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中选了《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段《寡人之于国也》。教材对文中“鸡豚狗彘之畜”作了如下注释:“鸡、狗、猪的畜养。……畜,畜养。”还特意注“畜”的读音是xù。笔者认为此注欠妥。《辞海》中“畜”有两个读音:chù和xù,音chù的主要义项是:“受人饲养的禽兽,如家畜、六畜,也泛指禽兽。”音xù的主要义项是:“饲养禽兽,如畜牧。《论语·乡党》‘君赐生,必畜之’。引申为养育人口,《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人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可见读音与义项密切相关,名词读chù,动词读x…  相似文献   

2.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与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配套的《教师用书》参考译文将“五十者”、“七十者”注为“五十岁的人”、“七十岁的人”。植桑衣帛,养畜食肉,其周期不会等五十、七十年,故“五十者”当为养桑五十株,“七十者”当为养畜七十只。桑五十株、畜七十只已经初具规模,可以满足持续发展之消费要求了。《寡人之于国也》注释辨疑@李国栋$四川成都郫县一中  相似文献   

3.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与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配套的《教师用书》参考译文将“五十者”、“七十者”注为“五十岁的人”、“七十岁的人”。植桑衣帛,养畜食肉,其周期不会等五十、七十年。故“五十者”当为养桑五十株。“七十者”当为养畜七十只。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将“填然鼓之”的“之”,注解为没有意义的衬字,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又说,下文“树之以桑”的“之”用法相同。显然,编者把“树之”的“之”也看作是没有意义的衬字了。笔者认为,“树之以桑”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即“以桑树之”,更是“以桑树于之”的省略。这样,“树之以桑”就可译为“把桑树种植在住宅场地上”。“之”应是一个代词,代的是“五亩之宅”,即“五亩住宅的场地”。二、“鸡豚狗彘之畜”的“畜”是名词,应读chù。教材将该文“鸡豚狗彘之畜”一句中“畜”释为“畜养”,翻译成“鸡、狗、猪的畜养”。结合上下文,结合孟子散…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六册选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其中有这么一句:“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文后对“倡优畜之”的注释是“被当作乐师优伶来畜养。倡,乐师。优,伶人”。这样解释太笼统了,极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韩非子的《五蠹》中有“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一句。对这句话,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1988年7月版)译为:“近古时代,桀、纣残暴,(天下)混乱,而汤和武(起兵)讨伐(他们)。”显然,《教参》是把这句话中的“乱”字释为“(天下)混乱”。查《辞源》“乱”字条,共有⑨个义项,其中  相似文献   

7.
“故人”辨     
高中语文第三册《五蠹》有句云:“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旦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对“故人重之”句,课本没作注,人教社出版的《教参》将这句话译为“旧时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显然,《教参》将“故人”译为  相似文献   

8.
在《游褒禅山记》中这样一句话: 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也这句话中的“志”是心意的意思,与上文“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志”指志向,意义有所不同。贵州人民出版社《古文选泽》将这句译为“如果尽了自己的志向却未能到达的话,  相似文献   

9.
王晓维 《学语文》2006,(4):48-48
苏洵《六国论》中有“: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句,教材注为:“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课文注释并未对这句话作具体的解释《,教师教学用书》将这句话译为:“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很显然,它是把“抱薪救火”之“抱”理解为“抱着”。这是不恰当的。有些工具书对“抱薪救火”的解释也是不恰当的。《中国成语大辞典》释为:“薪:柴草。抱着柴草救火。比喻以错误的做法消除患害,结果反而使患害扩大。《”辞海》释为“:亦作‘负薪救火’。比喻想消灭灾害…  相似文献   

10.
“五十者可以衣帛”辨贾文丰《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  相似文献   

11.
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不同资料有不同注译。初中语文第三册课本译为:“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三册教学参考书译为:“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芳馨。”而胡怀琛《古文笔法百篇》(以下简称《百篇》)译为:“这是一所陋室,但是我的道德,可以使得陋室也芬芳。”《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木(二)(以下简称《文选》)译为:“这是一  相似文献   

12.
《桃花源记》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个“有”字当作何解?有不少研究资料和注释本将这句译为“不知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如宁鸿彬主编的《新编初中文言文详解》(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版)注:“有汉:有过(经历过)汉朝。”这种解释带有普遍性,但是不  相似文献   

13.
《陈涉起义》中有一句“苟富贵,无相忘”。苏教版《教学参考书》中是这样注释的:“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注释为:“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我认为这两种注释均不妥。原文语境是:“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日:‘苟富贵,无相忘。’”“苟”,倘若;“无”,通毋,不;“相”在这里不能解释为互相,“相”有指代人称的作用,相当于“之”,可译为“你们”,“相忘”即“忘相”;这在古汉语中是一种特殊用法,指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译为“七嘴…  相似文献   

14.
《易飞候》曰 :“鸡鸣不鼓翅 ,国之大害。’其后大臣多被夷灭 ,诸王废黜 ,太子幽废。”上面所举 ,“雌生雄”、“鸡生角”、“无距”之类 ,皆是鸡生理上的异常现象 ,反映了古时人们是怎样认定鸡祸的。另外 ,如果鸡的叫声出现异常 ,也会被看作是鸡祸。《汉书·五行志》 :“昔武王伐殷 ,至于牧野 ,誓师曰 :‘古人有言曰 :“牝鸡无晨 ;牝鸡之晨 ,惟家之索。”今殷王纣惟妇言用。’由是论之 ,黄龙、初元、永光鸡变 ,乃国家之占 ,妃后象也。”这是“牝鸡之晨”对国家不利 ;同样 ,雄鸡的叫声异常也不好。《汉书·五行志》 :“鸡者小畜 ,主司时 ,起…  相似文献   

15.
全国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里,对《捕蛇者说》中的“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了如下注释:“(悍吏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间)的气势,(不要说人),即使鸡狗也不得安宁呢。”我认为这样注释值得商榷。从注释的意思来看,把“骇者”注成“惊扰”是不准确的。这两句话里,“骇者”并不是指悍吏的“惊扰”,而是指被悍吏的叫嚣、骚扰吓得惊恐不安的  相似文献   

16.
《五》一文有“今之县令,一旦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一段,其中“故人重之”一句在《教学参考》中译为:“旧相识者也都很敬重他们。”笔者以为,将“故人重之”一句,断为“故,人重之”,理解起来会更直接更明白。“故”表结果,译为“所以”;“重”理解为“重视”“看重”;“之”指代“县令之职”。这句话便解释为:所以,人们都很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课本选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中有一句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个“有”字当作何解?有的选本采取回避态度,不注不译。语文教材对这句也不加注,大概编者认为这个“有”字的解释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不成问题的。当然也有不少研究资料和注释本将这句译为“不知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  相似文献   

18.
近日读《论语》,中有一句,“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冥想许久,“肉”字当作何解释,终不可解。看注释,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解释,或说是“肉的味道”,或含糊其辞。问诸同学,同学也说就是吃的肉;且举例以证: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七十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一册《原君》这篇课文中有“比之如父”这句话。“比”,动词,作谓语;“之”,他,代君主,作宾语;“如父”是动宾词组,作补语。对译为现代汉语便是“把他比作父亲”。对译后,原句的宾语“之”,变成“他”,与“把”组成介词  相似文献   

20.
说“何有”     
《论语》里记载了孔子说过的两句结构极为相似的话: (A)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B)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 哉?”(《子罕》)这两句话中都有“何有于我哉?”。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译为“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译文之后还有注解,大意是:如果把“何有”看作“不难之词”,那么,“何有于我哉”便应该译成“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全文由自谦之词变为自述之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