亦企望求得较好的传播效果。这两种传播方式相比较,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来调动受众的视觉感官比用相对较为单一的声音来调动受众的听觉感官的效果显然更好一些。对于受众而  相似文献   

2.
一个具有自己鲜明风格的电视媒体,要想受人关注,其视觉和听觉系统应足够唤起受众的认同感,能够在画面上和心理上形成足够强大的冲击力。这要涉及节目包装和节目编排的诸多方面,电视媒体要  相似文献   

3.
电视媒介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向受众传递信息,视觉语言、听觉语言和复合语言构成了电视语言系统。对于电视新闻来说,画面语言是它的基础语言。电视新闻就是靠具有形象特征的画面和声音同步进行信息传递、叙述事实的。一条优秀的电视新闻是声音和画面(包括字幕)完美统一的结晶。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好的新闻体裁由于没有充分运用电视画面语言的独特优势,而未能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呼唤着广东广播龟视的改革——广东视听事业在改革中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岭南特色”——“人民群众是广播电视的主人”的主体意识的确立,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为岭南多层次受众服务”观念,“与受众平等交流、请受众参与节目”观念,讲时效、重信息观念和娱乐、服务观念,构成了“岭南特色”的轮廓——具有“岭南特色”的广东广播电视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正在赢得受众,珠江经济台的改革成功就是一个例证——从岭南视听改革的实践探索规律,人们期待着系统的具有岭南特色的广播电视理论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香港回归以来,TVB电视剧的影响力日益提升,TVB电视剧文本"生产"是其制胜的关键。相关性启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徒制"与TVB电视剧生产机制的准确定位;二是市场化的受众心理需求与TVB电视剧文本生产的契合。源此,在与内地电视剧文本单纯的"创作"观念相比较的意义上,TVB电视剧的文本生产就具有了观念和实践的双重价值,进而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冲 《新闻世界》2001,(2):20-21
电视纪实手法大都是利用直观形象的画面,声音语言来直接地向受众叙说事实,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但在画面和声音语言后面却隐含着大量的隐性信息,隐性信息往往伴随着画面,声音等信息同时呈现在受众面前或进入受众耳朵的,只是因为隐含的深度不一,有的可以被受众捕捉到,有的则没有被受众准确地把握或干脆被受众忽略掉了。  相似文献   

7.
新闻作品能唤起受众参与社会生活的心理满足感,或是显示出参与社会生活的情景和气氛,这就是新闻对受众的美之所在。 新闻不仅改造客观世界,既使其为人所用,又实现人的创造价值;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在掌握规律中形成正确的观念和思想,并以精神上丰富自己作为人而应具有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尊重受众·了解受众·服务受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东升 《军事记者》2001,(11):13-15
受众作为大众传媒信息终端的接受,越来越受到理论的关注和实践的亲近。在大力倡导军事新闻改革的今天,改变落后传播观念,做到尊重受众、了解受众、服务受众,对于更好地发挥党的宣传舆论工具的功能,增强新闻传播效果,为“打得赢”和“不变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娟  杨果 《出版广角》2015,(16):34-35
电子期刊的版式设计是平面版式设计在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延伸,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在电子期刊的版式设计中,艺术形式不能仅仅满足于色彩、图形、文字的画面效果和创意,还应该更多地了解受众的心理,符合受众的需要,实现与受众的互动,使界面的设计更加人性化。本文以多媒体互动电子杂志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版式研究分析,对其版式设计的形式美法则进行探讨;并对电子期刊未来的版式做出展望,强调电子杂志版式设计应弘扬本土民族文化,在超越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影视框架包含文本的组织和受众反馈两个阶段。影视文本的组织者只是生活符号的建构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定稿人,而符号组织方和受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互过程为我们诠释了二者之间的信息交互关系。框架理论与电视画面中的蒙太奇艺术剪辑理论在本质上并无太多的区别,均为构建连续生活符号①的标准。文章肯定了受众是影视文本的最终定稿人并指出了框架在第二阶段的新特点,为我们研究如何进行文本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镜头是电视片最小的单元,是作为一种表意功能的视觉语言。单个镜头不仅可以直白地表现出画面内容的意义,还可以表达某种外在的、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引导人们产生联想。而镜头与镜头的相互衔接、组合,就会形成一个蒙太奇句子,也就是形成完整的句子,以此来表达特定的意义等。换言之,就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撞击,会产生画面以外的思想意义。况且,一个画面与不同画面的相互配合,所表达的意义也是不同的。而镜头组接的顺序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也会不同。由此可见,电视编辑对电视画面编辑的好与不好,直接影响着电视台的生命力,即受众的收视率。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语言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叙事符号系统,主要有新闻现场拍摄的画面、与画面同步的解说词、同期声三部分组成。它的传播特点是快速及时、先声夺人;线性传播;受众广泛;具体形象,感染力强;转瞬即逝,不留痕迹。电视新闻的竞争日益激烈,新闻节目的采制和编辑工作显得极为重要,笔者就电视新闻的语言、编辑艺术谈些心得。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媒介融合形态逐渐成熟,媒介环境的改变促使受众观念发生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树立正确的媒介受众观,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也只有这样,媒体才能赢得受众支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主要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受众观念的转变,指出了当前受众观念的总体特征即权利主体,并从媒介、受众及媒介和受众关系三个层次分别阐明了受众观的特点和变化。  相似文献   

