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言文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手段。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教学,教师应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引领学生亲近文言文、感受文言文,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升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教师可从儿童化诵读、儿童化理解、儿童化思维、儿童化表达等方面展开文言文教学,让学生爱上文言文阅读,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文化血脉的纽带。统编语文教材增加了文言文选编的数量。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积淀语言、形成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自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解读教材,读懂编者意图;同时,要梳理教材课后练习题,发现文言文编排的序列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诵读、感知、思维、拓展等策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文言文的艺术魅力,从而理解传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文言文教学在传承民族文化和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方面有重要的意义。怎样在教学中把文言文的教学价值传递给学生,是语文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高中文言文教学要做到"言""文"并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教授必要的基础知识,也要帮助学生挖掘文字背后所传达的文化精髓和道德价值,并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只有"言""文"合一,文言文教学才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统编语文教材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选编了不少的文言文。在教学这些文言文时,教师要把握教学要领,明确教学的关键点、梯度性;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文言文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跟着读、表演读、诵读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走进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表达规律、语言特点等,感受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从而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统编语文教材在小学阶段大幅度增加了文言文的篇目,为的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但实际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多停留于诵读和了解课文内容的层面,难以达到文化传承的高度。对此,教师需要在文言文教学的生字学习、文本诵读、意蕴挖掘、想象补白等不同的层面进行探索,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正对于传统的教授法,即字字落实、讲通句式的方法,尽管能学得扎实,于考试成绩非常有利,但是如果每课如此,总不免会产生倦怠的心理。《〈史记〉选读》是一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开设一个学期的文言文教材,如果只是对文言文字、词、句的反复,确实是辜负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价值。文言文的课堂有效性应该真正体现语文学科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策略一:注重诵读,读出兴趣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所以,文言文教学每节课都应该要有诵读的环节,它能激发学生  相似文献   

7.
高中文言经典作品,蕴含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通过高中文言文诵读,让传统文化精华在浅唱低吟中脉脉滋润学生的心田;通过课堂情境教学,展现古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挖掘生活的结合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增加课外阅读,扩大传统文化吸纳途径,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学习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具有培养人格精神、陶冶个人情操、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文化积累、提高民族素养的积极作用。文言文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记录的有秀美的山川风物、质朴的民俗民风,表现优秀人物的优秀品格,拥有多方面的审美特质。引领学生学好文言文,对传承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初中语文教师开始逐渐注重传统文化的教学,而文言文浓缩了古人的言论及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初中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基于传统文化的文言文教学,通过有效的教学措施,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强化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使学生能够传承及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教师应当明确文言文教学对传统文化及学生的重要意义,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品位及质量。  相似文献   

10.
李制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5):111-113,134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变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为重视人文教育。文言文人文教育的内容多蕴含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人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在充分吸取传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高中文言文人文教育特点的教学策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诸多传统教学方法中,诵读法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和广泛的运用,值得新课标背景下的文言文教研大力关注。文章认为,文言文诵读教学策略通过古今对比的途径和联想、生疑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发掘文言文中的人文因素,学生在反复诵读文言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积累了中国传统人文文化知识,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是从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选出的精髓,蕴涵着大量的精神财富,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诵读,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不朽魅力。文言文教学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基本上采用“串讲法”,但是过度的“串讲”渐渐把文言文教学带入了一个误区。因此本文结合一些语文教育家的观念,正视串讲法的利弊,结合文言文的另一种教学方法——“诵读法”,以探讨“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效运用的途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3.
诗言志,诗传情,古诗词凝炼,魅力无穷。诵读古诗词,有助于学生对民族精神的领悟,文学修养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升。另外,面对传统文化逐渐"沙漠化"的现状,古诗词诵读工程可以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拯救工程,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补种"和"绿化",它将关乎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因此,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循  相似文献   

14.
鉴于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由字而词、由词而文、忽略诵读与整体感悟现象的普遍存在,本文从初中文言文教与学双边关系的角度,通过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自学中提高能力、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与点拨之中点睛激趣的论述,全面解决文言教学存在的少慢差废现象,以切实增强文言文课堂教学实效,以最为便捷高效的教学策略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的信仰与力量,是植根于人内心的修养与自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天然地具备选择、诠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文化视野下的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言文内容,"以文教化",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粹,提高民族自信与个人修养。一、明确文言文教学的文化追求文言文经典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内涵,但是学生常常满脸苦涩地诉说文言文注释理解的生硬背诵。  相似文献   

16.
目前,文言文教学有两个怪现状:一是公开课重"文"轻"言",二是家常课重"言"而轻"文"。这都不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应有之道。文言文教学要从文本出发,让学生诵读感悟,将文字读通读顺,体会文言文语言表达特点;要从学情出发,展开游戏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的思想性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传承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传统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可以成为学生受用一生的文化资产。在课程多样化的今天,要将其渗透在教学中,首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传统经典教学,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其次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实践经典,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主要有诵读传统经典,办黑板报,开设"名著导读"课,写读后感,举办经典诵读比赛、默写竞赛,做读书笔记,摘录经典等方法。通过这些渗透方法让学生热爱并传承传统经典文化。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可以陶冶性情,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文化底蕴,培养高尚情操、塑造完美人格.本文结合初中文言文教学实际,就如何将初中文言文教"活"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文言文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传承。《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课标中不难看出,小学阶段对文言文作品内容和情感的领悟停留在"体味"的层面。由于现阶段各种版本的小学教材中文言文的编排篇目都比较少,导致了小学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重视不够,目标把握不准,教学走过场或者随意拔高要求。这就需要  相似文献   

20.
文言文是我国文化的精华,它对于我们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涯,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逐字逐句翻译,对号入座,并让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而大部分学生的反应是: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可见文言文教学已经成为师生都头痛的一大难题,这一现状也使得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进入了一条"死胡同"。因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点"上寻求突破,如:明确文言文诵读的要求,找准问题设计的切入点,抓住文本的着力点,挖掘教材的生长点,以期提高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