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更迅速、传播主体更广泛、传播内容更简洁、传播方式更多元,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在“微时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简要阐述了“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分析了“微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新境遇,总结了“微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和方法,旨在提升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实效性,正向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2.
"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开辟了新路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将从国外学者对网络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网络时代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和培育方式;国内学者对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为高校在"微时代"下加强对"90"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出策略。  相似文献   

3.
微文化生态下社会主义培育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微信息传播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新方式,微文化性质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障碍,微时代文化传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微博的发展和普及,标志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在5亿多的微博用户中,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用户群。“微时代”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行为都面临着强烈的冲击,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在分析“微时代”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基础之上,探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通过使用微博,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5.
微博、微信等移动交往工具拓宽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影响着他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心理。在"微时代"的新环境下,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理念,利用新的交往媒介,利用"微产品"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宣传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以微信、微博等微媒介传播为主导的"微时代"已经到来,它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通过"微时代"的内涵解读、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从而探析微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路径。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当今社会,带有鲜明的网络特征的“微时代”是发展主流。从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来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跟上历史的发展潮流,力求在“微时代”下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积极应对“微时代”给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分析了“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并提出了“微时代”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以期能够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以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为核心的“微时代”已悄然到来,其具有信息量大、受众广、传播时效强等特点,在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与冲击。文章从开辟德育新阵地、弘扬主流价值观、主客体相互提升等角度,对发挥微时代的积极作用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微时代背景下产生更多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9.
牛银凤 《文教资料》2020,(5):163-165
本文界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立足“微时代”,探讨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义和功能本质:人文关怀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微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笔者尝试提出强化“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方式,以及保障实效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徐徐 《教育教学论坛》2023,(21):176-179
树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引领大学生成长、维护校园安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了抵御“微时代”良莠不齐的思潮,抵制功利化、世俗化价值观对青年大学生的侵袭,从围绕“微时代”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视度、规划性、多样性三方面入手,分析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需求与不足,围绕构建长效保障制度、建立课堂思政教育主渠道、形成校园文化浸润氛围、真情实意关爱学生四个维度,探索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方式,依托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为促进民族团结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建设的精英人才,是维护民族地区团结稳定的重要力量。在微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出现新变化,产生新问题,价值观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造成重大影响。通过对微文化的含义和主要特征的分析,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阐述了微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提出了微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更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价值观念。"微时代"信息传播的自主性、裂变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激发微时代的正能量,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胡民 《文教资料》2014,(1):128-129
“微时代”是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受众面更广。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充分发挥微博等新兴媒介的正面功能和积极作用,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多措并举,努力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微时代”,微博、微信成为大学生主要的社交媒体,给在普通高等院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切实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普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需要做到与时俱进,认真分析“微时代”背景下的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面临的新态势,积极、客观、认真地探索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在“微时代”背景下正确且高效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5.
微时代新的舆论场格局、复杂的价值生态以及新的传媒运行方式和交往方式,削弱了主导价值观的影响力,建立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价值圆桌",改变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传媒范式,产生了"微同辈群体"效应,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时代发展之需,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从抢占"微阵地"、建设"微课堂"、引导"微思维"、开展"微博弈"四方面实现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微时代的到来,让"95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深入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具体困难与问题,进一步明确了"95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遵循的根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增强微时代主流价值观培养能力、建设微媒体信息传递和服务平台、完善微传播法律管理机制与体系、运用微文化来创新推广教育平台等方面,提出了"95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路径,以期在把握微时代的基本要求下,更好地培育增强微时代主流价值观培养能力,增强"95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意识。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微”转向及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时代”给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带来改变的同时,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和挑战,造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弱化。为了加强和改进“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微”转向:理念上从说教灌输转为平等影响,工具上要创建微平台、使用微工具,表达上要使用微语言、学会微表达,以适应“微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引导。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和新传媒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社会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舆论信息的放大器,以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为代表的“微传播”方式凭借着超高用户人气推动“微时代”的到来。现行高校如何及时、准确把握“微时代”大学生群体的最新诉求,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畅通高校学生的诉求表达方式,成为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对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对于建立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学生利益诉求机制和舆情快速干预机制也有较大的裨益。  相似文献   

19.
微博作为大学生普遍认同的网络媒介,具有病毒式裂变、多点互动、多点互联等传播特征,然而微博的娱乐性、从众性、个体性、开放性稀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崇高性、引领性、集体性和民族性,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统授教模式。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观念、方式、平台和环境等方面,要充分利用微博的特点实现“微”转向,走出微博场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作为自媒体的新宠儿,微信以其独特的功能优势受到广大青年大学生的青睐.伴随校园“微浪潮”的兴起,给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诸多冲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以树立微教育理念为先导,以提升思政教育者的微素养和微能力为根本,以构建微体系为着力点,将微信带来的挑战转化为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