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顾炎武在《诗本音》、《易音》中多用小杠标示韵段、指明韵例,与字下注音相比有着非常独特的作用,包括指明同一部而有亲疏、同一声而有亲疏,提示异部字压韵,提示被离析韵字的压韵情况等,不可轻忽。而从小杠的特殊作用中,又可见顾炎武所未曾系统阐明的古音学思想,这些对于全面了解顾炎武上古音研究的成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顾炎武《日知录》"监本二十一史"条批评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本《十三经》、《二十一史》"校勘不精,讹舛弥甚,且有不知而妄改者"一段话,几乎成了后来对北监本经、史的定评。其中论北监《十三经注疏》的一段话,被《四库全书总目》引用,尤为深入人心。顾炎武是这样说的:《十三经》中《仪礼》脱误尤多。《士昏礼》脱"壻授绥。姆辞曰:未教,不足与为礼也"一节十四字(原注:赖有长安石经据以补此一节,而其注、  相似文献   

3.
马蕊 《传媒》2019,(6):56-58
前一时期,《见字如面》《朗读者》等读书类电视节目的热播,给真人秀节目带来一股沉静悠远的书香,被认为是文化类节目的“清流”,是读书类节目的“复兴”。2018年10月8日,《见字如面》的总导演关正文再次推出场景式读书节目《一本好书》,用360度沉浸式舞台、真实布景、知名演员实力演绎、台上台下实时互动和考究的舞美设计。  相似文献   

4.
我怎样编《画说哲学》姚沙沙《画说哲学》是一套专为青少年编写的哲学启蒙书,共四本。每本篇幅不大,只有三五万字,配有数十幅哲学漫画。这套小丛书出版后,受到了普遍的欢迎。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和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都在其读书节目中作了专题访谈,《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5.
某报有篇杂文,写得洋洋洒洒,在引述了顾亭林先生一段话之后发挥道:“平心而论,我以为顾亭的这位林先生所说的有点绝对化”。读了这句话,不禁令人瞠目咋舌,因为这篇杂文的作者把“顾亭”当作地名,“林”当作姓,而竟不知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别号亭林。那激发人们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的名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就是在他的名著《日知录》一书中提出来的。顾炎武字宁人,别号亭林,江苏省昆山县人。那位作者只知顾炎武的名字,而不知古人还有字和别号。古人那么多,记不得字和别号尚可谅解,无知偏又故作高深的借题发挥,就未免令人嗤笑。  相似文献   

6.
河南日报刊登《劝世良言五字歌》受农民欢迎去年11月30日河南日报刊登扶沟县68岁农民吴书款写的《劝世良言五字歌》。歌词有700句,3850字。歌的内容主要有“十要”与“十诫”。十要是:爱国家、孝父母、兄弟和、邻里亲、勤持家、学科学、讲卫生、办好事、不...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是他阅读的第一部小说周恩来出生于书香世家。周家祖祖辈辈均走读书、考秀才、考举人、做官,这一仕途之路。按周家祖训,男孩子5岁就要进家塾馆读书,写字均是习颜体。连周家灶台上的对联也是:“敬祖宗清白二字,教儿孙耕读两行。”其实周家土地很少,也无人种地,主要是读书。  相似文献   

8.
知识窗     
徐特立的‘日积月累’读书法徐特立的读书办法是以‘定量’、‘有恒心’为主。他在学‘说文’部首五百四十字时。每天只读两个字,一年才学完‘说文’。他四十三岁时才开始学外文,每日只学一个单词,一年学三百六十五个单词,终于学会了法文、德文和俄文。徐特立常说:‘读书切不可贪多,要理解,必须记忆基本的东西,必须“经常”“量力”才成’。他称这种读书方法为‘日积月累’法。(据《经济时报》)  相似文献   

9.
《历史档案》2004,(3):87-87
王军撰写的记述北京古城保护和城市规划的《城记》一书,近日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全书共36万字,分为十章。作者从北京的现实人手,以50多年来北京城营建史中的历次  相似文献   

10.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爱国思想家和大学者,以撰著《日知录》等著闻于世。“清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清史稿》本传)在不少领域内,他为身后三百年的学术研究指点了门径。这里将他作为编辑家看待,是因为他的学术工作常与编辑整理工作结合而展开,或直接表现为编辑整理工作。编辑工作成为他遨游于知识海洋的出发台,利用来深入追求的钻探机。他的有关治学论文、撰述编书的教言,为我国古典编辑学增添了光辉。顾炎武初名绛,一度更名继绅,字忠清。乙酉(1645年)明朝南都陷落,更名炎武,字宁人,其后在流亡生活中曾自署蒋山傭。  相似文献   

11.
吴麟 《新闻记者》2005,(8):55-58
2003年10月,三联书店出版了一本长达30万字,极富专业性,定价不菲的城市建筑类书籍。此书出版不久即登上三联书店的销售排行榜.还被《文汇读书周报》评为“2003年中国十大年度图书”。至今累计销量逾47万册。这本书就是《城记》,作者是新华社记者王军。  相似文献   

