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实教学中,有的老师不经意间将课堂变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或大部时空,将课本变成了学习语文的唯一载体,于是在一番“苦心经营”、勤奋付出后收效不佳,困惑不已。其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早在数十年前指出的:“学习要在一种多方面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这种广阔背景即是生活背景,它岂只是课堂,更不能局限于教科书,它须包括观察自然、社会实践活动和大量的阅读等。他断言,如果将学习局限于课堂,让学生只读教科书,那肯定连教科书都读不好,甚至“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并由此产生许多的灾难”。新课程下的语文…  相似文献   

2.
一、苏霍姆林斯基转差理论的基本点1、广阔的“智力背景”是差生转变的基础要做好转差工作 ,须先弄清差生“差”的原因和差距所在 ,而后方可“对症”下药。传统的观念认为差生的差距主要是知识量方面 ,因而在转差做法上也就是大量的补知识 ,力图缺什么就补上什么。这样 ,补课、做练习等补充知识的方式成了传统转差工作的绝招。苏霍姆林斯基却指出 ,教材范围内的知识量的差距只是表面现象 ,差等生和优等生的真正差距是“智力背景”知识面的差距。这是因为如果学生“学习背景的智力生活十分贫乏 ,狭窄 ,那么 ,即使是微不足道、极小的知识量也…  相似文献   

3.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关系密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功课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学科的”,“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鲁迅认为,“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紧紧抱住”。朱熹认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4.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集情景、游戏、歌曲多样形式于一体的英语新教材,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何把这种兴趣引导并运用于课堂实践中,  相似文献   

5.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带领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职责。除了使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有效外,我们还更应关注孩子的课余生活,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引入时要从“新”字入手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负担。”因此,教师必须按学生的喜好和教材内容的不同情况,  相似文献   

7.
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形:同一个道理,有的学生一点就通,有的则怎么说他也不通。有人便把这当作学生有聪明和愚笨之分的明证。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却认为原因不在于此,而在于学生的“智力背景”不同。所谓“智力背景”,就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智力背景之于学习,犹如土地之于种子,种子撒在沙漠里,就别指望有什么好收成;种子撒在沃土里,丰收则是肯定的。智力背景愈广阔,学生学习的思维就愈活跃,想象就愈丰富,接受知识的能力就愈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育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关于阅读教育他做了深入研究和大量论述,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100篇文章中,就有38篇是关于阅读教育的论述。他认为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自我教育。培养开发智力。构建智力背景.减轻学业负担。学习、研究、宣传和实践他的阅读教育思想.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谢模祥在他的《大语文教学论》一文中指出:“加强语文与各门功课的合作,使他们互相融合”;“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如果语文教学局限于课堂。停留在课本上,就会造成学习资源枯乏,学习方式单一。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加强语文学习和生活各个领域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教学中,刨设适宜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提高数学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合作学习已成为中小学课堂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这一教学策略.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交流、生生互动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把教学建立在了更加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合作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而且能增进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真正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就是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学好英语,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朱熹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相似文献   

13.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主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认为有无兴趣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关键.不少教育专家也都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  相似文献   

14.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之“人际交往智力”的学习风格——小组教学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最好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过程,我们倡导以小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但是,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往往不知怎样合作学习或不愿意合作学习.结果出现了两类尴尬的课堂:一类课堂叫“表面热闹下的空洞无物”.正如上海特级教师李惠军在《我思、我行,故我在》一文中所言:“在一种全新的理念与环境氛围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似乎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语境和令人眩晕的教学场景——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论辩、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万事贵乎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课前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王灵滨,2010)它是课堂教学的序幕,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导入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的效率。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杨贤梅 《考试周刊》2009,(43):132-133
近年来,职校生的英语成绩较差,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多,学生把学习英语看作是一种负担,无可奈何,只好消极应付,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英语失去兴趣。这需要教师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相似文献   

17.
学生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光靠每周的几节语文课,凭那几册薄薄的课本,行吗?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要在一种多方面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语文教学也需要有一个“广阔背景”。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广阔背景”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 一、课本以外的阅读学生大量地进行课本以外的阅读,不仅可以使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扩大知识面。随着课外阅读的深入,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认识事物的水平都会逐渐提高,这对学好语文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由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一种重要的意向性心理因素。在地理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和教学质量.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谈几点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19.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中十分注重转变差生工作的实践和研究 ,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转变差生理论。一苏霍姆林斯基转变差生理论的基本点1广泛的“智力背景”是差生转变的基础要做好转变差生工作 ,须先弄清差生“差”的原因和差距所在 ,而后方可“对症”下药。传统的观念认为差生的差距主要在知识量方面 ,因而转变差生的办法是大量的补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却指出 ,教材范围内的知识量的差距只是表面现象 ,差等生和优等生的真正差距是“智力背景”———知识面的差距。这是因为如果学生“学习背景的智力生…  相似文献   

20.
初中思想品德课本中的教学内容.深受广大教师推崇.教师们都认为.以往的教科书,通常从老师“教”的角度编写,故称“教”本;这套《思想品德》课本主要是从学生“学”的角度编写的.可以称作“学”本。教材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思考和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据此,教师只有树立新观念.创造新教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