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语文》中的科学教育:量的分析(一)从《语文》课文的主副题分析每篇课文都有主题,所以统计时首先从每篇课文全文着手总体分析课文以什么“主题”展开,然后从课文的段、节、句子等分析课文的“副题”事实上说了什么。在统计时,同一篇课文的同一细目只记录一次。就是说如果一篇课文中的主题中已经出现了“科学教育”这一细目,副题中也出现“科学教育”,那么在统计表中只记录1次。一篇课文最多不能超过2个主题和副题。经过对小学12册教科书283篇课文的统计(其中与本研究相关的课文主副题共有263个),结果如表1。表1:“科学教育”在教科书主…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中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课文,在这里并非指某一个教学步骤,它强调的是把握课文的一种方式,即不要离开篇的整体意思和主旨来分析课文,要始终把篇作为感知课文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杜绝繁琐分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忽略了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和文学性。许多教师讲解每篇课文,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所学知识没有科学的系统性。还有些教师仅从理论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构思、技巧,却忽略了文学作品的“形象性”。使学生对语文课文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和热情。走进了孤立课文、肢解课文、忽视阅读、题海战术四种误区。针对语文教学忽视整体性和文学性的四大误区,结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要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文学性,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从语文教材编排体例的变革看选文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十年来,我国的语文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分析课文当视为这种模式的核心。每篇课文无不要深入挖掘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伟大意义。因而,对课文挖掘的深入与否成为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水平高低的标志。而事实上,学生对语文课最反感的恰恰是老师滔滔不绝的课文分析。语文课能不能不分析课文?有的老师说,如果不分析课文那我就不知道语文课怎么上了。那么,课文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相似文献   

5.
文道统一,寓道于文──浅谈小学语文课的思想教育房山区佛子庄中心校李元东纵观小学语文课的三百篇左右课文,无一不是“文”和“道”的统一体。每篇课文都蕴含着进行思想教育的丰富材料。从教学看,阅读指导如果把作品的思想内容抛到一边,只让学生领会语文技巧,那么其...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王荣生教授曾指出,许多语文教师根本弄不清自己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教什么、正在教什么。这话绝不是危言耸听。在一次教育教学年会上,三位青年教师同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九色鹿》的第二课时。同一篇课文同一个课时,三位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却截然不同。如下表:  相似文献   

7.
几十年来,我国的语文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分析课文当视为这种模式的核心。每篇课文无不要深入挖掘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伟大意义。因而,对课文挖掘的深入与否成为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水平高低的标志。而事实上,学生对语文课最反感的恰恰是老师滔滔不绝的课文分析。语文课能不能不分析课文?有的老师说,如果不分析课文那我就不知道语文课怎么上了。那么,课文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相似文献   

8.
几十年来,我国的语文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分析课文当视为这种模式的核心。每篇课文无不要深入挖掘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伟大意义。因而,对课文挖掘的深入与否成为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水平高低的标志。而事实上,学生对语文课最反感的恰恰是老师滔滔不绝的课文分析。语文课能不能不分析课文?有的老师说,如果不分析课文那我就不知道语文课怎么上了。那么,课文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相似文献   

9.
几十年来,我国的语文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分析课文当视为这种模式的核心。每篇课文无不要深入挖掘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伟大意义。因而,对课文挖掘的深入与否成为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水平高低的标志。而事实上,学生对语文课最反感的恰恰是老师滔滔不绝的课文分析。语文课能不能不分析课文?有的老师说,如果不分析课文那我就不知道语文课怎么上了。那么,课文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相似文献   

