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教育理论都生长在一定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应该说,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的教育理论也应与西方一样得到蓬勃发展。但是,虽然中国很早就有了教育思想,可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是从20世纪初由国外“引入”的。回顾20世纪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中国的教育学一直充当着国外教育理论的“消费者”的角色,而非“扩大再生产者”。这里的“消费者”和“扩大再生产者”是借用了经济学上的两个术语来对教育理论主体进行形象化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田友谊 《教育导刊》2005,(10):52-54
早在20世纪初,瑞典作家爱伦·凯就发出了"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的深情呼唤.从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社会提出"学会关心",都昭示了幼儿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解放儿童.正是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在其最具代表性、最负国际影响的代表作《被压迫者教育学》(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中提出了解放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学就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教育学。在21世纪,中国教育学走向世界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具有现实可能性;中国教育学走向世界有多种途径:系统梳理中国教育思想理论和创造性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进行教育理论的原创性研究,建构中国特色的教育创造学,进行教育创新实验,用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创造理论有效指导教育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教育学发展之镜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国教育学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启蒙教育学阶段、救亡教育学阶段、意识形态教育学阶段和非意识形态教育学阶段。从共时态的角度来看,教育学是否是一门科学的追问一直响彻20世纪;教育学基本理论何以存在的探求一直在代代教育学者群中构成追问。因此,如何使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因子”在引介西方教育思想的背景下得到激活是20世纪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再一主题。  相似文献   

5.
由山西大学侯怀银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20世纪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研究" (课题批准号:DAA010129),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6.
回顾与反思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对促进中国教育学在21世纪的发展是必需的。20世纪中国教育学史的研究可以沿以下两条路径展开:第一,教育学在20世纪中国的发展史。中国教育学是在不断接受外来教育学冲击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中国教育学史就是教育学在20世纪中国的发展史。第二,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史。教育学...  相似文献   

7.
文化学和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学对“文化是什么”、“文化怎么样”(发展)、“如何研究文化”等问题的认识,影响了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拓展了教育学的研究视野,改写了一些教育基本理论和命题、为解决教育研究中的一些理论困境尝试了文化学的出路,也增强了教育学研究中对民族文化特殊性和教育文化特殊性的认识。但是,教育学在借鉴和引进文化学时,也存在诸如想当然的理论演绎、“引进”的兴趣大于研究教育问题的兴趣等现象,因此说,学科借鉴不能代替教育学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学科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表现为涌现出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而且也表现在“职业教育原理”论著丰富且系统,不少国外职业教育著作与理论被译介入我国,职业教育学学科体系也出现了较明显的分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教育理论的生成先天不足,著名教育学家瞿葆奎曾经将我国教育学发展的初期阶段概括为"先抄日本、再仿美国、后学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有一段基于教改实验的教育理论诞生的黄金期,90年代之后,又迅速陷入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大潮。  相似文献   

10.
终身教育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引进的形式、载体、范围,引进理论与中国本土教育理论对话水平,以及引进理论对中国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创新的影响程度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终身教育理论在中国的引进不仅影响了中国教育学的学科发展,推动了中国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而且对人们教育观念的改变以及中国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终身教育理论在中国的引进,给中国教育学者加强教育理论与中国教育实践的对接,实现教育理论的创新带来五个方面的启示:厘清国外教育理论的发展脉络;确立中国教育理论的自主性;立足中国教育实践;开展中外教育理论的"对话";实现教育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学在中国发展一直以来饱受责难,从文化的视角审度现代性境域下的中国教育学,主体性的迷失导致了教育学理论与实践文化的背离,理性的缺失造成了古今中外文化的错位。发展中国教育学,重构面向本土、符合时代的"问题域"和"话语体系"是根本,以"文化自觉"审度自我和"他者"文化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教育思想源远流长,然而,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学直到20世纪初才从国外引进,此后,我国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对教育学“中国化”(中国教育学)的探索,始终是国人一直不断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教育学进程有过奇特的经历,比较有代表性的探索现例举如下: (一)陈元晖先生认为有这么几个阶段:从唯理论到经验论,从经验论到唯物论,凯洛夫教育学的传进,20世纪50年代列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文革”十年的停滞,20世纪80年代近十年对苏联及美国教育家新思想的介绍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中国提出重新认识与评价杜威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理论中的重要影响,作为从不同视角共同反映教育客观规律的教育理论应该并存于教育中.这一再认识过程深刻地影响到了对现阶段"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认识.通过争鸣与对话,促进了教育研究中对于教育实践认识的深化,极大地推动了新时期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唯科学主义和西方教育学的交织影响以及要把教育学建设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需要,形成了教育学科学化思潮。在教育学科学化问题上,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学者形成了三种认识:教育学就是一门科学;教育事实是教育学的唯一研究对象;科学方法是教育学的唯一研究方法。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者的教育学科学化追求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追求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土建构"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学本土主义的发展困境和生存之道.这一概念能够比较清晰、准确、全面地概括出大多数教育学本土主义者既强调国家民族文化认同,又积极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基本主张.在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建构方面,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能够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建构"之路,就是一种"回乡"之路.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中国教育学是从外国引进来的,它存在着严重缺失,远不能适应21世纪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教育造就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中国教育发展的需要,构建中国教育学迫在眉睫.而要构建中国教育学,必须要正确认识与解决其构建的缘由、根源、理论灵魂、理论性质与内容结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中国区域教育研究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而兴起的。上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 市场经济转轨,引发了教育体制的改革。为了使教育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教育理论 工作者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区域的教育发展,以教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等理论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研 究教育和区域发展的关系,揭示区域教育发展的规律。经过20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逐步发展创立了一门新 兴的边缘学科———区域教育学。  相似文献   

18.
"中西德育比较"问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者:S教育学硕士 F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H教育学硕士 L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C教育学教授 C.你们早就对"中西德育比较"问题感兴趣了,也作了较充分的准备.先说说你们的想法. S.我看到你写过不少关于"德育"问题的文章.我的印象是,你对我国现在的德育理论,大抵持保留态度.你对德育问题的认识,可算是以常理为依据,或者说不想距离常理太远,而这种常理,主要是从西方德育理论中得出的.因为西方德育理论植根于西方近代以来德育的实践,也可以承认,它具有现代意识.问题是中国国情、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与教育传统同西方国家有显著区别.故单以西方德育理论的视角观察中国德育实际问题,也就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刘洁 《教育研究》2012,(2):157-158
2011年11月11—14日,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20届学术年会在宁波召开,150余位中青年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教育变革与教育学的重建"。本次学术会议与会代表们视角多元,对教育变革实践与教育学发展的关系和20世纪中国教育学理论传统的时代命运两个重要命题或进行哲  相似文献   

20.
我国教育思想源远流长,然而,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学直到20世纪初才从国外引进,此后,我国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对教育学“中国化”(中国教育学)的探索,始终是国人一直不断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教育学进程有过奇特的经历,比较有代表性的探索现例举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