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思想深受《易》理的影响,《史记》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其《易》理思想的具体体现。本文从人物典型化手法、含蓄化手法、互见法、悲剧人物、传奇色彩五个方面展开论述,说明《周易》与《史记》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周易》古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作,它不仅在哲学思想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而且在语言成就上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度,《周易》蕴含着丰富的修辞思想和修辞现象,有必要深入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3.
从刑罚史的角度研究《周易》古经有关刑罚的内容。主要从军事讨伐(“大刑”)、生命刑、自由刑、体刑、流刑等几个方面,比较系统、详备地梳理了《周易》古经所载的有关刑罚史材料。概括指出了这一研究对于了解殷周时期奴隶制社会的法制及政治上层建筑全貌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刑罚史的角度研究《周易》古经有关刑罚的内容。主要扶军事讨伐(“大刑”)、生命刑.自由刑、体刑、流刑等几个方面,比较系统、详备地梳理了《周易》古经所载的有关刑罚史材料。概括指出了这一研究对于了解殷周时期奴隶制社会的法制及政治上层建筑全貌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5.
《周易》虽然起源于占筮,但它凝聚了先哲对自然和社会的见解。从《左传》解《易》,可以看出《周易》的辩证观点和思想内容,对先秦史学的积极影响。《左传》反映先秦史官利用《周易》的变通观点,认识历史在不断变革中发展的普遍法则;反映史官通过占筮说卦,在观察事实的基础上,用《周易》辩证的思想方法,预断历史前途。先秦史官还借助《周易》对古代社会生活的记载来说明历史;通过解《易》,展开对人物的评论。《左传》有些解《易》内容,还表达了“物生而后有象”的朴素唯物思想,反映出当事人重客观实际,不一味迷信占筮的现象。先秦史官通过解《易》说史,吸收了《周易》的合理内核,锻炼了辩证思维,培养了变通史观  相似文献   

6.
《庄子》之思想与《周易》有关 ,这可从《庄子》论《易》、《庄子》论“命”、《庄子》之文句等方面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7.
《左传》《国语》中记载的《易》例,是探讨春秋时期《易》学的重要根据。《左传》《国语》中引《易》例有二十二事,可分为非筮占类引《易》和筮占类引《易》两类。对这些《易》例的归类分析,有助于探讨春秋时期的筮法以及《周易》在当时的应用。春秋时期卜、筮并用,占断吉凶的依据不限于《周易》,得到卦象的方法也未必是《周易·系辞传》中所记载的大衍之数起卦法。《周易》卦爻辞的写作目的本是系统地阐述吉凶之理,故判断吉凶未必通过卜筮。“某卦之某卦”有时用来表示爻题,有时则表示变卦,不可执泥其一。朱熹在《易学启蒙》中提出的断卦原则,或于史无徵,或与史相左,当非先秦古法。  相似文献   

8.
《周易》以《说卦传》为理论纲领,《说卦传》的思想理路是使《周易》“经传统一”的逻辑始点。《说卦传》承诺了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其以“中和贯通”的思想理路和“说卦和中”的理论架构,使《周易》的历史与逻辑、形式与内客、思维方式与概念范畴实现了理论统一性。  相似文献   

9.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文献典籍之一,其内容包罗万象,由于历代文人学士对其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不够全面,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周易》古经单句句法的研究来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易与天地准"的历史思维是司马迁史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周易》方面的原因,一是司马迁方面的原因。《周易》自身的属性与它在秦汉时期的地位使《周易》思想成为司马迁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司马迁的家学渊源与易学流派等是司马迁形成"易与天地准"历史思维的重要前提。"易与天地准"历史思维主要表现为对《周易》原文与易理的引用。  相似文献   

11.
创新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周易》中有着深刻蕴含。《周易》中包含着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统一,归纳和演绎的统一,还有对“象思维”的关注使《周易》具备了实现创新的前提条件,从实象,意象到器物的转化说明了创新的过程。《周易》中的创新思想对科技创新具有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周易》与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两颗璀璨的明珠,是华夏先民以"天人合一"整体思维模式创造出来的优秀文明。早期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典籍中只有零星的记载,明代的医家张景岳明确提出了《易》、医关系的问题,主张"《易》、医同源论",认为《易》、医同源于一个共同的阴阳变化之理。但因其过于重视两者理上的共性,忽略了两者理上的特殊性,他确立的偏重"温补"的治疗理论其过失也是显然的。  相似文献   

13.
《易义》是范仲淹专门解说《周易》的文字,是研究范仲淹易学思想的直接史料;《易义》诠释《周易》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专阐儒理、参证史事、对比见义;从易学的演变历史来看,这三种方法奠定了范仲淹在宋代易学中的开创性地位。  相似文献   

14.
清代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一书,使用了大量《易》学材料来注解《诗经》,可以称为“以《易》解《诗》”。这一解经方法,是对东汉郑玄“以《易》笺《诗》”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陈奂的“以《易》解《诗》”,主要包括三种方法:一是用《周易》训诂《毛诗》字义,二是用《周易》解释诗旨,三是用《周易》补正《诗经》中的礼。陈奂对《周易》的一些申发与补正,能够推动《易》学的发展,拓宽《易》学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周易》在先秦典籍中常简称为《易》。《周易》原来只有“经”的部分(即《周易古经》;春秋至战国之间,出现了解释古经的《易传》十篇(即《周易大传》,又称《十翼》)。历代学者不断研究、阐释《周易》经传,使其成为专门的学问,即“易学”。自汉武帝置“《五经》博士”起,《易》冠于群经之首。然汉初所言《易经》者,通常指《周易》经文。后来费直、郑玄以《十翼》参合经文并行,故通常意义上的《周易》《易经》往往包括经、传两部分。产生于南朝齐梁之际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体大思精、具有完整体系的古代文学理…  相似文献   

16.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献典籍一,其内容包罗万象,由于历代人学士对其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不够全面,因此笔试图通过对《周易》古经单句句法的研究来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易学及墨学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有资料,从《周易》及《墨经》数学思想的内容上分析论证了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谢灵运山水诗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其诗明显与《周易》存有关联并成为诗中的有机部分。谢灵运在继承前人用《易》制诗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与创新:即诗中化用《易》辞,广泛、自如地反映生活各层面;善于化用《易》理组织、结构全诗;抽绎《易》理中与佛、道契合的出世之思,构成谢灵运诗歌创作的主要基调。此特征之形成,与其聪慧禀性、学识修养相关,也与时代风气浸染、家学渊源有关。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有两种不同的全胜:一是政治全胜,即《谋攻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二是军事全胜,即《形篇》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全"胜。二者辩证统一,相得益彰。前者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根据全部来自于《周易》。"全"胜的实质是仁胜,其源出于《周易》汤武革命观。牧野之战是不战而胜的典范。"全"胜的理念是人性,其源出于《周易》的天德仁爱观。"保合太和"给"全"胜奠定了人性基石。"全"胜的策略是怀柔,其源出于《周易》的师贞正义观。唯正义之师可保怀柔之效。"全"胜的宗旨是和平,其源出于《周易》的和谐统一观。唯"元永贞"的德化能结和谐统一的和平之果。"全"胜思想的价值在于减少或避免战争,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对当代世界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思维紧密关联。《周易》思维内涵丰富,其思维内容体现了天人合一思维、生生变通思维和道器统一思维,思维形式体现了以太极为代表的意象思维,思维方法体现了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直观思维、经验思维等。不同维度的《周易》思维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带来不同的启示,思维内容启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注重顺合规律,思维形式启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注重系统和谐,思维方法启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注重主客统一。《周易》思维对创新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