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意境无疑是一个极富魅力的词语。一、阐释方式:从象思维说起。没有“象思维”之“思”就没有意境的创造。二、“象思维”与意境的渊源:(一)道家发端:大象无形是为萌芽。(二)庄子美学:与象罔说相关。庄子关于“象罔、有形和无形、虚实”的辩证解读,和老子的“大象无形”说一起构成中国意境理论赖以形成的哲学基础。而此哲学基础亦是古人“象思维”的萌芽、发展并最终定型的文化传统根基。(三)魏晋玄学:言意之辩的探讨。“言意之辩”的各个阶段皆有“象”的参与。而“辩”的本身又体现了“象思维”的动态整体的特征。三、“象思维”与意境的内涵。从根底上来说,此种与古人哲学智慧紧密缠绕的诗歌意境亦是华夏民族吲有的颇具原生态意味的“象思维”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虚拟现实在历史纪录片的包装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是配合解说词简单的影像说明,而是“意在形外”、“意境相融”的意象表现。用中国传统“意境”论研究历史纪录片中虚拟现实包装的意象表现,以“象”的概念理解历史纪录片中的影像表达,解构“象外之象”所传达的意境,探寻历史纪录片表现手法的创  相似文献   

3.
【知识储备】《秋天》是学生进入七年级后接触到的第三首新诗。和前两首相比,这一首,更加注重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渲染。1.诗歌大都借助“意象”表达情思,意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即具体的物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托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即为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这首诗中没有社会性意象,选取的多是静态的自然与生活意象:露珠、幽谷、稻香、冷雾、芦篷、笛声等,又配以动态的伐木、挥镰、撒网等,营造了一个典型的秋的意境。2.诗贵有“意境”之美。意境,是文艺…  相似文献   

4.
诗词中意象和意境都是虚境与实境的统一,但二者相比,意象仍停留于“象”,偏于“实”:而意境已超然“象”外,得“境”之环中,偏于“虚”。“虚”“实”概念在诗词鉴赏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感性和理论上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论"语象"     
语象是凭借着语言与表象的稳定的对应关系而呈现的直觉性的心理画面,可分为象形语象、指物语象、描述语象。纯粹的语象是语言与其约定的表象的二维构成物,它不表现自身之外的意义。意象却不同,它是语言、表象、意蕴的三维构成物,在语言和表象背后还隐藏着丰富的精神原型和文化密码。意境又不同于意象,它是语言、表象、意蕴、境界的四维构成物。意象、意境都要以语象为基础,或者说,它们都要以语象这一“存在视象”作为自己的物质外壳。  相似文献   

6.
从《文心雕龙》理论观照《文选》所收《招隐士》,它行文用字符合《练字》篇观点,有着肥瘠磊落的审美效果,它用字之“奇”并非“诡异”之类,它所用包括“联边”字在内的“桂树”主体意象,草木意象、山石意象、鸟兽意象等烘托意象,与“归”“留”主旨意象一起,形成“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的骚诗风貌。结合古文字考察,它自有字象与诗象融合的另一种解读意境。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古诗词是一颗耀眼的明珠,而意境则是古诗词的生命。意境也叫意象,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表现在诗词中就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意象是诗词艺术的精灵,在我国古典诗词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比如“月”、“水”、“花”等。  相似文献   

8.
古典诗词之根就在于其意境。只有探明意境才能真正体悟诗歌内在的情感和意蕴。而意象则是诗人为了抒发情感用意比兴寄寓的人、景、事。诗歌的意境正是借助这些意象凸显出来的。教学中,要紧扣"景"象体悟意境;紧扣"人"象丰盈意境;紧扣"事"象生成意境,从而借助意象上位,真正体悟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意象、意境和典型是人类创造艺术至境的三种基本形态。它们的区别是明显的。意象与意境典型,至少有三点不同。其一是形象的本质不同,前者在于“意”,后者仍是“形”。其二是艺术思维的方式不同,前者是从“意”出发,去寻找表意之象,思维路线是从  相似文献   

