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载:中央电视台每天晚上7点播出的《新闻联播》节目,是最受观众欢迎,收看率最高的节目.《新闻联播》节目包括“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两部分。我们大家知道,“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这两个概念是“新闻联播”的种概念。“新闻联播”这一概念是“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的属概念。可是,笔者发现,当播音员介绍完《新闻联播》节目的  相似文献   

2.
报载:中央电视台每天晚上7点播出的《新闻联播》节目,是最受观众欢迎,收看率最高的节目。《新闻联播》节目包括“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两部分。我们大家知道,“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这两个概念是“新闻联播”的种概念。“新闻联播”这一概念是“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的属概念。可是,笔者发现,当播音员介绍完《新闻联播》节目的主要内容后,播放“国内新闻”时,电视屏幕上有时  相似文献   

3.
中央电视台自从增加了《晚间新闻》节目以后,我这个本来就离不开电视新闻节目的人,如获至宝,心想这下可以看到在《新闻联播》中所看不到的最新的新闻了。所以,只要  相似文献   

4.
在诸多的电视节目中,影响最大的首推新闻。新闻节目是电视的支柱、脊梁,电视因为有新闻节目而提高了它的地位和声誉。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观众分布于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各地观众都希望有本地新闻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新闻联播》节目的观众又包括全国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的观众,又都希望在《新闻联播》节目中看到本民族的形象。对新疆电视台的《新疆新闻》节目,观众也有同样的愿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观众的这些正当愿望,说明电视新闻应该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在我们这个有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生活的社会主义中国,在电视新闻中充分表现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对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杨崇勇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接受“做客中央台”节目主持人的专访前,他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电台的办公大楼。看着中央台紧张忙碌的节目编辑、播音、录制流程,杨崇勇感叹地说:“我是听着中央台广播长大的,我选择听中央台的广播,是因为你们节目的品味吸引了我。你们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甚至《小喇叭》等节目,我都非常熟悉。”  相似文献   

6.
<正>本文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分为早间、午间和晚间三个播出时段,从这三个时段的收视时间、收视人群、收视状态和收视需求四个方面解读,分析三个时段的新闻播出内容及居民的需求特点,结合居民的生活为以后安排新闻内容提供支撑。材料早间新闻,如:《新闻30分》《财经新闻》;午间新闻,如:《今日说法》《新闻30分》;晚间新闻,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早间新闻被誉为居民生活的营养早餐;午间新闻又是人们中午休息时段可观赏的节目,被誉为居民生活的"午间快餐";尽管已经开通了早间电视新闻节目和午间电视新闻节目,但是相对需求来说还是不足的,居民这个时间段正处于上班时间,开机率较低,因此晚  相似文献   

7.
受中宣部新闻局委托,本课题组对《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工人日报》六家新闻媒介的新闻信息量进行了抽样调查。 此项调查的样本抽取时间:1995年11月1日——1995年11月10日。 此项调查的样本抽取范围:《人民日报》等四家报纸的全部版面;中央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新闻30'》节目。  相似文献   

8.
夏威 《中国广播》2007,(5):24-25
今年两会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新闻联播》以及《新闻和报纸摘要》滞目推出了全新评论节目——《两会时评》。这个节目新闻实效性强,内容紧贴社会热点,观点鲜明集中,更为重要的是其形式新颖,广播个性特征突出,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听众的“耳朵”,获得业界内外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9.
一、变化、进步的几个方面 1978年元旦,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正式创办。十年多来,这个节目已经赢得越来越多的观众,成为人们获得新闻的重要来源。近两年,中央电视台对《新闻联播》锐意改革,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明显变化: ——报道面拓宽与几年前相比,目前的《新闻联播》消息来源更广,国际新闻有所增加,其来源有;维斯新闻社、世界电视新闻社、亚广联交换、东欧广联(OIRT)交换、随访记者和派出记者。仅前两大通讯社就在世界上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派有记者,报道面几乎遍及全球。与总部设在布拉格的东欧广联进行新  相似文献   

10.
许多电视观众都看过中央电视台每晚7:40左右,在《新闻联播》节目之后的黄金时间里:推出的《广而告之》节目,北京的观众也多看过北京电视台的《广角镜》节目。这两个节目的内容,说起来都算是“社会公德广告”,受到许多观众的喜爱。然而,这类节目却不是中国“特产”。在国外,也有类似的“《广而告之》”节目,只不过不叫这个名字。  相似文献   

11.
周云龙 《视听界》2013,(1):14-14
《新闻联播》到底是中国传媒风向标,哪怕是微小的不同以往,都会成为新闻。秋冬时节,前有“你幸福吗”调查、“寻人启事”产生轰动,后有《新闻联播》导播出错、主播口误、官方微博致歉引发关注,连片尾播音员聊的内容,也是观众热议的话题。其实,《新闻联播》12月15日当天的头条是胡锦涛主席的慰问电,紧接着才是有关枪击案的报道。  相似文献   

