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也提出了不少新问题,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有待进一步解决。本文就以下几个问题作个简要的评述。(一)、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的阶段划分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到底划分为几个阶段?当前史学界大致有五种不同意见:第一种划分,是传统的三阶段,即从九一八事变到1936年5月党发表“五五通电”,为反蒋抗日阶段;从“五五通电”到西安事变,是逼蒋抗日阶段;从西安事变到1937年9月,是联蒋抗日阶段。这种划分,是以党对蒋介石政策的变化为标志,有党的文献作依据;而对  相似文献   

2.
周颖 《许昌学院学报》2005,24(6):114-116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抗日反蒋-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的艰难地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不断根据客观刑势的需要调整其方针政策,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不少同志在研究我们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时候,往往把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党所坚持的策略方针,概括为“反蒋抗日”。还有一些党史教材,甚至把“反蒋抗日”的提法说成是中央文件里的内容。我认为,“反蒋抗日”的提法是不科学的。把它说成是中央文件的内容更是错误的。首先,“反蒋抗日”的提法与党的历史文件的提法不一致。查阅1935年8月到1936  相似文献   

4.
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是国民党蒋介石由“剿共”内战到联共抗日的一个转折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初步形成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推动了全面抗战新阶段的到来.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首先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中共起了主导的推动作用.但是,国共合作毕竟是双方的事情,单有任何一方的努力是不能实现合作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有个逐步认识、逐步深化,即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  相似文献   

5.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确立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密切团结张、杨所部,以局部停战促成全面停战,及时地将"反蒋抗日"调整为"逼蒋抗日",广泛地展开统战工作,尽可能争取和团结可能抗日的力量,表现了高超的策略艺术,最终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走向国内和平和共同抗日的新局面,成为我党统战工作史册上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历了“反蒋反帝”的下层统一战线,“抗日反蒋”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联蒋抗日”的全国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几个发展阶段。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接受共产国际领导的同时,将马列主义统战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的自主性和对中国革命与民族命运的理性认知。  相似文献   

7.
郭成林 《中学文科》2007,(6):109-110
从1927-1937年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由以阶级矛盾为主向以民族矛盾为主的转变时期,中共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适时调整了国共关系,期间虽有失误,但能够及时地纠正自己的错误,基本上适应了社会形式变化的需要。准确了解武装反抗国民党、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四个阶段,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相似文献   

8.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学说,科学分析现状而得出的正确政治策略。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党进行艰苦斗争的结果。大体上经历了“抗日反蒋”、“逼蒋抗日”、“联蒋抗日”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抗日反蒋”,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八一”宣言发表前.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个东北军,“绝对拖不抵抗主义”。第二天,日本轻易地占领了沈阳、长春等20多座城市,不过四个多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1932年,日寇又发动了“一·二八…  相似文献   

9.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我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了许多艰巨复杂的工作,特别是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分析每个阶段时局的特点和国民党内部矛盾的变化,适时地改变对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斗争的策略,从而在“七七事变”后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全国自下而上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成了抗战前准备阶段的任务。 从一九三五年“八一宣言”我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到一九三七年四月中共中央“告全党同志书”宣布停止内战的目的已经实现为止,在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我党对蒋介石三易斗争口号,即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最后“联蒋抗日”。这一事实充分表现了我党审时度势,高度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是革命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范例。下面,就三个口号的背景、实质和效果作些浅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统一战线是我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没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正是正确地制定和运用了统一战线这个策略方针,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发动了全民族的抗战,为赢得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马列主义者认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演变到完善的过程,我党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经历了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联蒋抗日”这样  相似文献   

11.
西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指一九三六年间形成的西北地区“三位一体”的大联合,即红军、东北军和西北军(也叫十七路军)在“逼蒋抗日”共同目标下结成的联盟。这一区域性的大联合,成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奠基石。它是我党统战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对西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发  相似文献   

12.
1936年,中国共产党对蒋政策由“反蒋抗日”转变成“逼蒋抗日”,这一转变有着深刻的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因受到英美等国逼迫对日态度有所变化;蒋介石因自身利益受日本侵犯而改变对日政策;国民党内部和地方实力派转向抗日。  相似文献   

13.
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是中共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略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变化。中共制定“逼蒋抗日”方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建立了新的根据地。二是中日民族矛盾经,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要求迅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是日本加紧对华北进攻,危害英美在华利益,英美开始反击日本。四是国民党蒋介石为了维护自身和英美在华利益,对日政策逐渐改变。五是国民党军政大员和地方实力派中,有些人开始转移到抗日上来。六是国共两党代表有联系和接触。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即提出了“反蒋抗日”或“抗日反蒋”的主张。事实却不尽然。中共对此有一个认知认同到系统提出的过程。笔者认为,“反蒋抗日”方针的系统提出,标志着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5.
长征的过程也是党逐步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过程。长征开始并实现了从关门主义到抗日反蒋统一战线再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转变,因此,长征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也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6.
救国会在华北事变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始终围绕着停止内战,实现国共两党合作这个中心任务,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并开展一系列规模浩大的群众救亡运动,把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引向高潮,对于推动国内和平团结御侮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救国会对各党各派作了大量工作,如帮助中共进一步完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其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政策的调整;如劝说和敦促蒋介石改变内战政策,走向团结御侮之路等,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国民党逮捕救国会领袖,制造“七君子”事件,进一步激起了人民的极大义愤,国内外的抗议浪潮汇成了一股逼蒋团结御侮的强大政治压力,也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发生,“七君子”事件本身成为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一个重要事件。救国会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下一代》2001,(Z2)
1.全民族共同抗日与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形成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全民族共同抗日局面的形成。“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经过多次谈判,于1937年9月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儿女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汇成全民族抗战洪流,到处都燃起了抗日的烽火。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既要有坚定不移的革命原则,又要有灵活机动的策略思想,而且还必须善于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各项艰巨任务,实现宏伟远大的斗争目标。在坚持无产阶级总的战略原则的前题下,党的政策和策略,必须随着形式的变化而变化,语云“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中,由最初的反蒋抗日,过渡到逼蒋抗日,最后发展到联蒋抗日,就是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巧妙结合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9.
张学良是否提出过“逼蒋抗日”的主张──与荣维木、赵刚商榷张建芳张学良在1936年4月9日延安会谈时,究竟是否明确向我党提出过“逼蒋抗日”的主张?对于这个问题,荣维木、赵刚二位在《中共“逼蒋抗日”策略方针的形成》一文①中提出了否定的意见。他们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九&;#183;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期间(1931年~1945年),民主党派在政治道路上依次走过反共反苏反国共合作——抗日反蒋——拥蒋抗日——民主宪政——响应联合政府运动等五个不同发展阶段的考察,运用不少史料评价各民主党派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