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崔岩  孙抗 《大观周刊》2011,(16):137-137,102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日本的御宅族和御宅文化向世界范围不断传播,造成的影响已经十分深远。在一些场合,爱好者们把能够称为“御宅族”的人看做是热衷的代表,甚至是精英和专业的意思;而另一些时候,当人们谈论到“御宅族”时却把其视为是一种贬义称呼,代表着一种不同于大众的差别用语,看法可谓众说纷纭。那么,针对这一新兴文化现象的探究,就对我们如何理解它、如何评估它、最终如何正确面对它,有着十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杭羽  王婷婷 《新闻世界》2014,(9):103-104
"御宅族"既是产业经济现象,更是社会文化现象。近来,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与理论视角入手研究御宅族,比如青年社会学、媒介依赖、身份认同和亚文化理论等,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本文另辟蹊径,从御宅群体与现代媒介的关系出发,认为这是信息化社会下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源于人对技术、信息、符号化虚拟世界的媒介崇拜心理。  相似文献   

3.
张靖 《东南传播》2010,(5):115-119
御宅族是一个舶来品,来自于日本。他们的各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已经影响着新经济的发展并且促进着特定产业的成长。"御宅族"不仅自身有着强大的购买力,并且还影响着他人的消费行为。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搜集商品信息已经成为人们购买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御宅族"是挑剔的业余专家,作为第三方的评论,常常会影响到他人的购买行为。由此可见,御宅族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本文从御宅族的形成和流变出发,旨在通过对中国地区御宅族现状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御宅族形成的原因、消费心理以及消费行为,从而提出针对御宅族这个特殊群体的广告策略。使以御宅族为目标消费主体的广告主能有的放矢地投放广告,也使御宅族这个群体能够更加有力地促进新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御宅族"一词源于日语的"OTAKU",近年来频繁出现在国内的各类媒体上。"御宅族"在汉语中出现后,产生出新的词义和用法,使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本文主要探讨"御宅族"在词义、用法上的变化并对其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一、作为典型人物的“御宅族” 2014年7月,上海地铁驶出了中国首列“痛列车”。因为车厢外贴满了日本动漫Love live 9名成员的立绘,车厢内随处可见手机游戏的广告和动漫人物,它被动漫迷们称为“LL二次元痛列车”。报道称:“有人在站台蹲守7小时,只为一睹真容,更有粉丝直接跪拜。”此后的社会舆论,集中到了如何看待跪拜这一“疯狂”举动之上。[1]几乎同时,郭敬明的《小时代3》和韩寒的《后会无期》在暑期档上映。如何评价这两部影片,成为评论界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一 “御宅族”(おたく/otaku)指的是ACG(Anime,Comics,Games,即动画、漫画、电子游戏)文化的狂热爱好者。“御宅”(おたく/otaku)一词在日语中本是一个并不常用的敬语,原意是“贵府”“您家”,也可以引申为“您”“阁下”。在出品于1982年的日本动画片《超时空要塞》中,主人公林明美和一条辉曾使用这个词来互相称呼,引起许多动画迷的争相模仿。  相似文献   

7.
御宅族(OTAKU)是指爱好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和电子游戏(Game)的特定人群,因此又被称为ACG。本研究以南京市的青年御宅族为研究对象展开问卷调查,采用使用与满足理论中的期待-价值模式,以探究青年御宅族热衷ACG媒介的动机。  相似文献   

8.
御宅族是日本acg产业造就的亚文化群体,给社会以自闭、内向、社会适应能力低的刻板印象.本文以后现代主义理论为批判工具,通过分析时下萌系御宅族的考据癖、收藏癖和二次元情结等特点,揭示萌系御宅族群体的种种后现代性状.并指出御宅族群体向萌系的发展是文化工业内爆技术的结果,产业市场的成长与内爆技术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9.
李辰 《大观周刊》2010,(33):36-37
亲爱的城市御宅族们.多久没有出去走走?只认为“开心农场”仅存于网络?这样你就OUT啦!走.拎起锄头、卷起裤脚,来中国彝族第一村——楚雄市永仁县方山诸葛营玩现实版“开心农场”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当前情感倾诉类电视节目中出现的“注重现象,浅谈本质”的问题,并提出了节目质量的提升要实现从“由现象到本质”向“从本质看现象”的转变,而这一转变需要社会、传媒机构、倾诉者和节目制作方等多方的配合与努力。  相似文献   