14.
祁涛  高冠磊 《青年记者》2016,(23):11-12
新闻媒体有时发布的文本信息会对受众已有的观念造成冲击,文本折射的现实使人感到与自己的观念相悖时,受众就会开始吐槽和质疑.不过,文本意义是否与现实事态对应,颇成问题.首先,文本意义并不能在能指的单纯指称中得到解决,能指有时无法有效履行表征所指的功能,人们就不能从新闻文本中直接读取事实和真相.其次,解释者是有选择的解释者,①受众往往会根据自身的阅历、既有的观念和所处的语境来赋予所指以独特的能指,或者选择性解读能指所折射的所指.但是在实际阅读过程当中,受众往往意识不到意指关系的复杂性质,他们以为令他们生气的就是能指的所指,并通过情绪和意见的表达而影响现实事态.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语言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叙事符号系统,主要有新闻现场拍摄的画面、与画面同步的解说词、同期声三部分组成。它的传播特点是快速及时、先声夺人;线性传播;受众广泛;具体形象,感染力强;转瞬即逝,不留痕迹。电视新闻的竞争日益激烈,新闻节目的采制和编辑工作显得极为重要,笔者就电视新闻的语言、编辑艺术谈些心得。  相似文献   

16.
周娟 《新闻知识》2012,(4):14-15,31
市场化和信息化进程中中国传媒的新闻观念逐步实现从宣传向信息传播、从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的转型。具体表现在新闻报道的内容上,从单纯的党的喉舌转向开始注意信息服务功能的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开始得到张扬,民生新闻成为众多媒体的主打产品,新闻消费主义开始盛行;新闻价值取向上,由单纯提供事实转向同时提供多角度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受众定位上,由争取规模受众转向争取目标受众。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新闻评论具有画面、字幕、音响、同期声、解说等众多独特的媒介特性,可以给受众鲜明可感的事实视觉冲击力。电视新闻评论的创新策划,必须在新闻节目个性、选题、技巧等策划上具有创意,将受众带入真实情境中体验和思考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新闻报》第268期在“新闻学术”专版上载文,文章说,人类的信息是一种思维内容的生成与转换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传播实质上就是传播者和受众这两个思维群体之间的思维信息交换。由新闻传播和二度抽象与二度具象过程所决定,这种思维矛盾至少有以下表现形态:1、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与新闻事业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2、事实内容的复杂性与新闻报道的简约性之间的矛盾;社会观念的多样性与报道者观念的限制性之间的矛盾;4、新闻的信息量与受众的接受量之间的矛盾;5、传播者推崇的观念与受众自我观念之间的矛盾;6、报道对…  相似文献   

19.
所谓电视新闻的细节,指的是在电视新闻现场中那些富含新闻价值、人物情感和意义象征的,能够引起受众特别注意的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所谓电视新闻的细节,指的是在电视新闻现场中那些富含新闻价值、人物情感和意义象征的,能够引起受众特别注意的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如果说,现场画面使电视新闻变得血肉饱满的话,那么细节便为电视画面增添了灵气,使之更具有新闻传播的魅力。我们如何捕捉细节,才能起到一叶知秋、见微知著的效果呢?一、抓取最能揭示主题思想的细节本质的东西往往被无数琐碎的细节所掩盖,生活中的细节是自然地呈现出来的。对…  相似文献   

20.
电视画面是电视时政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得体的编辑,对增强受众现场感、参与感,提高时政新闻的可视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电视画面能够直观、生动地展示正在发生、进行的新闻事件。然而,就大多数时政新闻而言,在表现新闻的现场感、参与感方面较为欠缺。通常,时政新闻中的会议较为枯燥、空镜头太多。文章从电视画面编辑工作规则、提高时政新闻电视画面编辑工作质量的有效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了浅析,以期对电视时政新闻从业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