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五四”女性散文作为“五四”文学中独特的文学现象。它从女性视野出发,建构着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女性散文文本,真诚的体验、悲剧美的追求。悲剧美的追求、柔婉的风格以及独特的抒情结构与手段等,构成了它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论张爱玲的“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俗”是张爱玲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对“俗”寓意的理解 ,直接影响着我们对张爱玲创作的评价及其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定位。不能否认张爱玲身上的“俗”与其潜意识中的家族自恋情结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她的“俗”,是日伪政府殖民统治时期的一种生存选择。张爱玲并不是个为“俗”而“俗”的作家 ,在“庸人俗事”的叙事中 ,她寄寓着凌厉的文化批判精神与苍凉的乱世人生体悟。看不到“俗”的这一层意义 ,是没有读懂张爱玲。在“俗”的叙事模式中 ,张爱玲追求一种与喜剧相对衬的悲剧效果 ,通过审丑的方式去审美 ,以此形成一种参差对照的“苍凉”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3.
试论赵淑敏家庭题材小说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评价了台湾女作家赵淑敏一组家庭题材小说的文化蕴含。其小说对女性独立意识的讴歌,是五四以来女性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其小说对东方淑女式人物形象的刻划,正表现了作者为保存民族传统而做出的文化追求。而这些小说尚缺乏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生的苍凉感,其美与爱的追求与祖国大陆女性文学的格调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五四”一代女性作家群.在“五四”探讨妇女解放的舆论启发下,创作了一系列描写妇女生活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知识女性形象,展现了这一时期妇女的觉醒和精神面貌。这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史中的人物形象。开创了文学形象塑造上知识女性的先河。而且在当时。在今天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探讨“五四”时期中国女性作家笔下的知识女性形象。对于今天已经获得解放的妇女在人生的道路上仍具有相当深刘的认识作用。  相似文献   

5.
邓媛媛 《考试周刊》2009,(13):17-18
张爱玲对女性的书写是独特的,通过对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作为一种“第二性”的存在的真实生存状态。在一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的存在固然有值得同情与怜悯之处,而张爱玲却用一双犀利的眼看到她们身上所存在的源自女性自身的内在悲剧。张爱玲清醒地看到女人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写出了女人的焦灼与无奈,扭曲与沉沦。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有着种种精神依附的痕迹,她们大多自恋于自己的弱者地位,对于丑恶的现实不是勇敢地正视而是进行种种消极的逃避,不少人物形象成为一组情绪或者一种观念的化身。丁玲在“五四”时期的女性作家步入创作的沉寂期以后崛起于文坛。早期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追求自我独立人格,大胆直面人生的种种逆境,大胆的逼视自我的内心矛盾,充分展现了一代知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而且丁玲擅长于女性形象复杂的心理冲突和错综的心理变化的描写,所写人物与五四时期女性文学比较显得丰富而独具个性。  相似文献   

