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志怪小说中反映的城隍信仰起源于远古的土地神崇拜。远在周代,水庸(城隍土地)就已列入岁末蜡祭的大典之中。三国时期,城隍开始向人格神转变,并广泛流行于江南。唐朝时,城隍信仰广泛传播于全国各地。宋初,城隍祭祀被正式纳入国家官方祭祀大典。明清时期,城隍信仰更是吸收佛教地狱审判、赏善罚恶的观念,城隍自此后不仅是城市的保护神,而且成为阎罗阴司的派出机构的冥官和阴阳两界的司法神。  相似文献   

2.
宋代炎帝国家祭祀主要有五方帝祭祀、感生帝祭祀、明堂祭祀、籍田礼祭、蜡祭和炎帝陵祭,相比于前代的炎帝国家祭祀,宋代炎帝国家祭祀既是一种传承又有创新。尤其是炎帝陵祭,在传播炎帝信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后代炎帝陵祭之先河。这些祭祀反映了宋人的炎帝"农神"信仰和"火神"信仰,二者连同炎帝"药神"信仰构成了宋代炎帝形象诗歌书写的主体。这些诗歌彰显了宋人以农为本、重农利民、厚生爱民的民本思想,寄托了宋人对国家兴旺、民族繁荣、自然和谐的美好愿望,昭示了宋人不畏苦难、舍己为人、济世利生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伏波信仰是广西北部湾沿海渔民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马援对广西海沿地区的卓越贡献、国家封赐立庙推行官祭、地方百姓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感恩,是形成伏波信仰的重要原因。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伏波神信仰与沿海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呈现出边疆性、海洋性、地域性、实用性、多元性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城隍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宗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汉人文化圈中影响甚广,本文着力分析城隍信仰的缘起及其制度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对“90后”青少年思想状况的三维考察——以山东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山东省济南、青岛、临沂和聊城四地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90后"青少年的思想状况有以下特点:一是爱国是"90后"青少年基本的情怀。二是三成左右的"90后"青少年存在信仰缺失或迷茫现象,五成青少年表示自己信仰共产主义,但愿意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只有不到二成。三是"90后"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四是互惠互利成为"90后"青少年处理人我关系的主要方式。五是"90后"青少年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兴趣和比较广泛的公益参与行为,但在公益参与方面多为被动性参与。  相似文献   

6.
清代,台湾信仰城隍的人很多,分布范围也较广,城隍信仰成为当地一种重要的民间信仰.这种信仰的显著特点是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大陆地区城隍信仰的历史十分久远,唐代时各地陆续兴建了不少城隍庙,宋代对城隍的奉把遍及全国,明代时城隍庙信仰经统治者引导和规范而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信仰。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台湾城隍信仰的历史并不长。迟至明末,首座城隍庙才在台湾出现。这便是《台湾府志》上所指的“府城隍庙,在府署之右,伪时所建……。”①此处的“他时”系清代官方史家对明郑政权的指称。早期台湾的城隍庙规模较小,信仰人…  相似文献   

7.
唐代的城隍神信仰与唐中后期南方城市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的城市和城隍神信仰都有很大发展,二者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也大体相似,这就使得城隍神信仰与城市发展在唐代中后期呈现出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这一时期城市的发展中,也可以看到城隍神信仰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萨文化是以萨岁信仰为核心的侗族民间信仰文化。2012年7月,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村的侗民举办了一场"萨岁安殿仪式"的祭萨活动。该仪式有"迎萨"、"绕寨"、"祭萨"、"安萨"、"娱萨"等程序,展示出该村"萨岁"信仰的古风古韵美、全程的活态美、隆重美、虔诚美和神秘美,萨坛环境的宁静美、朴实美和人文美。  相似文献   

9.
城隍信仰起源于古代的水庸祭祀,水即隍,庸即城。城隍神的出现与百姓的崇敬和信仰是分不开的。城隍神最初是自然神,后来演变为人物神。城隍神多数是由历史上的官员、英雄去世以后演变而来,在百姓们的供奉下,成为能够护邦安国、救苦救难、帮助百姓消灾解厄的神灵。通过心理学、宗教学的比较研究,结合城隍信仰的形成,可以得出理性的结论:通“神”的实质是沟通了集体潜意识;遗传基因是“神力”的物质载体;集体潜意识是“神灵”智慧的宝藏;世界上本来没有神,信仰者多了,也就成了“神”。  相似文献   

