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民作家”赵树理的小说经历了两种不同的命运:“走红”与受冷落。这与时代和创作本身密切相关。不同的境遇引发对赵树理的小说的重新认识和再评价。当下赵树理的小说的价值犹在,依然有着熠熠闪光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在以往的赵树理研究中,有的学者由于过分看重赵树理的"农民作家"身份,过分强调赵树理对"五四"文学的反思,忽略了赵树理创作在反封建精神上与"五四"文学的联系.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论述赵树理创作中表现出自觉的反封建意识:赵树理在小说中涉及了反对封建思想的诸多领域;他将"五四"新文学的本质特点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反封建的重大背景上表现农民的生活;分析赵树理在观察视角、作品的基调、思考方式上,与"五四"作家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赵树理在建国前的小说创作中,通过一系列性格迥异的“外路人“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一个为绝大多数作家所忽略的基于地缘矛盾而产生的农村世界,为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维度.然而,赵树理本人对此却似乎并不自觉,以阶级分析为主流的时代语境限制了赵树理本人对这一世界的继续开掘,同时也使这一世界同文学叙述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4.
孙犁与赵树理都是解放区的作家,都创作有关于婚姻题材的小说,但二人小说在结构及叙事风格方面都有很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二人对于自我身份的体认不同、文学观念不同、作品接受对象的不同,这也造成了二人作品在被接受过程中的不同情况。  相似文献   

5.
《太原大学学报》2016,(3):61-65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和刘震云都一直关注乡村生活,创作了许多反映乡村生活的作品。他们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一直都关注农民的精神生活。在语言上,赵树理广泛使用了方言俚语,而刘震云小说在大量汲取民间语言的基础之上掺杂了更多的现代成分,是经过"改装"的民间语言。通过对他们乡村题材小说中叙述语言、人物对话和方言俚语的使用的比较,能够更清楚地看到中国乡村小说在语言上的一些共同点以及作家创作立场、动机的不同带来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的"文体互渗"批评话语有三种类型:即现代日记体小说、现代童话体小说和现代诗化小说的批评话语。此类"批评话语"皆指涉中国现代作家与对象世界之间确立共存关系而呈现出的一种独特状态,即诗性的彰显与消隐。现代小说创作中"文体互渗"批评话语的诗性放逐是与现代创作主体的个性人格、社会时代意识以及文化精神密切关联的。  相似文献   

7.
赵树理是一个真诚"写农民"、"为农民而写"的通俗乡土作家。在那个时代,一方面他自觉追求文艺大众化的审美方式,一方面又积极响应共产党的号召。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在不违背创作初衷和审美追求的同时,又要紧跟政治的节拍是何等的艰难。赵树理的小说创作前后经历了两种不同的命运,即从走上顶峰到跌入深渊。这一戏剧性变化是一面透亮的镜子,显示了文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环境的多变性,同时也表明了赵树理坚持文学立场的可贵品质。  相似文献   

8.
周龙田 《安康学院学报》2012,24(6):20-22,44
赵树理的创作因体现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而被誉为"赵树理方向",成为解放区文学和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方向。然而,赵树理的创作却不时引起激烈的争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如果从如何对待"生活"这一观念出发就会发现,赵树理创作中对《讲话》里"文学艺术的来源是生活"观点的理解出现了悖反现象,显示了政治诉求与个人独立思考之间的矛盾。这对思考当下文学创作与时代关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任何优秀的作家、作品,都会忠实地反映着时代,同样,任何时代都会把自己最优秀的作家、作品毫不吝啬地推戴出来.四十年代初期,著名作家赵树理,目睹着中国农村历史久远的落后愚昧的状况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创作出了《小二黑结婚》.这部小说以它深刻的主题、鲜明的人物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格,忠实地反映着当时那个时代.小说的发表,轰动了整个文艺界,作家赵树理一举而成名.实践已经证明,这部小说完全可以称之为极其典型的四十年代农民生活的悲喜剧.  相似文献   

10.
葛水平小说语言风格的形成,既得益于生活经验的锻造,又是语言本身与小说文本之间互文关系的反映,同时还是沈从文、赵树理对她创作影响的显现.尤为需要注意的是,此语言风格的延续,更是作者的有意建构,背后隐藏着作家身份认同的焦虑和她保护传统文化的价值倾向.  相似文献   

