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就是不断追求美的过程.而美的追求离不开美的教育.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使学生懂得美与人、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关系.高师美术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生活中,将承载着传承民族文明,肩负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任,学生应该具备审美能力和审美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2.
社会是人、关系和文化三位交织的复合体,教育一种元社会或社会亚体系,因而教育系统也是人、关系和文化三个要素按照与大社会三要素相适应的尺度复合起来的小社会.基于一种逻辑上的抽象,我们可以侧重研究这种复合状态下的其中一个要素.在教育社会体系中侧重于人的研究就是探讨行为关系和社会文化的承担者——学生和教师.这里,我们就教育的对象——学生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予以探讨,这就是学生社会学.学生社会学的基本内容就是研究教育与人的社会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非是与以社会为本相对立的个人本位,以人为本不能陷入人类中心主义,而要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统一.教育以学生为本,正确处理学生与知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教育要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是根据人的发展和未来生活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根本目的,以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为根本特征的学科教育活动.要发展个性教育,教育的本质和职能也是分不开的,教育是一种关于“人”的生产和创造.教育的第一职能是使个体的人自儿童到成年浓缩地经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教育推动人类发展.教育的第二职能是根据社会需要和人的个体成长的规律,通过各种社会组织形式,按照不同的社会素质标准,把个体人塑造成具有一定社会义务与责任的社会成员.因此,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社会适应力是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过程,是人类生命存在的一种重要方式.交往是现代学生完成学业、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往的机会,使交往能力增强,合作和竞争意识加强,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并提高自己的生活适应性.交往不当,也可以使学生造成无穷的苦恼和悲伤,导致人际间冲突和矛盾.学校体育是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体育教学及日常活动、游戏中,在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上,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培养团队精神、学会接受困难与挫折,是学校体育在青少年的社会化教育中的重要职责.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培养,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因此,教育中我们要关注受教育的人,尊重学生的生存权和隐私权,确保学生的受教育权,保护学生的尊严,让学生成为一个健康、完整的人,一个适应社会和社会需要的人.201 3年9月,我有幸到美国的一些中小学进行参观、学习,感受了美国对学生权利的保护和重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交往理论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和交往活动,凸显了交往在人和社会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交往是社会发展观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在广泛意义上使用了“交往”一词,把交往看做是人与人或人与人群共同体之间因为一定的目的,通过中介物进行的相互往来和交换、相互作用和制约、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各种活动及其所结成的广泛的社会联系.在马克思看来,交往既是一种交往关系又是一种交往活动.而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当代大学生日常管理中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大学生日常管理主要涉及到的是教师和学生就学生的日常管理进行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活动是基于师生交往基础上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班级,教师和学生个体、教师和学生非正式群体、教师和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和学生、学生干部和学生非正式群体之间的交往,是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实践运用,是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因此,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于大学生日常管理当中,提升教师和学生交往的主体意识,以观念促行动;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的质量,进行有效交往;构建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的方式和方法体系,促进交往的信息化、现代化;创造教师与学生交往的生态环境,提倡和谐生态化交往.  相似文献   

8.
我们的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长期熏陶的结果.因此、中学德育应是一个联系社会、家庭与学生的开放系统.德育过程应是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实施统一影响的系统工程.研究优化育人环境.目的就是要提高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9.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创业:风险防范知多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经验缺乏,资源不足.由于大学生的年龄、阅历、心理等与有社会经验的人相比处于劣势.创业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市场不会因为创业者是学生就网开一面,在单纯的校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面对社会和市场时,比有社会经验的人更容易迷失和迷茫.  相似文献   

11.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分为三个层次,即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与社会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2.
论人格教育     
一人格是一个人的特质和品格,就是个性.是认识、情感、气质、性格、价值观、自我观等各种特质的总和.人格教育就是个性教育.它重视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尊重人的尊严、潜能与价值.它反对一切非人性的教育措施,培养完美的人格,促使学生生物的、社会的;认知的、情感的、道德的及美感的整体成长,成为健全的社会公民.这是一种合乎人性的教育,因此也可称为人性教育或人道主义教育.我们现在常提的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格的全面发展.但是德智体的要求,主要是从社会的政治、经济需要出发的.因此,对学生较多的是要求同一模式和统一规范.教育内容常与学生需要脱节,学生的个性往往"溶化"于集体之中,致使"人"的教育流为"物"的训练.人格教育则  相似文献   

13.
雒宏军 《班主任》2006,(11):11-12
"人是社会的产物".学生的道德实践离不开社会背景,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观念的形成也离不开社会存在.学生在与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和体验,最后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念.从一定程度上说,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是他与周围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要从改善其周围生活环境入手.  相似文献   

14.
价值是事物及其属性对主体的功效,人的价值特指作为客体的人对主体的人有什么积极效用.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评价人的价值不是以金钱的多少,地位的高低或劳动付出的大小为尺度,而是在合理公正的政治经济制度下,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和个人对社会的创造与奉献的辩证统一.人的价值受制于价值观、价值观又决定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以此实现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诚信是人类一切美德的基础,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近年来,在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在广大农村初中学生中出现一些与诚信相违背的不良现象和行为.因此,在广大农村初中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迫在眉睫,这既是中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广大农村初中班主任肩负着这一历史使命,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16.
劳动、闲暇、教育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与闲暇既对立又统一.劳动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闲暇教育是教育的第三种职能,学校应通过"外在因素确定法"和"内在因素确定法"开展闲暇教育.人的教育是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的融合,二者的结合具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在现代社会,要牢牢把握劳动与闲暇、劳动与教育、闲暇与教育的关系,明确人的教育是劳动教育与闲暇教育的结合,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社会实践的德育价值 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1]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人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目标的路径之一.中小学社会实践的目标是拓展知识、积累经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在服务社会和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学会付出自己的爱心,亲近自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自我,发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8.
您认为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的21世纪教育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会做人.现代社会的发展,要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现在人们将“社会责任感、道德、身心健康、创新精神”作为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我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然后才是身心健康、创新精神、学习成绩等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全球的教育专家几乎都有这样的共识: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自主学习的人,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有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吸收新信息、具有探究精神的人.通过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唤醒学生主动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阅读品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很有益处,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金钥匙.本文针对如何唤醒学生主...  相似文献   

20.
幸福与幸福感是不同的.幸福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体系,不同层次的幸福之间可能相互矛盾.个人幸福与社会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克服人本主义教育观的错误倾向,正确处理学生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才有利于教育促进人的幸福."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并不必然导致学生的幸福.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最高水平的幸福,全面发展的教育必然能提升人的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