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跨域水环境问题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使得依靠单个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无法妥善解决。小清河流域治理在地方政府价值理念、资源和权力分配结构、政策制定和执行三方面表现出碎片化的特征,这是由于压力型行政体制的影响、分割型管理体制的限制、制度性保障机制的缺乏、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不健全等所导致。应通过培育协同认知理念、建立多元协同主体、深化协同运行机制三方面构建整体性跨域环境治理体系,实现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合作。  相似文献   

2.
郭进  徐盈之 《资源科学》2020,42(7):1372-1383
公众作为环境资源的利益相关者,与政府和企业一道,成为推动环境治理的三股力量。本文基于公众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完善社会舆论监督方面的优势,论述了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和参与路径。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2011—2015年中国省际平衡面板数据,并将公众参与划分为侧重于后端治理的投诉上访和侧重于前端治理的建言献策两类,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效应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①在“政府-企业-公众”三元环境治理体系中,公众参与一方面依赖于政府的环境执法迫使企业污染环境的外部成本内部化,进而间接地参与环境治理;另一方面其本身对污染企业的震慑作用也会产生与政府环境执法类似的效果,进而直接地参与环境治理。②两种细分类型的公众参与,其效应表现出异质性,即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主要体现在以投诉上访为主要形式的后端治理层面,以建言献策为主要形式的前端治理效应不显著。③采用工具变量法来缓解内生性问题后,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效应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同时发现居民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显著地扩大了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水平。据此,本文对进一步扩大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肖晓春 《学会》2007,(1):14-16
环境“治理”是建立在治理和善治理论基础上的对环境的宏观管理,它特别强调公民社会特别是民间环保组织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塑造全面合作的环境治理模式,关键是要从制度层面合理规约政府与民间环保组织的治理边界。  相似文献   

4.
陈敏娜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11):119-120
非营利组织(NGO)在中国的兴起引起了中国行政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政府唯一行政主体地位的改变,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的趋势,公民参与意识的增强,公共行政治理范围的扩张等。通过分析这些变化和影响,提出了中国公共行政治理方式转变的方向:由管理向服务,由封闭向开放,由人治向法制,由单一向多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环境属于公共产品,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都会影响环境,以此本文依据社区为主体来对环境进行治理,对社区合作优势和激励优势进行分析,论述社区视角哦下最佳的环境治理主体,提出非正式制度、社会制度、法律力量的环境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应对日益严峻的雾霾问题,不仅应从环境治理的技术角度出发,对雾霾治理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同样值得深入探讨。基于雾霾治理中的利益分析,研究了企业、政府和家庭等主体在不同利益间抉择的行为特点,分析了引导主体雾霾治理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提升雾霾治理成效的应对机制。分析认为,企业、政府和家庭等主体因不同的利益诉求而趋向选择经济利益、区域利益或当前利益;规范各主体雾霾治理行为的制度呈现碎片化特点,而且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因此应从化解雾霾治理中的利益矛盾出发,在协调利益关系的基础上推动各主体参与雾霾治理,深化相关制度转型,健全激励机制,提升我国雾霾治理成效。  相似文献   

7.
社区已成为城市管理的基本单位,但相应的政府职能在社区的实现却略显滞后与粗放,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现象严重。随着社区自治组织与社区主体的多元化,居民公民意识与法治思想的不断增强,政府必须实现社区管理上的职能转型,探索出新的城市社区管理创新之路。政府要树立起"有限—有效—共赢"的职能转变目标,向服务型有限政府转变;厘清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明确政府与其他社区组织的权力边界;同时与各社区管理参与主体建立起合作共治的社区管理模式,满足公民利益需求,实现社区福祉。  相似文献   

8.
美国学院承诺计划是一项重振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举措,其利益主体涉及政府、学生、高校和纳税人四大群体。从理论上说,美国学院承诺计划是相关利益群体受益的好举措,但是由于各个利益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会阻碍政策的实施。文章将从该政策涉及的利益主体为切入点,具体分析当前美国学院承诺存在的困境及原因。  相似文献   

