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实现城市宜居水平提高、实现我国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工作。在以往的城市规划中由于缺乏对生态环境的认识造成了城市生态环境、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使得城市生态功能受到影响。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现代城市建设中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中心,实现科学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就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等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
以京津冀地区13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13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进行测评,并采用Tobit分析法对影响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2010-2017年京津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呈“N”型的上升态势,年增长率为1.03%,除北京的生态文明建设效率一直处于效率前沿外,其他城市均有一定的起伏。外部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测评影响显著,消除外部环境因素后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值更加真实有效。经济、社会、政策因素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影响各有不同,各影响因素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作用机理存在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3.
城市生态学理论认为,城市是一种自然——人文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人为性、开放性、复杂性、脆弱性等特点。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生态系统研究成果梳理,构建了城市生态宜居评估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由经济富裕度、资源环境协调度、基础设施完善度、社会文明度4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和34项三级指标构成,通过相应的计算方式来评估城市生态宜居质量。经研究得出未来生态宜居城市的框架:空间布局:亦城亦乡的空间结构;产业体系:生态产业;生活方式:低碳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城市的建设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和村镇逐渐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在发展速度加快的同时,城市的环境也受到了相应的污染,随着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使得人们对建设生态宜居的发展模式有了新的认识。笔者通过对生态宜居的发展模式进行介绍,提出其发展可行性的措施,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何润霞  梁婧  申婕 《大众科技》2013,(11):210-212
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观,对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对重庆生态城市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针对重庆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及实际凸显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和建议,从而有利于促进全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重庆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宜居重庆建设面临生态环境的挑战。人工湿地系统不仅可进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而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本文通过分析人工湿地公园的综合效益,提出人工湿地公园是重庆生态城市建设中生态保护有效模式,应大力发挥人工湿地公园在重庆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青海科技》2012,(6):35
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这样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我们勾画出的"美丽中国"。继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纳入原有的三大文明的理论体系后,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被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  相似文献   

8.
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本文阐述了生态文明、生态城市及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面临的现状和成功经验,对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保障机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重要成果,是人类新的文明形式之一。它所追求的是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与人文生态环境系统的和谐。一个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生态化和环境的保护,也关系到人类生态价值观的建立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生态化转变。当前,成都正处于生态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根据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差别化地进行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独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趋势不断深入认识的重大工程。石家庄作为一个年轻的省会城市,在生态文明县建设和生态文明村建设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逐步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但其又面临着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控制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等严竣问题。本文从石家庄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状况调查入手,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其解决策略,为石家庄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引入生态效率概念,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法,评价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率,兼与宜居城市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研究发现,与宜居城市相比,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低下;资源类型和城市规模对生态效率影响较大,二产比重、单位GDP能耗与生态效率负相关;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则正相关。因此,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缓解生态压力,对于提高生态效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为了评价广东省生态文明发展状况,论文根据生态文明的内涵,在遵循客观性、可行性、综合性、简明性和合理性原则基础上,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文化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等5个方面构建生态文明发展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2013年的统计数据,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生态文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生态文明发展状况可以划分为3类;在空间分布上,生态文明程度相对较高的地级市大多位于广东省中部、南部和北部地区,而生态文明程度相对较弱的地级市大多位于广东省东部、西部地区。