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初年兴起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救国新途径思考的结果,同时也是在国外思想影响和19世纪下半叶一些思想家关于国民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改造国民性思潮中,思想启蒙家们批判了存在于国人身上的种种劣根性,大力提倡新的国民意识,积极探讨了“新民”的途径与方法,并把理论探索付诸实践。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表明近代中国思想界对学习西方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2.
老舍与鲁迅因受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国民精神构建、国民劣根性根源分析以及国民劣根性批判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本文主要从文化角度分析老舍与鲁迅小说中关于国民性格的塑造与批判,阐述国民性和文化之间的关联性,为国民性改造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国民性的结构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性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自然形成的、其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普遍具有并重复出现的文化、社会心理及行为方式的特征的总和。中国的传统国民性具有勤劳、消极无为、保守好古、封闭排外、僵化麻木、办事拖沓、忍耐、迷信的传统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特征,也具有以礼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直到近代,觉醒过来的中国人民才以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国民现象为楷模架构了开拓进取、积极创新、自尊自信、尚武冒险、爱他合群等新国民性品格,形成了一个颇有声势的国民性改造思潮运动。  相似文献   

4.
严复是近代以来在民族图存的大背景下审视国民性改造问题的第一人,开启了近代思想界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先河。他深刻揭示和尖锐批判了近代社会的国民劣根性,并提出改造国民性的具体实践路径。深化对严复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研究,挖掘其改造国民性思想中的价值意蕴,对重塑新时代"中国性格",促进新时代中国精神建构、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快建设新时代精神文化风貌,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国民性改造是近代中国教育的重要主题,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在救国图存中追求中国现代化的反思。中国近代的国民性改造对象主要是长期皇权统治下形成的奴性人格和传统文化心理。由于社会发展的惯性,20世纪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所批判的中国国民劣根性在当代中国人身上依然有它的影子,中国教育仍将经历一个长期的启蒙过程。当代素质教育应以改造国民奴性性格和自私心理为重要内容,致力于以独立性、公共性和参与性为核心的现代公民的培养。当代素质教育对国民性的改造,最重要的是教育自身的改造。  相似文献   

6.
国民性改造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股重要的思潮,陈独秀国民性改造思想在这股思潮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股思潮,本文试图从对国民劣根性表现的揭示、国民劣根性形成的原因、国民性改造途径等几个层面,对陈独秀国民性改造思想进行一些个案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贯串于老舍新文学创作的始终,而他在这方面的独特性在于:通过各类市民思想性格的艺术表现和风俗民情的描绘,来达到对国民劣根性的解剖,并从文化观照的角度去透视国民性的病源,在对二者互为因果的考察中,完成了对封建文化传统的批判。同时,他又极力挖掘民族性格、传统文化中的潜在优异因素,从中寻找改造国民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国民性是文化烙于整个民族的性格外观,任何对国民性问题的真正思考都自然而然与一定的传统文化相联系。文化塑造性格,性格映照文化特性。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治秩序、庄禅思想,探析小说《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性格的主奴根性和阿Q精神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9.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精英对国民的启蒙较前进一步走向深入,进入到国民性改造的层面。他们认为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在于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因而对其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揭露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民性改造的方向——坚持个人主义,追求独立自主的人格。但这种个人主义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当时中国急迫的救亡背景与中国儒家传统之烙印。  相似文献   

10.
青年毛泽东从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自己从事社会政治改造的经验,提出了改造国民性思想。其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培养国民基本品性,唤起国民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等方面。其特征表现在国民性改造的内涵层次、文化比较中的现代理念和道德现代化的取向。  相似文献   

11.
"改造国民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艰难的话题。老舍对"国民性"的思考不仅关注病态民族传统文化造成的国民劣根性,更重要的是试图重建国民精神,实行思想启蒙,以此"教导国民","改善社会",期望国民精神的振兴。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前夕,改造国民性的社会思潮是追求人的近代化的进步思潮,是中国近代化总体思潮中的一个构成部分,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形成的原因似有这样三个方面:历史的经验教训,严重的民族危机,外国的影响与刺激。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形成 ,既有中国近代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 ,也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渊源。概括起来 ,其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它是中国近代化运动层层推演的必然产物 ;二、沉重的民族危机 ,使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思维角度发生变化 ,由对社会客体的思考转到对社会主体的探讨 ,即对人的素质的思考 ,对国民性改造的关注 ;三、西方文化的输入与中西文化的冲突 ,为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的不断深化以及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探索 ,提供了新的参照系统 ;四、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深受日本、欧洲启蒙思想家关于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影响 ;五、中国传统儒家思维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关于改造农民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发动农民革命的指针。马克思主义的农民改造理论、中国传统农民文化、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农民改造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文化积淀与思想启蒙,形成了毛泽东的农民改造思想,这一思想对推进当前的农民工作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国民性改造思潮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人对于国民性改造的思想,萌芽于鸦片战争前后,到20世纪初成为富有社会影响力的社会思潮,并一直延续至今。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显示出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学习西方认识的深化。本文所考察的是国民性改造思潮兴起的背景与思想渊源、以及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属于精神—文化—心理层面的一次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它在新文化运动中达到了高潮。通过批判国民劣根性,探讨国民与民族、国民与国家的关系,把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自我革新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向了一个高潮;通过反思与批判,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要实现国家的强大,关键是弘扬新的国民精神、塑造新国民,即实现人的近代化与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造国民性”思潮就是一场人的近代化运动,在思想理论方面为今天国民精神的重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声势浩大的国民性改造思潮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对它的研究已取得不菲的成果.关于改造国民性思潮兴起的历史机制究竟有哪些?该思潮的终极关怀是"国民"还是"国家"?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启蒙思想家对中西文化的取舍态度如何?对他们的不同关照或立场又能做出怎样的流派划分?本文将研究中涉及的问题主要概括为如上这些方面,并进行了简要评述,并藉此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该研究的价值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的"新国民"思潮将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统治及其影响下的国民性,促进了国民现代意识的觉醒。然而,由于历史客观因素的限制和改造国民性的复杂性、艰巨性和迫切性,清末民初"新国民"的理论难成一体,存在着许多矛盾,学者们过多地强调群体利益,对国民个性的构筑重视不足,直接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再加上对人民力量、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实际状况的轻视,使"新国民"思潮缺乏冲击力,从而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认识并了解这些局限性对今天"新国民"国民性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美国虽为移民国家,但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国民性格.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超验主义思潮,涤荡了整个美国社会,使美国文化逐渐脱离欧洲文化,使美国人逐渐成为一个新的民族.从个人主义传统、美国价值观、自由宽容精神以及实践创新精神等方面,论述了超验主义在塑造美国国民性格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在“五四”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潮中有着重要影响。他从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关系入手,开始关注、思考国民性问题,着重针砭了与现代民主政治、现代民族意识不相适应的国民心理阴暗面,考察了国民性弱点的病源,还进一步探寻了理想的人性、理想的国民性结构,并不断寻求能够有效地改造国民性的新文化。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他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作为新文化阵营中主张“调和”论的思想家和以马克思主义观察国民性问题的先驱者,其国民性观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