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莉芬  余克东 《青年记者》2017,(14):109-110
近年来,智能电视在家庭中的使用率逐年提升,销量在电视设备中占据了大半份额,日渐成为市场主流.传承于传统电视购物模式,整合传统电商互联网营销手段,基于互联网智能电视硬件设备形成的“客厅经济”大屏购物开始迅猛发展. 智能电视带来的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电视节目内容极大丰富,传输通路无处不在,传统线性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传送方式受到了极大的颠覆.这种颠覆不仅是技术上的革命,更是电视受众收视习惯和收视体验上的改变.智能电视的产生,既与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会需要有关,又与媒体自身的转型需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IPTV异军突起,迅猛发展,成为媒体融合大军中不容小觑的一股生力军。电视业界尝试探索IPTV收视率,但用传统电视的视角认识互联网电视,不乏一些误解。本文旨在用互联网思维和融媒体视角介绍IPTV的互联网特性和它与传统电视的区别,消除误解,探求认识和应用IPTV收视数据的办法,以期发挥它的行业指导价值和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3.
任民壮 《视听》2012,(5):10-11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据表明,2012年中国将正式迈入"5亿网民"时代。虽然电视仍然是最多受众,影响范围最广的媒体,全国有99%的受众半年内看过电视,远超过其他媒体(《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11》),但在这个网络高速迅猛发展、互联网用户激增的年代,互联网凭借其信息海量化、互动性强等优势仍然对电视造成了剧烈的冲击,大量电视观众被互联网分流。  相似文献   

4.
电视媒体如何赢得观众?观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电视节目?他们的收视心理是怎么样的?这一系列问题长期困扰着许多电视从业者。为了能为电视从业者提供比较准确的关于观众收视动机的信息,使他们制作出的节目能获得较好的收视效果,一些电视人对电视观众的收视动机进行过各种各样的调查和理论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指导了电视节目的制作。笔者试图对中美电视观众的收视动机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指出中美电视媒体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5.
吴绮江 《视听界》2015,(2):105-106
媒体融合既有媒体对自身资源的整合,又有同类媒体以及跨媒体之间的合作。就目前媒体融合的状况来说,大致有如下形式:一是报纸与网络的融合。由于采访、出版的耗时,报纸在时效性上比不上互联网,而互联网在新闻的深度、真实性上又不及报纸。报纸和网络的结合,在及时性和深度上有了较好的融合。早在1997年,人民日报、新华社就推出人民网、新华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报道各类新闻事件。二是电视与网络的融合。电视媒体声画并茂,  相似文献   

6.
写在前面     
《现代传播》2016,(4):3
在媒体融合深化发展进程中,在"电视+"的融合实践中,传统电视的地位和角色,需要坚实的收视市场分析的支撑。封翔的《媒体融合进程中的电视力量——2015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分析》较为全面地探析了这个问题。隋岩、徐晨的《叙事重构时代》面对和分析的是这样的问题:伴随互联网媒介的迅速发展,信息大爆炸重铸出一个全民叙事、全民传播的时代;把握不同传播形态中传者叙事的特征、选择适宜的叙事视角、恰当利用断点点燃叙事,对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因素,电视也随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且也拥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电视媒体进入了一个新发展的技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别是随着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与快速发展,受众消费电视的心理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媒体从业人员在进行电视栏目创新的时候对受众的收视习惯的变化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正是这样,“草根性”、“中产阶级性”、“公民性”等宏观语汇已经不能与它的深刻变迁相符合.本文简单分析受众收视变迁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并阐述这种变迁与栏目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下,以深圳市南山区社会福利院的老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老年人的电视收视心理及收视行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以期能够准确把握老年人复杂的内心世界与媒体使用习惯之间的内在规律,为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健康老龄化提供佐证,并为进一步考察老年人与电视的互动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哈彦峰 《新闻界》2006,(5):100-100,77
一、我国电视产业现状 当前,我国电视产业蓬勃发展,大量电视媒体相继进入市场,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电视业内收视争夺战、覆盖争夺战、人才争夺战、广告争夺战愈演愈烈,并直接导致电视收视市场的进一步分化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  相似文献   

