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所追求的是"课内阅读、课内学习",突出特征是充分利用课内时间进行大量阅读。课堂是实验开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这就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多教师困惑过或者正在困惑着,始终没有寻求到好的解决方法):课堂上光课文学习时间就不足了,哪有时间去让学生阅读呢?课堂上,阅读时间从哪里来?在实际课堂研究中,很多教师的课堂的确存在阅读没有时间或时间不足的现象。那么,时间到哪里去了?事实上,时  相似文献   

2.
<正>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的语文教学用了最多的时间,费了最大的精力,但是我们取得的成果却非常令人遗憾,特别让我们语文教师尴尬。语文学科的学习,它本身有一个规律是没有办法去更改的。这个规律就是:语文是学生"学"出来的,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我们只有去尊重它,循着这样的规律去探索,去努力,才能找到语文教改的新方法、新途径。一、语文之"学",主要是读书我们认为尽管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都要培养,但是  相似文献   

3.
<正>唐建新老师在2013年第5期《中学语文教学》上发文《语文教学应有规定的具体内容》说:"没有哪一门学科像语文一样在全国没有统一的具体教学内容,就连政治这样变化多多的学科,每一堂课也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或概念或观点或条文需要学生去理解去记忆去学习去体会,更不必说数理化史地生了。"语文学科国家层面有课程标准,执行层面有各种教材,实施层面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为什么唐老师还说语文教学没有规定的"具体教学内容"呢?  相似文献   

4.
<正>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就会成为没有对象参与的无效劳动。因此,以"学生为主体"这一观点为指导的教学理念不断产生,如"以学定教"、"生本对话""合作探究"等,以这种观点为指导的语文教改实践,也在不少学校开创着生动活泼的新局面。诚然,学生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为主体是改进语文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坚持"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指导思想,充分放手让学生积极而主动地学习,这一切都是无可非议的。然而,把这些认识上的任何一点夸大,同样也会陷入实践的误区。  相似文献   

5.
过去,语文课堂教学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偏重讲解分析,在这种模式下,"作业"一词一般指要求学生在课外或回家后完成的书面作业.而部分教师又无视作业设计的科学性,甚至实施"题海战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自然也就歪曲了语文的性质,大概这就是<语文课程标准>只字不提"语文作业"的原因之一吧.课标无"作业",又使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感到迷茫:语文教学中的作业到哪里去了?是不是教学中就没有作业了?诚然,作业还有,还在!现在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的"活动",除课堂上师生互动外,还包括课内练习、家庭作业、课外实践等.本文中使用的"作业"一词是广义的,涵盖了上述几方面的活动.  相似文献   

6.
<正>在为"语文"科诊断的声音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语文"不属于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学科",而是学校教育范畴中的一门"课程"。这种去学科化的观点不利于"语文"的建设与发展,因而有必要对课程与学科加以辨析,明白了课程与学科的关系,庶几能够从根本上看清"语文"所存在的问题。一、什么是课程关于课程,仅从课程论专业文献中统计出的定义就超过120种;有学者指出,课程是一个用得最  相似文献   

7.
<正>在高三语文复习备考教学中,作文一直是个难啃的骨头,对于这根"骨头",要么放任自流,要么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写、去改,却收效甚微,甚至还不如"放任自流"时的效果。作文在高考中一直被形象地称作语文的"半壁江山",究竟怎么样做才能有很大的收获呢?在我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有目的性地积累一直以来,积累是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没有必要的素材积累,就没有考场上信手拈来的论据和材  相似文献   

8.
<正>"你这么忙,还有时间来画油画?""你这么忙,怎么还有时间去进修?"我的答案与我对压力的看法有关。压力会带来焦躁、不安甚至失控的行为。每个人害怕的压力源都不一样。我喜欢学习,把"学习"设定成"娱乐频道",从来不曾因为把"学习"排进人生行程表而后悔。它们是有建设性的压力,会让你得到另一  相似文献   

9.
每个月当我收到<语文世界>这本杂志时,我都会爱不释手,放学一回家,就如饥似渴地读起来,有时竟会废寝忘食.两年来,我从<语文世界>中掌握了许多知识,懂得了许多道理,<语文世界>伴随我快乐成长. 我漫步<语文世界>,在"七彩读书阁"里,了解了许多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翻开"人物故事簿",感知他们的传奇经历;我还乘坐"小说列车"到"海外看台"去周游世界;我还能翱翔在"科幻空间站",去探索"美丽星空"的奥秘……  相似文献   