12.
邬和镒 《图书馆论坛》2000,20(3):92-93,95
“中国名人读书生涯”丛书,已出版《毛泽东读书生涯》、《鲁迅读书生涯》、《胡适读书生涯》等11本。这套丛书属传记类,一般来说,侧重写传主读书、治学、著述及其方法。但人生道路不同,更兼“文无定法”,故传主生活经历的取舍、写书方法的采用不尽相同,多依传主的实际情况而定。人,不能离开社会,他必须在当时的社会中走过,故翻阅这套丛书,不但能了解、认识传主(尤其是他们的成才之路),而且能学到许多近代现代历史知识,十分有益。《康有为读书生涯》(黄正雨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万字)和《孙中山读书生涯》(张笃勤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1…  相似文献   

13.
一、纪晓岚其人纪晓岚,本名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享年82岁。他自幼聪颖,博览群书。4岁读书,12岁入京,21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31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他一生中,最高拜至大学士,加太子少保兼  相似文献   

14.
在《史记》、《汉书》的记载中,"七"与"十"两字颇为特殊.陈直先生在《汉书新证》中曾说:"在西汉时,七字书作十,中画甚短,与十字极相似."②张勋燎先生则对此作过详细考证,指出:在先秦时期,即秦统一之前,"七"字写作"十"型,而"十"字写作"|"型或者在"|"中间加一点,此时"七"字和"十"字在写法上尚有分别,但到了秦统一中国之后,"七"字仍写作"十"型,但是竖画较"十"字型较短,而"十"字也写作"十"型,"七"字和"十"字的区别极不明显,整个西汉两百多年,"七"字都保持了秦代常用的写法.  相似文献   

15.
《罗德安先生集》三卷,明罗性著,明隆庆四年罗纨刻本.每半叶十行二十字,左右双边,版心中镌书名,下镌刻工. 罗性明泰和人,字子理,博学有行谊,洪武初举于乡,授德安同知,有善政,坐事谪戌西安,时四方老师宿儒在西安者数十人,吴人奏奕曰:合吾辈所读书,庶几罗先生之半,年十卒.  相似文献   

16.
丁亥晚冬,数十年难遇的大雪为石城披上了一身素裹的冬装,白雪衬托出清凉山凤凰崇正书院里暖黄色的灯光。新年出炉的两套“读书文丛”——《鸡鸣读书文丛》和《开卷读书文丛》(均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首发品评会,正在热烈的氛围中展开着话题。 《鸡鸣读书文丛》收录有《枥斋余墨》(魏荒弩)、《江南读书记》(王振羽)、《云集》(止庵)、《千年的桨声》(刘汉俊);《开卷读书文丛》收录有《书缘未了》(章品镇)、《不再重现的图画》(白桦)、《朋友家的屋顶》(韩沪麟)、《雁斋书事录》(徐雁)、《美丽的旧书》(瞿光辉)和《开卷闲话四编》(子聪)。两套丛书都以“读书”为主旨,因而在此一同举办首发式暨新书品评会。  相似文献   

17.
书业内外     
读书导向可否跳出功利老套"深圳十大读书成才职工"候选人亮相媒体,引人关注。重庆读者王英全在《中国图书商报》发表评论说,这十大候选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读书成才,或自学取得文凭,或自学掌握技能,或通过学  相似文献   

18.
读书惟在记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除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学可喜,然旋读旋忘,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良为得法。 ——宋·陈善《扪虱新话》卷四[译文]读书的关键在于记忆,记得牢固则天天有进取收益。陈晋之每天只读120个字。后来便能做到无书不读了。这就是所谓看起来每天很少,而一年总计就很多了。今人谁不读书,每天都要读几千字,起初觉得这样快速很可喜,然而随读随忘,一年也没读熟120字,更何况一天呢!我年青时,便有这种贪多的毛病,至今常觉得腹中空空,才明白陈晋之读书甚为得法。  相似文献   

19.
独树一帜的“读书乐”1995年12月25日,《新民晚报》以一个版的篇幅刊登了各界知名人士同贺“读书乐”专刊创刊十周年的祝词,参加祝贺的有著名教授、学者、作家施蛰存、徐中玉、赵家璧、于光远、王元化、楼适夷、叶君健、萧乾、冯亦代、柯灵、杜宣、罗竹风、流沙河、沙叶新等30位,还有上海新闻出版界的各级领导,大家共同祝愿这块书香扑面的园地越办越兴旺。说起“读书乐”,编者曹正文为她耕耘了整整十年。十年前,《新民晚报》顺应  相似文献   

20.
16.公元1214年(南宋宁宗嘉定七年),高似孙纂修之《剡录》成书。翌年(1215)刊板行世。 "《剡录》十卷,宋高似孙撰。似孙字绩古,号疎寮,馀姚人。淳熙十一年进士,历官校书郎,出倅徽州,迁守处州。陈振孙《书录解题》称似孙为馆职时,上韩侂胄生日诗九首,每首皆暗用锡字,寓九锡之意,为清议所不齿。知处州尤贪酷。其读书以奥僻为博,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