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威廉·萨姆塞特·毛姆是英国著名现代小说家,其短篇小说《午餐》描述了年轻作家和一位女士共进午餐的故事。小说叙事幽默、讽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文章以“共进午餐”为切入点,从毛姆的绅士情结、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和语用学的礼貌原则三个角度对《午餐》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运用语言学领域中的合作原则理论与礼貌原则理论,对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人物科林斯的话语交际进行分析,在展示小说人物科林斯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语言表现体现其深厚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3.
影视话语是电影中各人物之间交流,表达情感的重要形式。通过对影视话语中对白的分析,人们能够窥探电影人物的内心世界,领会影片所要传达的深层意义以及语言的艺术魅力。话语本身的“字面意义”解释“说了什么”,说话人使用该话语表述的实际“含蓄意义”解决“意味着什么”。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在1967年被正式提出,他把那些违反合作原则下的“四准则”而推导出来“含蓄意义”称作“会话含义”。本文以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为指导,分析电影《我是山姆》对白中违反合作原则所产生的“爱”的会话含义。  相似文献   

4.
面子是中国人情社会的潜规则。言语交际中为了面子而牺牲合作原则的现象比比皆是。然而,“面子策略”与“合作原则”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反相成的关系。两者关系通过对小说《围城》中人物对话中涉及到面子的交际话语进行分析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短篇小说《团聚》的“会话含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小说家约翰·奇弗在其短篇小说《团聚》中成功运用了对话来塑造人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用“会话含义”理论进行分析,解读小说主人公屡次违反合作原则的四条准则所传达出的隐含意义,从而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  相似文献   

6.
《国画》的话语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以《国画》等为代表的“官场”小说,已成为中国当代小说中举足轻重的一大小说类型,然而对于“官场”小说的研究和批评,大多还流于浅表。文章以文本社会学、意识形态分析等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小说《国画》这一文本的话语深层进行分析并指出:与其说《国画》是对“官场”的批判。还不如说是对某些“官场规则”的抱怨,及对借助“市场规则”(交易)获取“权力”的跃跃欲试。它不仅没有质疑权力,反而凸显了权力。权力仍在迷宫般的灯火阑珊处招手……在某种共同的渴望中,《国画》既是一种“公共的梦”,又不失为某种“仕途宝典”和“升官指南”。  相似文献   

7.
格莱斯开创了会话逻辑研究之先河,提出了经典的"会话含义"理论与"合作原则"理论。对合作原则相关准则的完全遵守与刻意违背都会导致会话含义的产生。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黛西等主要角色在进行会话交际时策略性地违背或遵守合作原则的相关准则,从而产生会话含义,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同时,小说中角色的会话方式和语言风格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身份地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角色间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Culpeper的非礼貌策略理论为基础,从小说《欢乐颂》中选取人物对话的非礼貌言语交互片段,分析《欢乐颂》中人物对话涉及到的五种非礼貌话语策略的使用。  相似文献   

9.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理论是话语分析的重要理论,解释了人们言语交际中表达超出话语的表面意义而蕴含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的现象。{MomentinPeking}是林语堂的一部代表作,在中译版中,后人普遍忠于张振玉所译版本《京华烟云》。而在整篇小说中,姚木兰的形象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现今为止,从语用学角度赏析《京华烟云》人物形象的著作并不多见,因此,鉴于本书和所刻画人物的影响性,本文尝试用语用学中合作原则及其准则分析《京华烟云》中的语言,尤其是主人公姚木兰的会话语言,同时帮助读者更深刻认识木兰形象,剖析其典型个性的刻画,以此来揭示其广受大众喜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会话置于格莱斯的合作原则框架内,分析了作者如何利用人物会话对合作原则及其相关准则的背离所体现的社会权势关系。此研究有助于对小说的深刻理解以及增强我们观察语言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合作原则是语用学的一条重要理论,本文分别从违背质准则、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四个方面分析了小说《讹诈》中的对白,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会话含义。  相似文献   

12.
《可以吃的女人》是一部优秀的女性主义小说.通过运用福柯的权力理论,包括话语理论、凝视机制、权力生理学等学说对小说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分析了女主人公从迷失自我到找回自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从语用学视角,基于会话含义理论对该小说中人物会话分析研究,旨在通过对小说中四个主要人物在会话过程中对合作原则的违背,探讨话语的间接性,从而解读其人物形象、性格特征,探究《飘》在现下的中国仍拥有广泛读者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白鹿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历史,并以全新的话语诠释了历史。从小说主题到思想内容,从叙事方式到人物格调以及语言表征,《白鹿原》无不表现出鲜明的新历史精神。  相似文献   

15.
从康德到福柯,对启蒙的理解转变为对现有意志、权威和对理智的使用之间的关系的改变,本文分析了鲁迅在强大话语秩序的压力下在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的启蒙尝试和对话语权力对人的挤压变形的叹息。  相似文献   

16.
E.L.多克托罗的经典之作《比利·巴思格特》颠覆和解构了传统的女性形象。文章借助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分析了小说中被置于边缘语境中的女性人物,认为比利为主导的男性话语遮蔽了女性人物真实、自主身份意识,隐含父权制权力对女性身体和话语的双重控制,而多克托罗通过女性形象的重塑,实现了对此权力控制的消解和颠覆,展示了叙述世界的主观性和不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交往理性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要求人们在语言交往中要遵循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三大有效性原则.然而,《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人物的对话不仅没有遵循、甚至故意违反这些原则,毫无逻辑性的人物语言,折射出现实世界的荒诞、疯狂和无序,深化了该小说的“黑色幽默”主题,成就了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语言和权力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人物的语言、服饰、舞台位置等均可构建或瓦解人物的权力关系,而语篇则是实现各种权力关系的空间.权力也不是永恒的,它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它始终是在社会斗争中被赢得、使用或丧失.权力的大小和有无,最终取决于那些支持它或抵制它的人们,从昆剧《西厢记》和京剧《凤还巢》其语篇中可窥见。  相似文献   

19.
李幸 《文教资料》2006,(9):64-65
本文通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从文学的角度论证了福柯关于话语与权力的理论。一方面:通过权力控制话语;另一方面:话语衍生出了权力。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20.
面子是中国人情社会的潜规则。言语交际中为了面子而牺牲合作原则的现象比比皆是。然而,"面子策略"与"合作原则"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反相成的关系。两者关系通过对小说《围城》中人物对话中涉及到面子的交际话语进行分析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