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南水北调工程是造福人民,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重大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14年开通运水之后,有力促进受水区城市经济发展、居民满意度提升、生态环境营造、绿色生态转型等,使城市经济有了质的提升.通过融入水资源要素,本文设计包含5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的受水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熵值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力地促进了河南省受水区11个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南阳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部及南阳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工程对南阳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相似文献   

3.
大规模人口搬迁,工程沿线的生态保护及处理各地区对水资源的争议与争夺,使"南水北调"工程存在很多法律障碍。解除法律障碍的途径包括完善我国跨流域调水法律体系,建立"水银行"制度,加强调水工程沿线生态环境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4.
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21世纪我国一项宏伟的水利工程,是我国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具挑战性的特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之一,本通过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生态环境情况。对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后十堰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新的发展机遇,提出了较科学、合理的建议和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南阳水利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南阳受水城市与农业用水之间的紧张矛盾,加快南阳水利建设步伐,控制水土流失,为库区及沿线灌区移民营造良好的生存、生态环境、实现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南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西气东输与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并称为我国新世纪四大工程。南水北调:水资源战略性结构调整: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走活全同经济一盘棋。青藏铁路:世界铁路网上最大的“十”字。四大工程再次表现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豪迈气魄:一场前所未有的资源大调度将改写21世纪中国经济区域的版图,  相似文献   

7.
关于“南水北调”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 ,2 1世纪我国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超大型工程 ,在酝酿了将近 5 0年后 ,终于从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 ,进入准备实施阶段。世纪之初 ,把南水北调工程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并付诸实施 ,这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一、从经济常识角度看1 南水北调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的国家。南方水资源相对充沛 ,而北方的黄河、淮河、海河流域人均占有的水资源仅为 5 0 0立方米 (每年 ) ,是全国人均值的 2 0 %。 80年代以来 ,海河…  相似文献   

8.
水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资源。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资源在地域间的调配也逐步发展,今后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具有更长距离、更大规模的趋势。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拟从丰水的长江流域由西、中、东三线分别引水到干旱缺水的西北和华北地区。跨流域调水工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一旦突破建成,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使社会生产力发生新的飞跃并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治黄科技信息》2003,(2):25-26
从2003年起,山东省在南水北调东线、胶东调水、沂沭泗洪水东调南下三大国家重点工程的带动下,开始启动现代化水网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0.
华新 《神州学人》2001,(5):33-34
“十五”计划纲要草案提出,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这四大工程将在今后五年内陆续上马。正如新中国成立之初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一样,这四个纵横华夏大地的巨大工程项目将写下共和国新世纪重点建设的开篇之章。四大工程再次表现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豪迈气魄:一场前所未有的资源大调度将改写20世纪中国经济区域的版图,延伸至海拔3700米的拉萨的铁轨将激活中国物流的神经末端,水、气、电、路,人流、物流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将全国更加紧密地联接起来。 南水北调:水资源战略性结构调整 一部中华民族史,一…  相似文献   

11.
有关区际协调问题的探讨,应突破目前较流行的南水北调中线区际协调的二维(受水区、调水区)系统,进一步把“调水区”维度一分为二——丹江口水库及坝上(简称坝上)和丹江库口水库坝下(简称坝下,又指汉江中下游),在此基础上构造由受水区(X)、坝上(Y)、坝下(Z)所组成的三维系统。在三维系统中,提出南水北调中线区际协调的关键在丹江口水库坝上;在比较研究中,指出区际协调、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结果有可能形成“南水北调中线经济区和经济带”;根据保护水源区的要求,并结合湖北省十堰市的实际,论述了设立水源保护区的必要性,提出了设立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加快对汉江——堵河流域水电资源开发、推进部西北武当山区创建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实施工程移民和生态移民并举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由黄河设计公司承担完成的水利部“948”项目“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测量、物探、勘探和信息技术”成果于2005年8月在郑州通过验收。该项目引进了加拿大凤凰公司生产的V6A多功能电法仪。在实际工作中注重与相关专业的结合,进一步拓宽了引进设备和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领域,先后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采空区、河南省地质矿产资源调查等工程中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水资源面临严峻形势,地表水、地下水和空中水均在减少,入境水量又低于出境水量,导致水资源严重匮乏。农业用水、工业用水近年来均有渐增之势。水资源保障体系也不尽完善,水的利用效率低,又遭遇严重污染,管理体系也不健全。因此,提高水的利用率、减少水污染与完善水资源管理体系是河南省水资源保障体系亟待实行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高校教务管理课程调度的需求出发,介绍一种基于ASP.NET技术和B/S结构,以SQL Server2005为后台数据库的网上调课系统的开发过程,简述系统的体系结构、主要功能模块和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5.
1规划目标与实施进展 为落实国务院批准的黑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合理配置水资源,遏制黑河生态系统恶化趋势,2001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规划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体系,大力开展节约用水,调整经济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合理安排生态用水,实现国务院批准的分水方案。正常年份使正义峡下泄水量达到9.5亿m^3;全流域生态用水量达到7.3亿m^3,丰水年份有一定水量进入居延海,使生态系统不再恶化。规划实施近五年来,已累计安排投资21.82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81%。其中中央投资19.85亿元。开工建设了灌区常规节水改造、机电井建设和高新节水、生态建设、水量调度管理系统等110余项工程。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我国组织实施了长江三峡工程、西电东送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及黄河调水调沙试验。1.我国的水资源分配有什么特点?从社会制度和国家职能上看,我国为什么能够组织实施一系列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7.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进行水资源优化调配,解决北方,尤其是京、津、冀地区资源性缺水的21世纪重大战略工程.其对于水资源调入区,不仅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供给,而且极大地促进该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调出区,由于汉江流域水资源量的减少,必然造成相应的一系列影响.通过剖析襄阳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襄阳市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提出了襄阳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高了河南受水区水资源保障能力、生态文明建设和受水区城乡产业融合高质高效发展水平.通过融合基础、融合动力、融合平台、融合趋向四个方面构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城乡产业融合水平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11个省辖市城乡产业融合水平进行评测,分析了各地区城乡产业融合水平的指数与差异.提出:(1)受水区城乡产业空间布局协调一体;(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城乡农业、工业融合水平;(3)充分利用水资源促进工业在城乡区域流动;(4)通过推动城乡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升河南受水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
《治黄科技信息》2004,(1):25-26
12月25日,记者从黄河水利委员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1999年国家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调度以来,黄河在天然来水量持续偏枯的情况下,至今已连续4年实现不断流,这是通过科学的水量调度手段,精心配置有限的水资源,经过上中下游团结治水而获得的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2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汉)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通过长达1300多km(含天津输水线)的人工输水总干渠,将丰量水资源送往缺水的华北地区尤其是京津地区,以缓解那里的水资源短缺情况。工程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效益的发挥取决于工程管理的状况。本文,对中线工程管理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