10.
古典文学界把意象当作意境的构成元素是值得商榷的。在实践上,意境理论不能概括所有的中国诗歌,存在大量有“象”无“境”之作;在理论上,意境与意象在适用范围、内涵、性质、形象的审美特征上各自有别。这说明,它们是并列关系。在文化变迁中,意境取代了意象,从玄妙难解走向生命体验,显示着意境对意象的超越,这也同样证明它们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进一步加强文艺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实践的结合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维吾尔英雄长诗《鸟古斯可汗传说》中,众多的宗教文化意象参与了长诗文本的建构。本文从“日”、“月”“星辰”“水”、“树”“火”等原始自然宗教意象和“狼”等图腾意象进行文化解读和评析,并探索了“民间”作家借助于民俗事象和宗教典故建构传说的传统审美意境,寄托文本的审美认识、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意象是诗词的核心构件,鉴赏诗词从意象入手,能准确把握意境,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略陈拙见:一、构建意象的基本模式意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它由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两部分组成,“意”为筋骨,“象”为血肉,二者肉骨称适、契合无间。诗人在创作时,常要撷取与诗人自我形象或思想情感在某方面有  相似文献   

13.
《故都的秋》深得古诗神韵,其在意象、意境上与古诗文中“秋”之意象、意境一脉相衣而其语法结构、意象组合结构和复沓的画面结构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结构形式亦多有类似.故其可谓诗之散文,或散文之诗.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诗歌意境构成与艺术风格表现的核心与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李贺诗歌中诸如由“昌谷意象”、“落魄者意象”、“劳动者意象”构成的描述性意象,由“剑意象”、“竹意象”、“马意象”构成的比喻性意象,由“神鬼”、“游仙”构成的象征性意象三类不同意象及其与我国传统诗歌理论中“赋、比、兴”的内在联系的深入而具体的分析,指出李贺诗歌意象精采纷呈的鲜明特点,以及此正是形成李贺诗歌独特诗风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解开李贺诗歌之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意境余论     
意境不仅是情景交融,而且要有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而象外之象与言外之意有层次上的差异。言外之意体现意象之间的虚实关系,而象外之象是意象内部的虚实关系建立之后的结果,唐代诗歌的代表作是意境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16.
庄子《天地》篇有一段寓言说明只有艺“象罔”才能获得道真“玄珠”:“黄帝游生产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噢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日:‘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吕惠卿注释得好:  相似文献   

17.
语言的有限性与表现的无限性是一对矛盾。语言的出路在于突破困境,显身躯的艺术表现功能,激发读的联想力和感悟力,通向广阔无垠的“意”的世界。“立象”正是语言通往玄妙形上世界的必由之路。魏晋时代开始自觉探索学自身的规律,《世说新语》中的“象”正是在这条道路上的一次全新体验。其中的象喻性描写是“立象尽意”说在学领域的一次具体实践,确定了“表现性意象”在本中的重要地位。作品中大量生成的“表现性意象”在审美取向上与以往的“象征性意象”风貌迥异,它们之间类似于“兴”与“比”的差别。本中生成的诸多表现性意象与此前的象征性意象相比,更接近于学的审美本质,其审美特征对后世意象论、意境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风赋》《雪赋》分别构建了“风”和“雪”两个意象。本文试图在尊重中国古代文学意象特点基础上,借鉴现代西方意象的理论来分析比较这两个意象构建方式上的异同,以深入把握此二赋所表达的两个意象的特点。本文认为,《风赋》中意象的构建方式有两个特征,即铺陈和主观选择;《雪赋》中意象的构建方式在此基础上有了创造性的发展,体现在:一是物象取象范围的扩大;二是在成熟的意境中来深化意象之意。  相似文献   

19.
“意象”说: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的诗学理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意象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的诗学理论形态 ,其形成过程经历了两次大的哲学理论建构和三次自身的理论提升 ,到刘勰《文心雕龙》的问世 ,才形成为系统化的学说 ,《文心雕龙》是意象说的集大成者。对意象的类型和本质的问题 ,不能局限于古人的认识 ,而要根据文学创作的实践和文艺理论建设的需要作出切合实际的分类和科学的解释。目前学术界有人认为老庄哲学中的“道”是意象说的本质 ,这实际上是把意境说的本质误解为意象说的本质。《周易》“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是意象说最基本的思想 ,因此 ,意象的本质就是物象与主体情、意、理、趣、味相契合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 ,审美意象的本质就是用语言或其它物质材料塑造艺术形象时显现于人脑中或物化为作品中的含蓄蕴藉性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这是对意象和审美意象本质的科学解答  相似文献   

20.
钱锺书先生说:“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可见意象在诗歌建构中地位的重要。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素以情思和意境之美为人称道。作为抒情言志和意境构筑的基本元素,诗中的意象多姿多彩,韵味无穷。笔者斗胆将八宝楼台拆成碎片,通过对诗中诸多意象分门别类的品味解读,力图“窥砖瓦成色而识楼宇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