11.
解读“御宅”——御宅如何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身份以及社会关系不同,但同样极少出门,喜欢宅在家,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对于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漠不关心,和家人很少沟通,更不喜欢接触社会。他们叫做"御宅族"。近年来,御宅的数量不断增加,"御宅"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然泛滥于我们的生活中了。  相似文献   

12.
“犀利哥”风靡中国网络,成为“被写体”是网络时代的一种独特的符号传播现象,这一现象从发轫、扩散、火爆到饱和包括最终走向消退,其传播过程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值得媒介研究与关注。本文拟从经济学视角,仅就“犀利哥现象”即同一类“被写体”的媒介退出机制作点探析。  相似文献   

13.
近期以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与之相关的“现象”也成为一个“公共话题”而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有从历史学的角度进行考察的必要。从史学发展的进程看,“通俗历史热”的出现是必然的同时也是有益的。其所以必然,因为这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  相似文献   

14.
新闻媒介的报道对象从大体上讲无非是各种社会现象。从哲学意义上理解,现象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一般规律和趋势意义上的“现象”。二是具有重大现实问题意义上的“现象”,一般宣传上习惯于称之为实际,所谓理论联系实际主要就是这一层次上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如何进一步发挥书评的导向作用,如何使书评确实获得“多米诺骨牌”的连续反应和轰动效应呢?这是本文要尝试探索的。一、完善书评导向环节的连动性“多米诺骨牌”现象是一种类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反应现象。书是传播知识的载体,它在读者中产生效应的标志最好是“一石激起千重浪”。而书评则是这“千重浪”中推波助澜的动力,是“多米诺”中承上启下的环节。从效应这一立足点出发,“多米诺骨牌”便可以与图书评论的串联环节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新闻娱乐化现象以及围绕着这一现象所引起的学术讨论,已成为新闻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从业界来说,新闻是愈来愈“娱乐化”了;从学界来说,则对这种现象褒贬不一。其“褒”的方面,这里不必多说;而“贬”的方面,虽有多种说法,但最主要的是担心“娱乐化”将淡化甚至失去新闻的舆论导向功能,导致新闻媚俗化。  相似文献   

17.
邓静 《大观周刊》2012,(46):155-155
近来“元芳体”在网络上悄然兴起.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元芳体”这一用语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的主要原因,旨在引导人们从客观的角度理性对待这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有人把当今的中国传媒业形象地比喻成一杯由“暴利”和“泡沫”调和而成的“鸡尾酒”。无论我们是否认同这一“泡沫说”,但都无法否认这一现象的存在。这里我们从大众传播学、经济学、行为科学等方面来探讨一下与这一现象相关的理论。 一、媒介产业化理论 首先应该说明,关于“媒介产业化”的理论,目前由于其中涉及的一些概念和提法仍在理论界未达成共识或在政策上未取得“合法地位”,所以它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清晰的理论体系。而在实践领域,则对“媒介产业化”这一概念给予了较为统一的肯定认识,媒体进入资本市场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媒介产业化”。  相似文献   

19.
承继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三农”问题的研究热潮,近年来,对“新工人”群体的书写和研究又出现了一个高潮。无疑,这与目前中国近3亿的农村进城人口有关,而且,随着城镇化政策的全面展开,城镇化率的进一步提高,这一数字还将持续增加。毫无疑问,这是当代中国的一个特殊现象,而且,即使我们撇开底层这一道德立场,从人口数量来说,它也理应是当代中国社会极其重要的现象和问题,我甚至想说,它就是最重要的现象和问题,没有“之一”。  相似文献   

20.
胡赞 《新闻世界》2009,(9):138-138
本文从教育学、传播学和教育传播学角度分析“灭火教育”这一现象,并对教育传播学的本土化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