9.
孙岩  张备 《科研管理》2022,43(6):84-93
如何破解运动式治理的弊端是环境政策执行领域关注的重点。立足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这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改革举措,本文选取了40个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环保督察下典型失败和优秀案例,构建了契合环保督察实际的环境政策执行分析框架,运用NCA和fsQCA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地方政府突破“运动式”的弊端,实现环境政策有效执行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首先,运动式治理特征明显的专项行动、市级领导重视、专项小组是环保督察下政策有效执行的入场券,文章肯定了运动式治理对环境政策执行的重要意义;其次,研究发现了政策有效执行的三条路径:“内部驱动型”、“协作驱动型”和“监督驱动型”,并进一步指出内部监督应成为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工具,并且在环境治理中制度设计的作用要大于治理资金的投入;第三,环境问题属性不同会引发领导重视和公众关注之间的替代关系;第四,总结了环保督察下地方政府环境政策有效执行的发生逻辑:被动开启——问题识别与策略匹配——持续跟进。文章进一步指出,对于当前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而言,要从问题出发合理搭配政策执行工具,逐渐摆脱政策执行中的控制思维,在环境治理中发挥社会与公众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虚拟企业中组织间的知识共享有着自己的动力构成,在这个动力构成中,包含着三个动力要素:知识差的引发、利益的驱动和环境的激励。这三个动力要素分别存在于知识共享对象、知识共享主体和知识共享环境中,它们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动力机制,由此推动着虚拟企业组织间知识共享的运行。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公众科学”的概念逐渐受到学界关注并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目前学界对于“公众科学”的内涵仍没有共识。为此本文追溯了实践进路和政治进路两种不同内涵的公众科学的源起、内容与影响,并对两种公众科学的形成背景、理论预设、政策影响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系统比较;同时阐述了已有研究对于融合两种公众科学进路的尝试。最后,文章提出公众科学是一种以公众为主体的新知识生产方式,并结合国内公众科学情况提出了几点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由于环境保护的投入成本及外部性,作为不同利益主体的政府和企业,在环境保护中利益博弈就会不可避免的发生。分析了我国环境保护中的政府规制与企业行为,具体论述了环境保护的两大利益相关主体——政府和企业,在环境污染和环境监管中的利益关系及其博弈过程。结果表明:政府虽投入大量资源进行规制,却难有效果,关键是由于规制政策的规范性和实施程度不够。由于政府和企业在环境保护中存在非合作博弈,企业在政府的环境管制政策下时往往都是从企业竞争力、企业绩效等自身利益角度来实施环境保护,因此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着滞后性。针对目前的这种情况,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政府和企业提出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电子公共服务公众参与度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模型及公众参与电子公共服务的机制及过程,从政府网站和公众两个方面作了调查研究,分析目前政府网站的建设现状、公众对政府网站的参与程度及对政府网站所提供的服务的满意度,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提高公众参与程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公共危机治理网络:框架与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当前我国的危机应对仅处于"管理"而非"治理"的现状,提出中国需要建设由公共部门、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社区为单元的公民个人及家庭、国际组织为全主体,针对全危险要素进行全阶段应急管理的危机治理网络,并通过制定国家应急反应框架作为应急行动的最高战略计划和协同预案,以配套的国家应急管理系统下统一行动模板,实施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核心战略和行动策略:着重演练和整合现有预案体系、夯实公共危机治理网络的行动基础,采用大部委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建立公共危机治理网络的核心机构,以细化《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契机,完善公共危机治理网络的制度框架,与电子政务建设相结合,打造公共危机治理网络的应急平台。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initiates exploratory empirical research on how civil society collective action has reacted to and affected communication–information policy (CIP), a policy domain that has been reshaped by technological and industrial change. It reviews the relevant theory on social movements, citizens groups, and interest groups from political science. Data are gathered on two dimensions of the research question: (1) We quantify the number of public interest advocacy groups focused on CIP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61 to the present, using organizational ecology methods. (2) We track the number of U.S. Congressional hearings held each year on CIP issu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IP now exceeds other social movement issues (women, civil rights, the environment, human rights) as a major concern of Congressional activity, that the issues are becoming more interdependent, and that modes of citizens advocacy have undergone drastic changes in recent years.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initiates exploratory empirical research on how civil society collective action has reacted to and affected communication-information policy (CIP), a policy domain that has been reshaped by technological and industrial change. It reviews the relevant theory on social movements, citizens groups, and interest groups from political science. Data are gathered on two dimensions of the research question: (1) We quantify the number of public interest advocacy groups focused on CIP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61 to the present, using organizational ecology methods. (2) We track the number of U.S. Congressional hearings held each year on CIP issu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IP now exceeds other social movement issues (women, civil rights, the environment, human rights) as a major concern of Congressional activity, that the issues are becoming more interdependent, and that modes of citizens advocacy have undergone drastic changes in recent years.  相似文献   