12.
笔者于1993年2月8日至15日,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的《各地电台联播》、《新闻和报摘》和《新闻联播》节目,进行了“新闻时效与新闻根据”的专项调查。共抽查14组节目,计国内新闻261条(简讯除外)。下面是一组统计数字: 用准确时间的,占总条数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个CCTV,CCTV有个《新闻联播》,这两样东西对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影响之大,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很难想象,没有CCTV和《新闻联播》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没有CCTV和《新闻联播》,我们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更难想象的是,CCTV没有《新闻联播》,又该是什么样的?生活不相信假设.好在,CCTV和《新闻联播》一直留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你见或者不见,它们就在那里.每晚7点,打开CCTV,与《新闻联播》面对面,看到熟悉的面孔,听着熟识的声音,没有什么大惊小怪,感觉《新闻联播》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不变”才是它的常态,变化则成了意外.它以不变应万变,人间沧海桑田,《新闻联播》自岿然不动.世界在变,新闻在变,CCTV也在变,但不变的是《新闻联播》.三十多年来,中国遭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媒体牌局被洗了一遍又一遍,新闻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闻语法和新闻语态也被深度颠覆,但是,在万变之中,《新闻联播》依然如故.我们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这个世界除了《新闻联播》不变,其他都在变.  相似文献   

14.
广播、电视节目片头栏目头一般由节目名称、节目主题词、音乐、音响和图像等混合构成。它是节目的脸面,是节目的品牌。好的节目头是先声夺人,让人久听久看不厌的,它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引起大众对节目的理解和关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星星火炬》、《全国新闻联播》等节目头,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东方之子》、《曲苑杂谈》、《军事生活》等节目的片头就深受群众青睐。但是,也有一些节目的片头栏目头在设计、制作上考虑欠周,结果使节目和受众产生了一定的距离。一位听众对穿着印有“729早新闻”字样T恤衫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中,我们既可以听到播,如以央视《新闻联播》为代表的“联播”类节目;也可以听到说,如新闻杂志类节目;还可以在同一个节目中听到说、念、播,如江苏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南京十八频道的《听我韶韶》。  相似文献   

16.
我希望利用这个机会,谈一谈5年来在广播电视新闻实践中得到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跟大家交换一下意见。5年来,可以说,只要不出差(我的出差也不多),没有什么重要会议,我基本上每天都参加审查电视的“新闻联播”节目。这也是广播电视部整党以后订的一项制度:部长兼总编辑,参加审查“新闻联播”。实际上就是和大家一起来编节目。当然,对这件事有的同志有不同  相似文献   

17.
视听·动向     
《视听界》2003,(6)
《新闻联播》发生五个变化自2002年年底以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发生了很大变化,直观的反映就是会议消息少了;领导人的报道精练了;新闻时效性强了;老百姓关心的事多了;国际新闻多了。近半年来,这个节目的收视率明显上升,市场占有率在该时段提高了两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8.
王悦路 《传媒》2023,(24):9-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长期以来,让时政新闻既“有意义”又“有意思”,让百姓看得进、看得懂、传得开,是摆在主流媒体面前的一道“必答题”。2022年10月16日,在党的二十大开幕当天,长城新媒体集团首创“竖屏短视频+聚合应用程序”方式,推出一档《百姓看联播》节目,每天通过4至5条短视频,对《河北新闻联播》中老百姓关心但又看不懂、不爱看的时政新闻进行通俗化解读,实现了“像刷抖音一样看新闻”,为传统新闻报道找到了一个移动端传播的新入口。截至2023年12月,  相似文献   

19.
4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里,播发了一条“河北驻军某部抢救车祸受伤群众”的电视新闻。画面里,有大同矿务局马脊梁矿党政负责人到河北驻军某部表示感谢的镜头;有车祸发生时干部、战士紧张抢救的场面;也有大同矿务局职工医院全力救治伤员的情景。但观众却不知道,拍摄这条新闻的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电视台记者周峰,竟也是这条电视新闻应该表扬的“新闻人物”。因此,我要补写一篇《一条电视新闻的“新闻”》。  相似文献   

20.
陈盛开 《今传媒》2013,(4):93-95
央视《新闻联播》是全国乃至全球收视人群最多的新闻类节目,它的一举一动都具有“风向标”意义.自从2012年下半年以来,央视《新闻联播》在逐步改版,尤其是2013年之后,改版力度更大,改版后的央视《新闻联播》更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更“接地气”、更有亲和力和活力,一改过去较为严肃、拘谨、呆板的形象,被称之为《新闻联播》的“变脸”.目前,中央出台八项规定要求改进工作作风,而央视《新闻联播》的成功改版为地方台《新闻联播》的改版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