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者要“四能”:能想、能跑、能听、能写;或者说“四勤”:眼勤、腿勤、脑勤、手勤。这些是前辈专家提出,并为新闻界公认,大多数编辑记者身体力行的。然而现时竟有人把记者分为“四流”:“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拿红包,四流记者写好稿。”  相似文献   

2.
卢琳 《新闻窗》2012,(4):38-39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记者的数量也不断增多,特别在广大区县,新闻记者不断涌现。由于他们工作在最基层,可以说是处在新闻源的最前沿,发现新闻、挖掘新闻的使命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除了具备“能想、能走、能听、能写”等记者应具备的能力外,工作在区县的基层记者还应该做到“三敏”。  相似文献   

3.
批评报道要写,这是记者的社会责任;批评报道写好,这是记者的写作艺术。但批评报道不仅采访难而且写稿难,弄不好还会“吃官司”。因此,许多记者特别是驻站记者大都不愿涉足这个方面的报道。今年4月,《湖北日报》特意推出了两组批评报道,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被报社内外称之为“成功的舆论监督”。现在回想起来深深体会到,舆论监督的成功在于成功的策划。  相似文献   

4.
王朋进 《视听界》2012,(5):21-25
“全能记者”,并不是今天人们才关注的一个概念,事实上,可以说它一直是新闻工作者至高的追求。不同的时代,“全能记者”的内涵并不相同。比如,它曾经具有这样一些含义:既能做国内新闻报道,又能做国际新闻报道;既能做时政新闻报道,又能做其他领域新闻报道;既能做好新闻报道,又能写好新闻评论;既能做好文字报道,又能胜任摄影报道;既能写小消息,又能写大通讯;既能胜任平常条件下的新闻报道,又能胜任特殊条件下的新闻报道。有时我们也会用相似的概念来称呼,比如:全天候记者、超级记者。总而言之,它指的是那种能够胜任多重任务、多种条件下新闻报道工作的新闻采访报道者。  相似文献   

5.
2008年十大假新闻又新鲜出炉。《巨蟒吞噬中国维和士,兵》、《上海方言“嗲(dia)”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掉故宫盖住宅》、《六甸老人考取清华研究生激励儿子》等十篇“力作”“光荣”入选。2007年“圈养虎变身‘野生虎’”的新闻还让我们记忆犹新,2008年的假老虎又重新出山,众多记者为何会冒险求“名”?都是假新闻惹的祸。客里空是前苏联作家柯涅楚克名剧《前线》里的一个人物.这位记者先生写新闻凭想象瞎编乱造,闹出不少笑话。后来新闻界有人就把写假报道的记者和道听途说、弄虚作假的新闻都称为客里空。  相似文献   

6.
“‘冰点’刚开办时,谁也不知道哪些人可以做这儿的记者,许多人都来试,拼杀出来.留下来的就是‘冰点’记者。”“她们都是有过文学训练的.都有一定的文学基础.能写出大东西。而且她们阅历丰富,有10年以上的新闻工作经验;能吃苦,为了完成任务,在大山里一走几十里上百里的经历她们都有,防空洞,破窑洞都住过;稿件的表现力比较强,写的稿子都比较有味道.那么长的东西,读者能读下去.能产生共鸣.还能眼睛热一热.心里软一软。”她们也都到了要提升自己的“坎儿”上,否则许多思辨性.探究性强的题材没法把握,社会在发展,冰点也在不断改变,记者的知识储备跟不上,不能不断提升自己,有些领域的东西就无法写。——《冰点》专栏主编李大同谈冰点记者  相似文献   

7.
“主题资源”的浪费现象常常令记者扼腕反思:何以同样一个新闻事实,有的记者写得主题深刻、意义重大、生动感人,能给人以思考和启迪、感染和振憾;而有的记者却写得意义一般,苍白无力,导  相似文献   

8.
采访,是记者获取新闻事实的主要手段。有人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七分跑,二分想,一分写”。还有人说:“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新闻界就有“跑新闻”、“脚板新闻”的行话。“跑”,就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如同蜜蜂飞向花丛,钻进蜜源深处一样(据生物学家考察,蜜蜂酿1公斤蜜,须在200多万朵花上采集)。深入生活,在新闻采访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初做新闻工作的记者,特别是刚从学校门出来的青年记者,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他们看来,只要笔杆子硬,就能当个好记者。其结果可想而知:弯路走了不少,步子迈得不大。有没有“捷径”可走呢?我的切身体会是:“捷径”只有一条——深入生活,深入采访。我进报社5年,平均每年写稿不下120篇,其中能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搞新闻报道是“七分跑,二分想,一分写。”由此可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在新闻采写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初做新闻工作的记者,特别是刚从学校门出来的青年记者,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他们看来,只要笔杆子硬,就能当个好记者。其结果弯路走了不少,步子迈  相似文献   