7.
觉醒与困惑--论"五四"女性文学中的爱情抒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文学,始于"五四"时期。从历史纵向上看,它打破了男性话语一统天下的局面,以初步觉醒的女性情怀,发出了步入社会、创造人生、追求爱情、人格独立的呼声,为中国的女性文学打开了道路,具有开拓意义;从横向上看,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男作家所无法替代的女性心理情怀和艺术气质,加入了"五四"文学的大合唱。本文从创作实际入手,着重考察"五四"女性文学中关于爱情的抒写,突出其"觉醒而又困惑"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探视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最走红的女作家。她关注女性,同情她们的命运,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描绘了处于一个“大而破”时代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反映了男权制下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品”的命运和金钱欲下深度扭曲的人性。探视张爱玲笔下女性“苍凉”而又现实的人生,可看出张爱玲洞察和描写女性生存状态的非凡能力和高超技巧。这与她的家庭状况、生活环境和个人经验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9.
将张爱玲的小说置于整个现代文学的流程中考察,可发现张爱玲小说的主要意义在于摒除传统及五四以来女性生存的某种话语遮蔽,明示了女性残酷的生存处境,实现了文本经验和自我经验的融合,并试图以此为契机实施自审的努力。以“黄金”与“情欲”为切入点的发掘让她陷入了一种与历史合谋的悖谬之中;同时,主体精神的自恋与自悯,对传统文化的过于认同与亲和,让创作主体与女性形象无法走向与绝望的抗争,而是上演了逃避自由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20世纪40年代小说创作凸显了金钱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塑造了一系列世俗拜金女形象,女性纠结在情欲与金钱之间,人性被金钱腐蚀。拜金女依附多金男,有着儒家女性与商品化女性的双重文化身份,而这正是她们的悲剧原因之所在。拜金女性寄寓着张爱玲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她改造女性的愿景是五四文学尤其是鲁迅启蒙文学的延续与发展,她在女性启蒙问题上走的是海派文学道路。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文学运动发生以来,对“五四”新文学源流的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五四”新文学运动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却也存在一些问题。全文通过对“五四”新文学源流的评述,来反思其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春桃是许地山在"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想影响下所塑造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妇女形象。春桃的与众不同不仅表现在她坚定的生活意志和独立的人格追求上,更表现在她强烈的反夫权意识上。春桃的出现,是"五四"妇女解放的结晶,更是当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声。她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对封建夫权的反叛具有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儿童的发现"是五四现代性"祛魅"过程中的一大贡献,由此揭开了儿童文学的迅速发展。五四时期儿童文学也出现了种种"复魅"的迷失。五四时期"儿童的发现"主要贡献还在于儿童视角的使用。儿童视角丰富了小说叙事视角,虽然存在着视角运用的越界,却给中国现代小说增加了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百年的历史传承中,凝练成“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精神。新时代,五四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应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以劳动和实践为两翼,借助网络平台,使大学生明五四精神之理、信五四精神之义、传五四精神之道。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从1928年“革命文学”之争开始,由于无产阶级价值观的强劲介入,“五四”新文学作家的社会启蒙主体身份便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他们不再是作为现代意识的启蒙者而存在,而是作为现代政治革命意识的被启蒙者而存在。这种社会身份的绝对转换,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6.
丁玲曾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开始文学创作时,深受五四新思潮影响,热切追求自由,民主,科学,关注知识女性现实困境和精神困惑,《莎菲女士的日记》即是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命运的小说,其代表人物莎菲体现了作家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是作家女性意识觉醒,“人”的尊严的觉醒在文学形象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 3 0年代 ,陈独秀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代人 ,在学术与思想的关系上 ,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分裂到相对统一的过程。从陈独秀发表的《孔子与中国》一文看 ,其晚年思想发展的大趋势是向“五四”新文化基本理念回归 ,并有所提升与发展变化。他在学术与思想的内在关系上 ,虽不像“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样对立、分裂 ,却仍未达到事实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必要延伸。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在晚清“文界革命”的铺垫下,于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推导出自身的现代性构想。在“人的文学”观念主导下,以“人性的”、“个人的”、“个体的人”为价值设定的主体性因此成为现代性的理论基质。散文现代性理论主要倡导者的林语堂,进一步将散文现代性理论的基本设定明确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出发点——使“闲适”在主体性理论所坚执的文学独立自由精神辐辏下,成为散文美学追求,其意正在避免散文在文化启蒙运动中弘扬的文化批判性沦为实用性和工具性。  相似文献   

19.
启蒙文学鲜明地在“五四”运动中凸显出来之后,政治精神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压抑着文学中“人”的存在,文革后,“文学是人学”的命题得到重申,使启蒙文学发生了流变,政治层面上体现出对人主体性的诉求,美学层面上则是对生存之美的审美追求,尤其在大众文化盛行的今天,启蒙也以新的姿态时人们的生活发生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与谢野晶子与易卜生的女性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原本丰富的思想被整合为家庭范围内的贞操爱情和个人自由,冲出家庭争取爱情自由于是成为"五四"的重要选择。但是,在贞操爱情的层面上却遮蔽了性的问题,"五四"文学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性的不平等,文章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清理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