17.
环境治理和保护是我国国泰民安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作为政府大力支持的、“谁污染,谁付费”的第三方模式,模式有效性是政策推广和应用的前提。区别于以往论文集中于定性分析第三方模式的应用,文章选取了已采用第三方治理模式的城市以及尚未采用第三方治理模式的城市作为对比样本,定量分析模式有效性。首先通过邓氏灰色关联以及熵值法计算了样本城市的灰色关联度,并对各样本城市环境治理效果进行排序。其次,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环境治理系数,并对各样本城市进行排序。最后,根据Kendall-W系数检验两种方法评价结果的一致性。研究发现,已采用第三方治理模式的样本城市环境治理排序上升,说明第三方治理模式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现状,改善当地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环境管理问题也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国际机构在中国环境管理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管理权.由于联合国的影响,中国制订了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建立了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并宣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世界贸易组织则对中国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有所影响.但是我国的环境管理仍未达到国际社会所预期的水平,所以我国应进一步利用国际机构的力量,逐步推动我国企业符合环境管理的要求,争取国际机构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并努力在国际机构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离不开政府职能的发挥,但是政府职能的发挥往往出现一些问题,如政府对经济领域的过度干预导致的政府职能越位、制度供给缺失导致的政府职能缺位以及只关注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导致的政府职能错位等。这些问题体现在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中,如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区域环境治理协调发展以及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应分别从区域产业协调机制、区域环境治理协调机制、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协调机制三个方面给予解答。  相似文献   

20.
陈奕彤  高晓 《资源科学》2020,42(11):2062-2074
气候变化使人类利用北极海洋资源成为可能,但少有研究涉及包括北极理事会在内的国际机制在北极海洋资源利用中的价值和作用方式,及其与环境保护之间互动机理的动态发展。对北极海洋资源利用的国际机制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北极海洋资源并为维护中国在北极的权益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意义。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以往因海域结冰而无法利用的航运、油气、渔业等海洋资源被开发的机会和潜力显著增强,并吸引了各利益攸关方的浓厚兴趣。通过对北极海洋资源利用潜力和环境风险及相应的国际治理机制进行分析,发现:①具有分区主义特性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以议题为基础的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国际法律文书共同构成了有关北极海洋资源利用的国际机制;②北极理事会在治理海洋资源利用的过程中,扮演了提供知识产品、协调北极国家一致意见、提升政治意愿、联络相关主管国际组织的角色,但其区域主义的治理路径缺乏对外部利益、人类共同利益以及海洋整体利益的考虑;③在跨领域的北极海洋资源利用问题上,现有的国际机制忽视了海洋的整体性,在解决资源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上力有不逮,既有的国际机制亟需能够容纳域外利益攸关者的国际合作。中国应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继续拓宽在北极理事会内外参与北极治理的多维渠道,有技巧地维护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