10.
出“精品”,是每个有追求的记者在业务上孜孜以求的目标,是记者自身价值的“显示器”,也是社会对记者进行总体评价的重要“标尺”之一.笔者对近几年湖北日报所出的“精品”作了一番考察之后,发现一个十分明显的现象,这就是,在所有“精品”中,出于驻站记者之手的微乎其微.有些记者,在编辑部工作时尚能“精品”频出,可一下记者站便“偃旗息鼓”了.不少长期驻站的记者,基本上没有什么“精品”.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新闻战线的新兵,刚到报社时常常为找不到新闻线索,写不出新闻而发愁。原因是:老记者们都有自己的关系户和联系单位,手里天天攥着一大把一大把的新闻线索。特别是那些“大腕”记者,报纸上的显要位置好像是他们“承包”了似的,天天都是他们写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2.
与其他行业相比,书业不算受金融风暴冲击严重的行业,不过经济寒冬的“寒气”还是或多或少地“侵袭”了中国书业,一方面原本热闹的书店人气明显下降,另一方面不少出版社为控制风险压缩选题。正当人们感叹2008年书市将在无功无过中画上句号时,少儿出版界却迎难而上,向书市“寒冬”发起了挑战。近日,记者了解到有“第一少儿畅销书”之称的《冒险小虎队》系列后续新作《奇幻版女生冒险小虎队》10册将于本月初登陆全国各大书店卖场。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 “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吗?”“用脚底板写新闻.” “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杜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 “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不适合当记者,如果想发财致富,请不要当记者,如果对苦难冷漠,就不配当记者.”  相似文献   

14.
这里的“您”。是指编辑、记者及一切经常写文章搞文字工作的朋友。对这些朋友来说.读读《说文解字》大有好处,它能使您写文章的时候少写错别字;它能使您审阅、编改他人稿件的时候把住关,不使错别字“漏  相似文献   

15.
胡伟 《军事记者》2006,(6):60-60
军报记者部副主任刘声东在《记者,可以当得更好些》一文中写道:“严格地说,不会写人物就不配当记者。许多名记者都是善于写人物的‘人物’。写人物,在人物的相貌与心灵之间,重在也难在写心灵;在人物的事迹与思想之间,重在也难在写思想。在人物心灵和思想的描写刻画过程中,最见功夫的又在‘厚重’和‘神韵’四字上……”写活心灵,凸显内心,要求记者有颗敏感的心,先与采访对象心灵相通,“读懂”对方。记者不仅是受众的“眼睛”,更应通过自己的观察,“复制”出报道对象的情感世界。记者如果没有心灵上的感动、感悟,往往写不出“神来之笔”。有…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问:“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答:“用脚底板写新闻.”问:“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答:“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社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问:“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  相似文献   

17.
柯常智 《新闻前哨》2012,(10):73-74
推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既是基层群众的呼声,也是保持新时期党报新闻工作持久活力的需要。咸宁日报的实践是:通过采编围绕基层、解决存在问题、强化制度建设等途径,不断提升市州党报的格调和品位,更好地为地方党委和基层群众服务。采编围绕基层:夯实“走转改”常态化的基础一是策划选题宣传基层。客观地说,市州党报记者下基层难,既有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不想下”的原因,也有记者想下去,但下去后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不会下”、“不敢下”的因素。对此,咸宁日报一方面采取自下而上策划选题的办法,每周由编辑记者个人先申报选题、部室合力分析策划选题、周末业务例会确认选题三个步骤,帮助编辑记者个人明确新闻采访的主题.从而让编辑记者清楚地知道下基层采访的主要目的,知道应该写什么、反映什么;一方面围绕重大活动策划选题后,实行分工采访,从而“逼”着编辑记者下基层、找“活鱼”。  相似文献   

18.
会议报道上稿易,但出好稿难,以至于一些有识之士告诫年轻记者“多往基层跑,少在会堂转”。笔者作为一个政协机关报的记者,不“泡会”是不可能的,不写会议报道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记者在搞好会议报道的同时,能跳出会议写新闻,从“茬子”里面逮“活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顾名思义是一个“会”。它是以会议为载体,达到履行职能的目的。除全委会  相似文献   

19.
近闻新闻队伍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流记者搞承包,二流记者炒股票,三流记者拉广告,四流记者拿红包,五流记者写头条。”这句顺口溜当然是带着几分夸张的色彩的。但是,那前“四流”谁也不能说不存在。搞承包者,不仅承包在本市,而且还搞到市外、省外;炒股票,当然就不用说了,记者信息灵通,颇认行情,不仅是“炒家”,而且还是“赢家”;拉广告,这显然早已是记者的“副产品”,可谓“起步早”,又是“专营”项目;而拿红包,这似乎也不是新鲜话题,只是近来“有偿新闻”写得范围越来越大,红包分量越拿越重。人说,记者应该成为多才多艺、行行通晓的“杂家”,这真是“名不虚传”了。  相似文献   

20.
俗语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开头,所以在写新闻的人里边流传着一句话“千斤采访四两写”,来表明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写作的老记者说过一句话:“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