10.
<正>如何把汉语的魅力和美感形象传授给学生需要相当大的技巧。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思考语文美感教学方法。一、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实施美感教学很多的学生对语文学科没有什么兴趣,很难静下心来阅读一篇文章,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每天都生活在语文的海洋中,根本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去学习。在我看来,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语文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语文教师,尽管有1300多年"一篇文章定天下"的历史撑腰,尽管我巧舌如簧诱导学生"熟读唐诗三百首,条条大路任你走",可学生依然我行我素,在语文课上做数学、英语作业,或者把语文课当成"思维休息课",睁只眼闭只眼,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学生轻视语文课乃至语文老师,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有关,学生认为"花力气学成绩好不到哪里去,不花力气成绩也差不到哪里去"。执教《琵琶行》一文后,我敬佩琵琶女弹奏琵琶的高超技艺,年老珠黄的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学习》发表了丁帆先生的文章《语文教育的"死穴"在哪里?》,他把板子打在教材和教师身上,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避开讨论学科理论,就不可能触及"死穴"。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教学都需要理论支撑,一般情况下,有什么样的理论,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教材和教学两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根源在学科理论。理论界争论六十多年,学科对象尚不清楚,还没有  相似文献   

13.
<正>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让一所学校的孩子热爱阅读,对于老师来说是何等荣幸之事,何等重要之事!"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恰恰是做了这件事。与以往所有的教改实验不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强调通过课内大量阅读来学好语文,即在老师的引  相似文献   

14.
<正>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互动中少不了教师的"问话",然而就是这个小小的"问话",却存在着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试分析如下:一、"问话"与"虚话"有这样一个句子:"如果今天不下雨的话,我们就可以去山里玩。"在这个句子里,如果没有"的话",就成了"如果今天不下雨,我们就可以去山里玩",句子不但通顺,而且更简洁。可见,这个"的话"就是一定意义上的可有可无的"虚话"。试问,我们语文教师的课堂问话中有没有这种"虚话"呢?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江西高考作文道出了许多学生的心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一时间成了热门话题,各个学校也争相行动起来,语文这位曾经退到悬崖边跳舞的主角似乎又回到了舞台中央。作为农村语文教师,去外面交流学习的机会很少,拿着从网上下载来的各类资料,却不知道怎样用在  相似文献   

16.
<正>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性格里都有一种病态的自卑,不管和谁说话,总是想着去讨好他,比如人家问起:"你觉得我这衣服怎么样啊?"话音未落我已回答:"特别好看,我尤其喜欢这颜色。"或者,有人说:"我最近胖了吧?"我就说:"哪里哪里,你还是很苗条呀!"再或者:"你想去看海还是爬山?"我想都不想:"都行,你喜欢哪里我们就去哪里。"生活中诸如此类的对  相似文献   

17.
<正>学习共同体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等待学生,不能生硬地打断学生。这就对教师在课堂上的"顺学而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们更是纠结。放开空间让学生大胆说吧,学生会天马行空,脱缰而去,离题万里,这种现象被批评性描述为"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如果限制学生无关的说法吧,学生就会有束缚感,思路打不开,不能轻松自如地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会沉闷,学得很被动。教师难就难在课堂"一放就散,一框就死"上。  相似文献   

18.
<正>为进一步推进小学高段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笔者有几点建议,供实验校和实验教师参考。一、牢记几个基本观点1.立足课内学好语文李希贵先生指出:"过去我们有过很多教改,也有很多阅读资料和阅读系列的书籍,但大都强调课外阅读——课堂就是完成课本,课堂就是要把教材教得死去活来,如果要读书,就利用课外读。如果语文的教学靠课外,英语教学毫无疑问还要靠课外,数学教学也要靠课外,我们的孩子还能活下去  相似文献   

19.
<正>·背景提示·一花引来百花开。李吉林的教改经验,尤其是她的"情境教学法",既继承了传统教学的精华,又有其几十年的实践而进行的创新。李吉林的教改经验扎根于小学语文教改的实践土壤,她迎难而上,不断探索,以创设情境为前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她的教育教学思想充实了小学语文教改的经验宝库,成为语文教师珍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20.
<正>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我觉得,作文写不好,不能老把责任推给学生,这是我们语文老师没有很好地去研究和指导学生作文。如何解决这个瓶颈问题?笔者以为有这样四个结合:一、课上讲授和课下模仿练习相结合比如学完高一诗歌单元,就要学生学习使用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仿写"《大堰河我的保姆》和《再别康桥》,让学生自己动手"照猫画虎",当然"画虎不成反类犬",也没有人笑话你。正是这种"高级模仿"带入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