10.
宗教思想是李凤翧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在《觉轩杂著》一书中。李凤翧致力于重返儒家"神道设教"的本意,其宗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清理民祀神灵,把佛道教神灵和官祀神灵从民祀活动中剥离出来,重新确立"非其神不祭,非其时不祭,非其地不祭,非其人不祭"四原则。李凤翧在阐述其宗教思想时呈现出一大特色,即把考据学方法运用到宗教思想的论证过程中,增加了理论说服力。  相似文献   

11.
梅山洞蛮所创造的古老梅山文化 ,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荆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为祖神信仰。有祭盘瓠、祭雷神、祭蚩尤、祭猎神等。其祭祀活动是原生状态史学、戏剧的活化石 ,比外国早近三千年 ,具有极大开价值  相似文献   

12.
民间神信仰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聊斋志异》从民俗的角度对城隍神、伏魔大帝、花神、文运神等民间神信仰进行了描写,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观念。民间神信仰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传承文化,始终在变迁中适应着人们的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3.
流动青少年由于"流动到城市"这一重要的附加变量的影响,伴随着他们家庭依附关系的削弱。学校依恋关系的减弱。参与正当活动的机会减少,对社会规范的信仰降低,他们比固守在农村或一直住在城市的青少年更易产生越轨行为。体制外生存给流动青少年成长造成的不利环境。决定了城市社会需要对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予以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相似文献   

14.
城隍又称水庸,指护城的沟渠,原先只是一种单纯的城市守护神。随着民间信仰人数的急剧增加,逐渐从自然神演变成了具有广泛社会职能的神祗,除守护城池外,还职掌当地的水旱吉凶、冥间事物,甚至士人的科名挂籍,实际上成了直接对上天负责的地方最高神。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对城隍的信仰导致了内容复杂多样的城隍文化的出现。这一文化除揉合了佛教和道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城墙和护城河将城市包围,并使其处于封闭状态。同时受中国古代宗法家族制意识的影响,导致中国古代特有的社会思想文化现象——城隍信仰的产生。城隍信仰的兴衰对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居民的思想观念、城市经济、城市文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在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明清时期临沂地区民间信仰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其中既有对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玉皇大帝、真武大帝、城隍等自然神以及关帝、地方乡贤名宦等人格神的信仰,也有对龙王、八蜡等灾害神的崇拜。民间信仰呈现出种类多样性、地域广泛性、主体普遍性、目的功利性等特征。在民间信仰发挥心理慰藉、社会整合等作用的同时,因其而产生的庙会活动对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明初,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生产水平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与朱元璋采取的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是紧密相关的。其中,在发展经济方面巧妙地发挥了民间农神崇拜的作用,利用城隍崇拜加强地方控制,不仅推动了民间城隍信仰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明初农业的发展起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明初农业生产的时代背景,城隍崇拜的表现形式,明初城隍崇拜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城隍崇拜与明初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滁州学院学报》2020,(3):58-63
繁昌中分徐姓祀祖仪式音声中蕴含的"多元文化",体现了历史变迁进程中,徐姓族民对祖辈宗族文化制度的传承与发展。今日徐姓祀祖把祭奠革命先烈与祭祀祖先同等对待,对应于祭族礼仪体现的红色文化精神,音乐参与的内容、形式也均与之对应。祭奠新四军先烈,已成为中分徐姓族人民间信仰的统一整体观念,一祀融入两种文化内涵,使民间信仰的主旨,有了深广的拓展,凸显出中分民间文化信仰的鲜明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山东省济南、青岛、临沂和聊城四地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90后”青少年的思想状况有以下特点:一是爱国是“90后”青少年基本的情怀。二是三成左右的“90后”青少年存在信仰缺失或迷茫现象,五成青少年表示自己信仰共产主义,但愿意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只有不到二成。三是“90后”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四是互惠互利成为“90后”青少年处理人我关系的主要方式。五是“90后”青少年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兴趣和比较广泛的公益参与行为,但在公益参与方面多为被动性参与。  相似文献   

20.
唐代兴起的兴庆宫五龙神祭祀是五龙信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从此,祭祀五龙神被纳入国家正祀之中。祭祀五龙神的祭仪主要以《周礼》中祭群小祀的标准制定,其祭仪和祝文内容反映出了以青龙神为主、其余四神龙为辅的五龙信仰。祀龙活动的开展也推动了唐代与"龙"相关的乐舞及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