10.
一、课前备课时进行的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大熊猫》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本单元以“动物”为主题,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一方面了解有关动物的知识,另一方面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它是一篇说明文,主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师教学一篇课文,按照“介绍作者、背景——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归纳中心——写作特色”这种模式进行,常常是千篇一律,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语文教师应学会艺术地处理教材,对不同课文、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2.
邓健 《学语文》2004,(4):47-47
在人教2003年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菜园小记》一课中,前半篇课文有四处用了“韭菜”,后半篇又有四处出现了在“韭”字上增加了草字头的“韮菜”。这不免让人生疑起来:“韭菜”是什么?“韮菜”又是什么?二者不一样?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陷入了繁琐分析课文思想内容窠臼。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挖掘课文思想内容,把一篇篇完整的美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在许多所谓重点语句和段落上挖掘得连作者本人都感到莫名其妙。体现课文之中的大量语文因素却被  相似文献   

14.
《木兰诗》是一篇经典课文,深受师生喜爱。教学这一文本时,绕不开分析花木兰的形象,但是很多教师简单地将花木兰的形象界定为“英雄”,失之偏颇。文章从界定什么是“英雄”、什么是“巾帼英雄”入手分析课文内容,辨析《木兰诗》背后的故事,最终回归文本,指出将花木兰形象界定为“巾帼英雄”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15.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语文教学,把语文学科与计算机进行整合,是语文现代教育的需要。   笔者结合自己运用《 CSC电子备课系统》的实践,谈谈 CSC多媒体软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方便教师学习   你只要打开 CSC备课系统,就会出现一个美观而又简洁的界面,内容有“语文博览”、“教法论述”、“作家作品”、“课文资料”、“参考试题”等。如平时要想学习提高专业课程,可以用鼠标单击“语文博览”,再单击其中《古文观止》,将出现《古文观止》的所有文章篇目,再击任一篇,就有这一篇文章的原文供人阅读。   或许你要进…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本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的四篇文学作品,两篇精读课文——《白鹅》和《猫》,两篇略读课文——《白公鹅》和《母鸡》,一则语文园地。前两篇《白鹅》《白公鹅》,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后两篇《猫》和《母鸡》,  相似文献   

17.
笔者发表在《教学月刊》的《曲线示意法初探》对“曲线示意法”形式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后来发表在《丽水师专学报》上的《再探》阐述了“曲线示意法”在语文教学中的特点和美学意义。此次“三探”欲在教授语文分析课文结构方面探求与曲线示意法的关系。 有人问柳青:“写作时最困难的是什么地方?”柳育说:“最困难的是结构。”中学语文教学分析课文结构何尝不是最困难的地方呢?如果一篇文章结构分析清楚了,不管对阅读、理解、赏析或仿写这篇课文都有积极意义。所以分析课文结构也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何才能分析清楚课文的结构呢?我认为“曲线示意结构形式”是一“绝招”。  相似文献   

18.
《丑小鸭》是安徒生的著名童话,写的是一只“丑小鸭”历经磨难,最后长成一只白天鹅的故事。这篇童话经过改写后,成为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课文。按教师用书中的说法,“童话中的丑小鸭是一个面对艰难曲折的历程,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理想的形象。”就语文欣赏的层面而言,这无可非议。然而身为教育者,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我们就不能不思考:当我们为少数佼佼者喝彩时,是不是也同时关注着那些没有成为白天鹅的丑小鸭?事实上,无论原作还是课文,都有意无意地把其他动物如鸭子、大雁、母鸡等作为“丑小鸭”的陪衬且加以丑化或…  相似文献   

19.
教了10年语文,做了七年语文研究员,东西南北听了数百节语文课,越来越觉得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在了一条艰难的道路上,我们的语文课程是以一篇篇课文为载体的,很多的一线语文教师虽然明白课文只是个例子这一理论,但如何将这一理论物化为科学的教学行为,让学生从学课文最终学语文,越来越成为语文专家和教师们研究的焦点。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台湾的语文课,授课内容是四年级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这节课我认为很好的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下面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中,教好一篇课文,一般应引导学生从整体着手,让学生捕捉主题,理清文章思路,按照“篇-段-句 -词-篇”的程序进行多读训练,对课文内容融会贯通。下面以《三峡之秋》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