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回顾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对“自由写作”的刻意追求。由于许多大师表现出对自由写作的深深地眷恋和不懈的尝试,就写作上表现出的自由度而言,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探其原因,从外在社会文化方面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它是西方“现代性”文化语境下的产物;从文学自身的内在发展来看,它是近代西方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美学角度看,“自由写作”则正好表现了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文学美学追求的反叛特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西方主流文学致力于追求最大限度的写作自由,可以说形成了一种自由的写作理念。探其根源,自由写作深受自文艺复兴以来,并经启蒙运动进一步推动发展起来的现代性因素的影响,最终摆脱了西方传统文学的美学观念的制约后逐渐生成的。文学真实观的更新为它搭建了名正言顺的理论基础;表现手法的广泛运用,不仅成就了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风范,也成就了自由写作理念在文学创作中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不好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等同划一;中国现代文学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学在文学观念、价值取向、创作原则、艺术形式和语言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艺界对“现代性”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理论家在谈,作家在谈,研究二十世纪文学的文学史家也在谈。有的研究者还断言“体现意识和精神的现代性”是难以超越的。但是,何谓现代性,何谓文学的现代性呢,人们大抵都是各言其说,意见并不一致。一现代性问题的讨论始于西方,它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遇到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部分人文知识分子和作家艺术家所谈的“现代性”,指的是由十四至十六世纪文艺复兴发轫的、在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中发展和盛行起来的观念体系,概而言之,即以“自由、平…  相似文献   

5.
京、海两派文学在对“五四”精神反叛的同时又或多或少的共显着“五四”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社会现代性的投影。在30年代,以左翼文学为主潮的文学领域里,京、海两派体现出时自由、理性索尚的个性主义的文学道路的选择,同时共有对“人”的重视的人道主义情怀。在时都市文明的体认和描述及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中,海派倾向于社会现代性,而京派则更倾向于审美现代性。就此,在对京派与海派文学现代性的分析中充分体现出了现代性在中国文学领域呈现的“共时态”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6.
每个时代的文学都表现出鲜明的文化品格,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在一定意义上说,这就是特定时代文学的“现代性”。文学的“现代性”的存在是以特定的社会之“现代性”为前提,两者维系着一致或相悖的联系。因此就其本质而言,文学的“现代性”是替特定的“社会制度”编制意识形态的话语;它与特定社会的产生具有“同源性”和“同谋性,”以及抵制和消解等多层关系;而且文学的“现代性”本身就内含其特有的二重特性,其起落消涨又是一个相互“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从而决定了不同时代文学多彩纷呈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近年文坛"身体写作"研究概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身体写作”引发批评界的热烈讨论。本文在梳理讨论中主要观点的同时指出:该概念内涵与外延的逐步窄化导致文学中“身体”概念的窄化;在以西方女性主义“身体写作”理论为参照对本土的写作实践展开批评的过程中,时常出现忽视二者产生语境与内涵不同的倾向;虽然性描写在批评中成为焦点,但关于“身体写作”文学及文化意义的争论的实质,还是个体性文学能否取得合法地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启蒙始终是现代性诉求的基本方式,中国早期的现代性诉求以“新国民”为入口.以民族和国家的强盛为目的,体现出现代性同一趋势下自身的独特维度。中国早期的文学公共领域也以自己的方式生成,并促成文学而文化的现代性萌发,从中衍生的“文界革命”,在促进中国文化价值取向的现代转型中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同时它作为散文现代性观念的雏形.直接影响了五四散文理论的现代性形态的生成。  相似文献   