10.
2011年在对有限的受众注意力资源的激烈争夺中,中国电视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并引发广电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下半年"限娱令"和"限广令"的重磅出击在为市场降温的同时也为来年预置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本文基于CSM媒介研究的收视调查数据,对2011年电视频道和节目的收视市场进行分析,以期为各级电视媒体应对未来市场之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观众作为电视媒体销售的核心资源,已经成为电视媒体一次销售、二次销售或者业界所提出的三次销售的价值判断依据。电视媒体的市场价值,无论是收视表现,还是影响力和号召力,都依赖观众的聚集来实现。没有观众,就没有收视;没有观众,媒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无从实现。观众营销是电视媒体营销的起点,是电视营销的核心所在。观众营销最重要的功课在于观众战略,观众营销需要战略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在基于机顶盒的时移收视和基于互联网终端的收视中,观众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电视剧、综艺和电影,其收视曲线和电视直播呈现出大体一致的运行趋势。同时与直播收视相比,时移收视排名更优的节目具有人物或项目复杂多样、角色交错互渗、情节起伏剧烈且指向多元、知识信息量大等特点,并能加大年轻、高学历观众的比重,强化节目市场定位,实现目标观众精准到达。电视媒体踏踏实实做好直播节目,瞄准中青年、中高学历观众,在内容设置上切合时移收视规律,并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兼容各种视频节目,满足观众的自我表现和窥视他人的欲望,才能适应新的收视环境,实现新媒体时代的多屏共赢。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我国传媒业的逐渐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另外,由于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使得整个媒体行业包括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之间的竞争逐渐增大。这种竞争形势下,电视媒体的传播开始改革和创新,逐渐由单一的传播方式朝全方位传播的方向发展,也就是整合报纸和网络等多个媒体,实现跨媒体经营的新时代。那么,电视媒体如何实现跨媒体经营呢?  相似文献   

14.
李宇 《传媒》2014,(11):61-64
正电视观众作为媒体的使用者或消费者,正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而改变着媒体使用方式和消费习惯。目前,随时随地收看节目、多屏并用、社交功能第二屏等成为重要的收视行为特征。观众作为传媒市场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着传媒市场的运营模式与传媒公司的发展策略。通过多平台、多终端提供多维度收视服务,满足用户随时随地收看视频的需求,这是当前电视市场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研究全球电视观众收视方式的现状,从多屏化、社交化和非线化三个方面来分析电视观众收视方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csm央视索福瑞和agb尼尔森收视数据为依据,聚焦5·12四川地震发生前后中国电视市场的收视变化,重点观察了上星频道的收视情况.从中发现:中国电视媒体此次的应势而变不应只是一时为之,加强公民意识和人文关怀是不可回避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电视媒体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新兴媒体对电视媒体收视格局的冲击,中国电视市场进入了收视份额竞争阶段。这是一场零和博弈:一个频道收视份额的上升意味着其他频道收视份额的下降。在这场较量中,央视、省级卫视等强势媒体进一步扩大优势,城市电视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如何才能突出重围?这成为城市电视台普遍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丁颖 《声屏世界》2016,(1):183-184
2015年12月21日,CSM媒介研究与欢网科技举行战略合作发布会,宣布共同开展智能电视大数据在电视收视领域的研究,携手推动和建立智能电视收视大数据的标准化应用,同时开展智能电视多维数据的研究应用。对于双方的战略合作,CSM媒介研究董事长唐世鼎先生指出,本次合作集结了CSM在收视率调查领域的权威性资源和欢网在智能电视大数据上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张辉德 《新闻界》2012,(6):64-68
跨媒体整合是一种视野宽广、形式多样的经营模式,并得到政府政策支持.整合的主要形式有同质媒体间整合、不同质媒体间整合、多种媒体间的报道资源和团队资源整合.在后危机时代,跨媒体整合是报业在新传播语境下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内涵是产品、渠道、介质和综合运营能力等方面的整合,而整合的基础则是跨媒体的人力资源整合.  相似文献   

19.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媒体浪潮,传统的电视媒体应该改变过去那种“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心理.主动分析受众的收视行为,摸索收视规律,根据不同观众群的收视习惯和收视需求,及时调整电视节目的编排,对节目进行排兵布阵,取得更高的收视率,从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视媒体收视市场上,从电视台的宏观决策,到节目编制和排期,从节目质量评估到广告时间价格的制定,收视率的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衡量电视媒体强弱和自身价值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