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丛书中的作品,或以写新市井生活见长,或以写乡土题材取胜,或以现代意识写史,或以新的观念纪实,在艺术追求中各施所长,在个性风格上各具千秋。由这里,读者也不难看到当前文学创作新潮的涌动与走向。“海马文学丛书”将会给读者提供当代文坛既多向、多面又新颖、切实的文学信息,因为它囊括了当代文坛中最有个性特色、最富活力又最不安全的一群“探索者”。无论是为读者计,为文学计,还是为“海马”计,为自己计,他们都  相似文献   

2.
政协的文史资源与读者怀旧和探究历史之谜的阅读心态相吻合,就形成了这样上种契机——把往事写在新闻纸上,同样会出奇出新,产生“新闻”的效果。同样会吸引读者的眼球并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写人要写心     
人物通讯,要以写人为主。但写人,更应多写人物的内心,要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何做到这一点,写出让读者喜欢的新闻作品?人民日报已离休的高级记者刘衡同志,用她亲身的经历和新闻采写实践,介绍了她的感悟。 我在新闻写作中,比较注意写“人”。在写工作通讯时是这样,在写人物通讯时更是如此。 记者所报道的任何一种工作,对读者来说,外行都占大多数。因此,见事不见人的文章不容易讨好,对大多数读者也没什么教育意义。但任何工作都是人做的。在记事的同时,如果能写出人物的活动、思想、感情,情况就两样了。我写的一些工作通讯…  相似文献   

4.
读报札记     
坐在有空调的房子里采写出来的新闻出了房间后,如同人一样也是怕热怕冷,易患感冒的。一手拿钱一手写稿写出来的稿子,纵然上了报也能从中闻得到铜臭味。认识生活和理解生活越深,写出来的新闻作品反映生活的力度就越大,越能感染读者。生活中没有正义感的人写出来的新闻作品,如同他对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不关心一样,读者也不会关心其作品。一些名记者采写出来的新闻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名作,关键在于他们是在用心写新闻;某些一辈子也写不出好新闻的记者,只是用手写罢了。这就是两者的区别。白开水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如同白开水…  相似文献   

5.
“新闻是写给读者看的”,只要是思维正常的人,都会认为这是大实话。正因为新闻是写给读者看的,所以写新闻时要处处为读者着想,考虑怎样写他们才能看得懂,还爱看.这似乎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可是有些人并投把它放在心上,所以写出的新闻读者不是看不懂,不愿看,就是看后产生费解或误解。这样例子并不少见。例如有则报道武陟县工商银行实行“挖贷挂钩”搞活资金的消息,对“挖贷挂钩”只字未作解释,就大讲其取得的成绩。这就使人感到有点莫明其妙,因为成绩是根据经验来的,如果读者对“挖贷挂钩”还不知是什么意思,怎能理解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呢?  相似文献   

6.
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要写人。写人,就一定得把人物的个性写出来,使读者觉得人物是活生生、具体的人。只有这样,通讯才会有感人的力量。下面是从合众国际社记者戴维·特里写的通讯《快乐的巨人》中摘引的几个片断: 当身高七英尺二英寸(二米二十)的中国  相似文献   

7.
新闻人物语言是新闻人物内心世界的直观反映,是人物性格和思想境界的直接表现。要写好新闻人物,一定要在新闻人物语言上下功夫。鲁迅说:“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他还说:“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老舍说:“你要描写一个好人,就必须热爱他,钻到他心里去,和他同感受,同呼吸,然后你就能够替他说话了。这样写出的语言,才是真实的,生动的。”这些都说明作者在人物语言表达上应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一些优秀新闻作品,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正是通过  相似文献   

8.
我和《新闻知识》早年就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学习,我写了不少成功作品,可以说我的成功之作是与《新闻知识》的乳汁补养分不开的。今年以来,贵刊除在版面重新作了新的设计,又从七月份开始,不负读者的厚望,开设了“新闻业务讲座”,热心为专职通讯干事、业余通讯员和新闻工作爱好者服务,给他们多写稿、写好稿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认为这个讲座办得好,办得及时,办在我们的心坎上。为什么我这样说呢,从洪阁同志撰写的“谈谈新闻采访”这两讲来看,的确,它的最大特点突出了“实用性”。作者以新的新闻改革为红线、注意到了反映新闻业务改革上的新成果,有骨有肉,有理论,有事例”这样的讲座有学头。我想只要细读、收获非浅,定能在写作上出成果。我由衷希望《新闻知识》,将这个讲座办得更好。  相似文献   

9.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作者。《光明日报》中年女记者樊云芳便是众多令人喜爱的作者之一。最近,有机会读了她的新闻作品选《我就是我》,这种认识又深了一层。(?)为在那里,无论写人、状物,确实给了读者一些“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文采、独特的构思、独特的新意。”请读一段她(?)导语: “章虹,这个坐在轮椅上度过了20个春秋的残疾人,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在6月份的全国首届残疾人  相似文献   

10.
刘智 《记者摇篮》2006,(5):70-70
通讯被称作报纸、杂志的“重型炸弹”,在宣传、教育读者方面有着其它新闻文体作品不可比拟的作用和效果。这主要取决于它总是通过事实和情节的描写为读者塑造了真实可信的动人形象。因此,要写好通讯,特别是要写好人物通讯,就应该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下功夫。把人物放在矛盾中去写,重视从矛盾冲突中深挖其内心,从而表现出他(她)有异于一般人的特征,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样的作品有起有伏,不像一潭死水,不是“一张面孔”令人读起来不仅感到贴近生活,真实可信,而且鲜明生动,回味无穷。恩格斯指出:“依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  相似文献   

