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派主张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本,积极开展了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改进乡村经济、推进乡村社会整体建设的乡村教育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重心由城市向乡村转移的一次重大探索,其经验对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仍有切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派主张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本,积极开展了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改进乡村经济、推进乡村社会整体建设的乡村教育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重心由城市向乡村转移的一次重大变革,其经验对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仍有切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以儒家文化的改造为核心,并力图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民主科学的结合.乡村建设运动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他发起这场运动的目的来看,并不能说是成功的。本文试从文化的角度对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刘军  莫志斌 《教育史研究》2006,(1):48-50,96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中,乡村教育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傅葆琛依托其深厚的乡村教育理论和脚踏实地的亲身实践,并结合中国的国情,从乡村教育的原因、方法与使命着手阐发和构筑了其乡村教育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对我国现今农村教育的发展及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是20世纪上半叶乡村建设运动的领袖,他提出乡村建设思想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文化背景。乡村建设运动有积极一面,也有其理论缺陷,但对今天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仍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乡村现代化”是卢作孚乡村建设思想的核心,是卢作孚在以重庆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三峡地区推行乡村建设运动的终极目标和崇高思想,也是他乡村建设实践的高度概括和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体现了他在中国乡村建设上的远见卓识,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金运 《林区教学》2023,(1):108-111
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构成,承担着在乡村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文化培根的重要使命。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文化营造,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需要跟理想的乡村社会建设联系起来,一方面传承农耕文明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有效的文化记忆;另一方面需要结合新时代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创造一种新时代的乡村文化。长期以来,囿于知识教学的固化和城市文化的强势,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出现了边缘化、脱嵌化和外在化的倾向。走进新时代,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需要在理念上注重文化建设的整体性;植根理想的乡村生活,注重城乡文化间的融合;注重师生文化建设的主体性身份,提升其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在向工商社会转型发展的进程中,乡村社会日趋凋敝,建设乡村的运动应时而起,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备受重视。然而,乡村学校数量少,办学方向"城市化",乡村民众教育不发达,影响乡村建设的成效,亟需从根本上改造整个的乡村教育。陶行知面向乡村建设,探讨乡村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如何发展教育的"乡村性"。他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提出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其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9.
杨效春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乡村教育家。他认为乡村教育是十分紧要的,需要克服书呆子教育、游民教育、官僚教育、黑头老人教育、买办教育、田奴教育等六大弊病,乡村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乡党的佳子、弟、国家的好公民,乡村教育的手段是教学做合一。对于怎样创办乡村学校,他作了系统阐述。其乡村教育思想是民国时期乡村教育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时乡村教育运动乃至乡村建设运动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燕京大学积极开展乡村建设实验,是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一支生力军。燕京大学重视为乡村服务,与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教会大学世俗化和中国化的发展潮流以及校长司徒雷登的教育理念等因素密不可分。燕京大学的乡村建设实验经历了萌芽、初步发展、发展高潮和特殊发展四个阶段,具有整体性、国际性、宗教色彩等特点,对当代中国大学参与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为解决中国农村经济所面临的严重危机,许多中国本色化的基督教团体纷纷将工作中心转向农村,投入到乡村建设运动中。在这一历史潮流的推动下,《田家半月报》应时而生,成为华北基督教农村事业促进会开展农村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田家半月报》属于基督教刊物,以复兴农村、服务农民为目标,通过文字的宣传力量促进着农村的重建,其栏目多样、内容丰富、文字浅显、通俗易懂,符合农村民众的识字水平。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创办期间,《田家半月报》的发行量之大、发行范围之广在当时基督教文字出版界实为罕见,倍受广大读者的认可和赞扬。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平教会在湖南开展了创办衡山实验县、乡村师范学校、农民抗战教育和训练地方行政干部等一系列乡村建设活动,乡村建设运动在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治的改良的同时,也使平教会操持的超然于政治之外的独立理念与抗战中逐渐被纳入国民党政治运作轨道中的实践产生了某种紧张,这使平教会的乡村建设陷入两难的境地。  相似文献   

13.
从日常生活人手研究信徒面临压力性生活事件时的宗教应对模式,是研究宗教信仰根源的一个较为妥帖的切入点。研究者在对甘肃w村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乡村中学生基督徒的宗教应对问题;得出行为应对是主要的宗教应对模式,宗教应对目标的功利性、信仰是一种应对资源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闽省会报》是晚清福州基督教新教美以美会创办的一份中报纸。从现有史料分析,目前还无法断定该报具体的创办日期。从《闽省会报》所刊载的内容分析,该报体现出消息来源广、较强的世俗性等特点。作为教会创办的报纸,《闽省会报》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但它对传播时代信息、培养新闻人才以及展的研究工作具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由于未能全面而正确地把握基督精神和人道主义的内涵及两者的关系,马弦对哈代的宗教思想所作的结论是难以成立的。哈代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在他放弃了对上帝信仰后创作的,其中既肯定人们对个人理想与权利的追求,又张扬仁爱、宽恕、牺牲、纯洁等价值观念,因此,哈代的宗教观是一种人道主义宗教观,体现了祛除宗教神秘成分后的世俗基督精神。  相似文献   

16.
光,在基督教教教义里面有着非常神圣的意义,其含义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同样,在浩若烟海的基督教美术作品中,光的含义也是多种多样的。光,既是上帝三个位格的象征,也是蜕变的象征、复活的象征、精神开启的象征,同时还是基督徒的象征,也是基督教信仰的象征。要清楚无误地赏析众多的基督教美术作品,就必须结合对《圣经》中教义的解读,逐一辨析其含义,才能深入解析。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基督教教会在传教同时,一直致力于发展教育。华文教育能提高华人文化素质,又是华人社会的基本需求,美国的基督教教会积极参与了华文教育并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至40年代两个时间段的历史事实为依据,探讨美国基督教教会参与早期华文教育的活动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史铁生在作品里流露出宗教情怀,他时而诉诸佛教义理,或者指向基督教义。以《我的丁一之旅》为文本,就其中所浮现出的基督教情怀,阐释基督教在其创作过程中所起到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作用于史铁生在创作中所展示的生存观念。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音乐的重要精神土壤,也是其艺术形式的直接源头。基督教文化对于西方音乐美学传统具有融合与传承价值,对于西方音乐创作上的主题和题材具有启示价值,对于西方音乐的审美意象具有奠基价值,对于西方音乐的各种体裁建构具有发生学价值。没有基督教,现代西方音乐的发生、发展和繁荣都是不可想象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基督教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其传播主要有三种途径:教会内部传播、报刊出版传播和网络空间传播。虽然这三种传播途径往往是共时存在,但仍然存在着一条线性的发展历程。考察这个发展历程,一方面可以解读基督教文化在新时期以来中国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窥探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精神的观念变化。而中国基督教文学则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坚定了自身存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