9.
“审美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虽然顺应国内外学术语境,注意到文学特征的整一性、研究方法的开放性,但它自身又不可避免地陷入文论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的纠缠、化约文学复杂微妙内涵等困境中。文章认为,应置身于审美现代性批判的语境中,并展开与当代审美文化的“交往对话”,以此推动中国当代文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荷马是西方口传文化最后一位圣人,孔子则是东方口传文化最后一位圣人。孔子从来不“写作”。他只“述”(口述)而不“作’’(写作)。他眷恋口传文学的传统。“不学诗,无以言。,,极而言之,不懂口传诗歌,连话都不能说。中国由于书写文化的统治,口传史诗被湮没,而由史书来垄断。所遗失的文学不知道有多少。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文论中仍然保留着相当的诗话传统。这种"现代诗话"的现代性在于其思想武器、论诗眼光、论述方法、理论观点等与传统诗话均有所别。现代文论对传统诗话的继承主要体现在诗性与逻辑性统一的多重对话性,片断性与整体性统一的文体结撰方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苦闷的象征》以其丰厚的理论内涵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受到该著所倡导的文艺观的浸润和启发,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文坛形成了一股以《苦闷的象征》为标志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新文学作家主要从“苦闷”主题的书写、现代意识的吸纳、象征主义的运用三个方面吸纳了该书的核心观点并把它内化到自己的创作中,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绘画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现代和传统只是一个时框的概念和在这个概念下出现的新形式而已.我们不能漠视传统,因为它有深厚的历史积蕴;我们不能固守,因为它是时代发展的气候下形成的时代新观念、新形式、新内容的必然呼唤.世界化的进程让传统的继续和现代精神,在大环境的融合中产生精妙灿烂的艺术火花.  相似文献   

14.
审题立意在作中起定向、定位、定重点的作用,是决定章质量高低的关键性一步。从多角度、多方面审题立意,就离不开发散思维。把发散思维引进高中作教学机制,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作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是充满矛盾、复杂的历史和文化过程,深受其影响的现代教学理论也充满矛盾。在现代性制约下的教学被规划为有严格的理性规则和操作规范的活动,程序化、可操作性原则渗透其全过程。超越现代性是教学理论回归“以人为本”道路的必然。为此,当代教学理论要确立新型教学发展观,批判传统一元智力理论,关注教学理论的生活性、实践性;教学理论的研究范式要实现从宏观转向微观、从外部转向内部、从思辨到建构的时代转向。  相似文献   

16.
文学现代性不仅是一种时间概念,也是一种价值论意义上的概念。以理性和主体性为核心的现代性成为新时期文学的自觉追求,同时铸造了新时期文学的辉煌。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商业化浪潮的风涌而至,现代性话语遭到后现代主义的无情消解,“渴望堕落”“躲避崇高”“玩弄文学”等创作心理的凸现,使中国新时期文学又一次陷入迷失而不得不在漂泊的途中行走,中国文学应该有自己的基点。但它的基点在哪儿?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性的过程中,维新时期的启蒙运动是思想大变局的关键点。维新派群体积极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尝试废除八股、振兴学堂,批判君主专制和儒家伦理道德,提倡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精神,掀起了一场影响广泛的启蒙运动。经过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万木草堂、戊戌变法和流亡海外等阶段长达十几年的启蒙运动,维新派群体勇敢地冲决了各种对理性自由运用的限制,理性觉醒及其公开运用是第一次具有不可逆转意义的尝试。伴随着现代性思想的萌生,文化发生现代性转向,新学是这一转向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当代彝族散文创作虽然在许多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是在文学观念、审美精神和文体样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受到传统写实观念的禁锢,导致其文体样式的陈旧,缺乏现代性.彝族散文应超越"博物馆"意识,追求文体自觉,提升艺术境界和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翻译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总体上是沿着科学技术翻译、社会科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的线索而发展。这一阶段纷繁的翻译活动书写了中国现代性源起的轨迹,引发了中国现代性中地球模式、民族协同观的形成,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制度转型、道德规范与价值体系重构、人权观念革新、中国旧文学思想颠覆与新文学形式生成以及现代白话文建立等中国现代性的核心元素和特征。翻译的这一历史渐进性书写,发生在中西古今的交叉坐标体系上,经由全球现代化趋势和中国特定文化本根性共同作用而完成,塑造了中国的现代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