11.
在报纸新闻标题制作中,经济新闻标题的制作是一个令编辑感到头痛的问题。这类标题之所以不能吸引人,是因为它们要么在标题中列举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要么以一些大而无当的抽象字眼来概括活生生的经济事实。这样的标题对于读者来说,不仅不能达到吸引读者阅读的积极效果,反而会使读者产生“疲倦反应”,对读者进一步阅读新闻起着一种“挡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真诚的艺术勇气是极其重要的。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让狂人在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历史上.看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我们的编辑对此若是缺乏勇气,若是来一下中庸平和,这篇伟大的作品极可能被胆怯和周全活生生地扼杀了!面对阿Q的丑陋,若只是高举着传统美德的大旗,来一句“拍案惊奇”:难道,中国人都是这么丑陋的吗?那么,阿Q也只能永远呆在未庄,本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也将因此失色!我们一方面苦于没有鲁迅这样的大师,可是,从另一方面看.假如有《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这样的作品到了我们手上,我们有没有为艺术而不顾一切的勇气呢?  相似文献   

13.
记者和通讯员都希望自己能遇到“重大”事件,碰到“重磅”人物,因为这些人和事最能牵动读者的情绪,最能产生轰动效应。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机会实在不多,更多的是平凡的事、平常的人。我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不长,也写了一些较有影响的通讯、消息、特写之类。近几年来,我发现了一块并不新的“新大陆”,那就是生活中的“小人物”。  相似文献   

14.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和创造着这样那样的“事实”。无穷无尽纷纷繁繁的“事实”中,有些一看就感到重大和新鲜,这样的新闻应该说是容易  相似文献   

15.
一出好戏,不但应有好的开头,还需有好的结尾,这样才能吸引观众,让人依依不舍。同样,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除了有个叫得响的开头,还得有一个情彩的结尾。这样,才能让读者对其爱不释手。写好结尾,能使新闻作品富于严密的逻辑性,给读者以完整、丰满的印象。有的老新闻工作者经过大量的新闻实践后,总结了这样一句话:写新闻要“龙头、猪肚、凤尾”。要使自己的新闻作品的结尾成为凤尾,那就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寓言这种文体似乎越来越变成了一种为“天真无邪的小读者”而创作的故事。因此,寓言作家也变得也越来越喜欢虚构出一个阳光撒满草地、到处盛开鲜花的乌托邦,对于伊索这样的人,则非常担心他的作品会不会“腐蚀”了我们青少年洁白的心灵。就这样,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寓言就再也不能够面对简单但却残酷的现实(里面当然也有美),而充满了“廉价”的爱心,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儿童文学”,把一门活生生的艺术变成了一个小摆设。为了那些假想中的小天使,寓言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拉·封丹寓言里的市侩  相似文献   

17.
人总是社会的人,同时又总是脱离不开物质文化制约下的具体生活。普通人是这样,先进人物、典型人物也是这样。如果说把报道典型人物的社会活动看作“主弦”的话,那么则可把报道他们的家庭生活看作“合弦”。主弦限定着合弦,合弦离不开主弦;主弦为合弦拓展音域,合弦为主弦增添色彩。它们相得益彰,但又各得其所,不可日月同辉。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加强对党风建设、廉政方面的宣传,使更多的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跃上报刊、广播和电视。同时,涉及到家庭生活的作品这几年来大量增加。这里面有不少感人之作,但有不少作品在写家庭生活时显得有些偏颇、飘浮,作品中  相似文献   

18.
人民日报的微信公号经常在各种微信公号排行榜上独占鳌头,也在行业内得到广泛认可,但对这个公号比较熟悉的人会感到小小的意外:作为一家颇有影响力的媒体官微,发布的新闻信息却并不多——每天发布5次,共约16条内容,新闻信息只占1/4,其他大都是服务性信息,如生活常识、健康忠告等,或是像“夜读”这样的高级心灵鸡汤.因此,我更喜欢称之为“大型生活服务类公号”.  相似文献   

19.
近日,不少朋友写信向我倾吐了新闻写作过程中的麻烦事,中心议题是写了篇批评稿或发了篇言论稿被人“对号入座”,引来烦恼,甚至遭到打击,轻的也被弄双“小鞋”穿穿。这样,不少业余通讯员就此洗手不干了。开始写稿.我曾抱着“歌德派”的宗旨,不写批评性的新闻。后来学会写小言论时,往往都是针对现实中的不正之风进行抨击,这样也带来一些麻烦事。但是我这个人有个(?)脾气(?)越是有人反对写或指责,偏要写。有些人询问我:“胆子为何如此大?”我回头小结了一下,觉得胆大来自真实! 1985年春天,我进城办事,路过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办的画廊,看到上面登载了“性  相似文献   

20.
贾稳湘 《新闻实践》2012,(11):63-63
《东阳日报》有两篇“脚板新闻”,读来让人难忘——酷热的夏日,记者黄祥、金轶轩不怕艰苦,亲身体验处于社会底层生活,一人拉黄包车,一人当送水工,他们用脚板采写出的感受是:“双手是疼的、双腿是软的”:请某些人不要再为短暂的“没水喝”而一再催促,送水工一直在路上;请不要再因他们外表“粗糙”而抛出嫌弃的目光,他们的劳动给我们带来了方便。须知,这样的感受和体会是记者用脚板体验苦力活而得出来的。笔者认为,用脚板写出来的新闻清新朴实、生动鲜活,切实地反映了基层群众的生活。很有价值!近年来,一些媒体上的新闻不是靠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得来的,而是靠打打电话、拷拷文件资料、当当二传手等拿来主义的打快拳方式写出来的,这样,记者身子就会变懒,写出来的新闻就不生动。当今,提倡新闻工作者“走基层”,要求记者关注群众需求,说群众想说的话,说群众能懂的话,办群众欢迎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