研究结论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北京城市扩张的资源环境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与实地调查,对比2000-2010年北京城市建成区面积与人口分布的变化,发现:1北京的常住人口2000年以来以每年78万的速度快速扩张,相应地,城市建成区面积以每年109km2的速度不断扩张;22010年1 961万常住人口中,80%集聚在城市建成区,在集聚于城市建成区的人口中,95%集聚于中心城,仅有5%集聚于卫星城;3在北京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过度密集地聚集于中心城,集约的社会经济活动不断侵占生态空间,在北京城市建成区,人均生态空间由2000年187.5m2下降到2010年的91.3m2。这种过快过密的人口集聚,同时导致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城市物质代谢强度超过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城市规模突破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后,不得不从外部输入越来越多的淡水、能源、食物等生存资源以维持城市运转。现已成为超大城市的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可持续的宜居生态城市。为此建议:1结束城市快速膨胀的进程;2约束中心城建成区面积的继续扩张;3在城市周边进行生态系统的自然化再造与保护;4对城市已有生态系统进行近自然化改造;5在城市建成区建造多样化城市绿地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升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分析模型,探究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00—2017年的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升级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耦合协调度层面,整体经历了"磨合走高、拮抗磨合交替、磨合协调主导"三个阶段且处于"拮抗、磨合、协调"阶段的地级市数量呈现"两头窄,中间宽"的梭型态势,形成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中心的放射状;(2)耦合相对发展度层面,整体经历了"滞后主导、同步赶超、厚积薄发"三个阶段且处于"超前、同步、滞后"状态的地级市数量呈现"三角形"态势,形成以沿海地级市为核心向外扩散的趋势;(3)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层面,主要集中于Ⅳ、Ⅴ和Ⅶ三种类型,且沿海地区的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相对更优。最后,基于广东省整体、地区和地级市层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是全人类在21世纪努力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在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概念,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系统结构,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内容,对我国各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倪鹏飞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1):1260-1265
河北雄安新区不仅要建成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而且要为中国理想城市建设开拓创新,为世界理想城市建设提供经验。作为独具特色的、竞争力可持续的理想城市,雄安新区应该是:以民为中心的宜居城市,创业至上的宜商城市,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城乡一体的田园城市,交流便捷的智慧城市,以及开放多元的文化城市。  相似文献   

17.
遴选经济、城建、环境和民生四个维度共27项指标构建城市宜居水平计量体系,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选取相关规划目标数据为基准,对天津市2003—2013年期间的城市宜居水平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11年间天津的城市宜居水平得到持续改善,但在四个维度上并不均衡,社会民生和生态环境水平较预期目标的相对差距明显,成为制约城市宜居水平的“短板”,这一计量结果与实际观测情况基本相符。本研究中从四个维度进行计量体系构建的模式,以及基于特定基准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为城市生态宜居水平的测度提供了一种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18.
董锁成  李泽红  石广义  李宇  李岱 《资源科学》2013,35(9):1755-1764
国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为资源经济学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资源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以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相关研究团队及全国主要资源科学研究团队的科研实践为例,本文回顾和总结了资源经济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已有学术贡献,对资源经济学的学科价值进行了再认识,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时期我国资源经济学学术创新的主要方向。资源经济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已有学术贡献主要包括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发展关系研究、资源承载力研究、资源安全研究、资源流动研究、资源循环利用与循环经济研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世界资源经济研究等7个领域。生态文明战略的提出更进一步提升了我国资源经济学的学科价值,我国资源经济学应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在水、土、能源和矿产等部门资源经济学领域、循环经济领域、资源产权与价值领域和资源经济研究方法等4个方面推进学术创新。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应担负起学科发展导向和学术创新组织的重任,引领中国资源经济学迈向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利用生态系统贡献率对生态福祉核算方法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均生态福祉和生态—经济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同时提出基于相对公平与效率视角的生态福祉分类模型,通过相对福祉指数与相对效率指数将生态福祉进行分类,并分析2000—2015年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同类型的生态福祉时空格局,研究结果可为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部分参考。结果表明:①研究时段内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均生态福祉与生态—经济效率在胡焕庸线两侧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重心分别位于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河南省的信阳市,并随时间分别向东北、西南方向移动。②通过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得出生态—经济效率与人均生态福祉之间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生态—经济效率与人均生态福祉的高—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市以及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沿海城市,以及安徽、河南2省的部分地级及以上城市;低—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城市;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的山西、河南、安徽3省的部分城市。③运用相对福祉指数与相对效率指数可将研究区划分为4类生态福祉区:高效—低福祉区所在城市主要以河北、山东、山西、河南、江苏5省为主;低效—高福祉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城市、东北大部分城市与东南部分城市;低效—低福祉区城市主要分布在高效—低福祉区与低效—高福祉区交界处;高效—高福祉区零散分布。因此,全面实现中国各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共同提高西部地区生态—经济效率与东部地区人均生态福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