11.
《赵贞吉诗文集注》是今人官长驰对赵贞吉的《赵文肃公文集》所作的唯一注本,这为后学者研究赵贞吉其人其文提供了极大方便。但该注本由于所用底本及其他原因,存在一些讹误脱漏及标点不当之处。本文使用杭州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十三年刻本,对该注本一一进行正误补脱,改正不当标点,并分析了造成讹误脱漏的原因,以期该注本更加准确、完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 4 0年代 ,赵树理的创作因“歌颂”了解放区的新生活被认为是《讲话》精神的体现。但是 ,这是对赵树理的一次误读。赵树理一直坚持走为农民创作的道路 ,他的作品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 ,在形式上与《讲话》的倡导一致。赵树理作品并不以“歌颂”为主 ,这是赵树理在解放后陷入写作困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月上柳梢》是现代女作家赵清阁在抗战时期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作家通过"抗战加恋爱"的叙事方式将爱情书写和抗战救国结合在一起,不仅是对以往"革命加恋爱"叙事模式的批判性承袭和大胆改造实验,而且与同时期陈铨的"抗战加恋爱"小说《狂飙》相比较,在主题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某些相通之处。通过对《月上柳梢》的分析,一方面我们发现赵清阁在小说创作上的匠心独运,另一方面则让我们从赵清阁与抗战文艺的复杂关系与矛盾处境中,重新审视抗战文艺创作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4.
赵淳及其子侄或能诗,或诗文兼长。赵淳与杜唐、邹祚永等6位诗人结成诗社,不时同游切磋,相互酬唱,题咏流连于大理晴云山一带。赵淳的诗歌创作主“遍游历”,内容多表现苍洱风物。赵淳《赵州诗学源流述》是一篇集中评介赵州26位诗人及诗作风格的文章,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赵淳对本土诗学源流的自觉意识,其意义不容忽视。因赵淳本人以及家族成员、诗社成员的传世诗作较少,加之无时人批评表彰,故其影响范围有限。  相似文献   

15.
自《诗经》始,中国文学素有"兴农"、"乐农"、"悯农"的传统,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描写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文学在表现农民苦难、农村凋敝、乡村批判、农民的觉醒与反抗、农民进城等五个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赵树理创作的个性特征可以得到清晰的体认:始终立足于黄土地,与农村、农民保持着血脉相连的关系;致力于表现农村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表现农业生产方式、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这一过程中农民的命运与心态的变化;反映出带有晋东南特征的农村社会伦理状况,表明了国民性批判线索的历史性超越;执著地追求乡野风格,其作品带有浓郁的乡土趣味。赵树理是现代文学史上从精神内涵到文体形式、审美风格整体上最能代表农民的作家。赵树理对于当今文学创作仍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古代明清时期的小说中,许多作品都借助了“因果”之说的模式。并且,在这一类小说中对于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刻画上,许多作品里都表现出了人物的命运主导性这一特点。我国明清时期小说中这一类依托“因果”之说、反映命运主导性特点的作品,表现了我国古代独特的民族文化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17.
劳伦斯笔下的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伦斯在他的作品中描绘他理想中的世界,他认为现代人的个体意识已被社会意识同化而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只有实现了两性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人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回归到自然人,世界才算完美。  相似文献   

18.
论赵本山喜剧小品表演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本山是我国当今喜剧小品表演舞台上一个难得的天才 ,他的表演亦庄亦谐 ,具有以下审美特征 :一是真 ,高度生活化 ;二是俗 ,大俗之中见大美 ;三是逗 ,“包袱”接连不断 ;四是深 ,以小见大 ,寓教于乐  相似文献   

19.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部文学史著作中,赵树理独自一人获得了很高评价。而与之相对,孙犁只不过被作为其他解放区出身的作家之一稍稍言及。这种评价与当时的文艺路线、思潮有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出版的文学史著作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孙犁创作的发展以及对其研究的进展有所涉及,记述也稍稍详细,但与赵树理相比,最初的姿态还没有改变。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史著作中对孙犁和赵树理的评价发生了明显变化,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大多数当代文学史中赵树理和孙犁的比重已经出现了逆转。这种逆转不仅在文学史记载的量的方面,也涉及到质的方面。  相似文献   

20.
赵树理自 40年代崛起至今 ,对其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 943— 1 962年 ,以颂扬为主调 ,周扬的《论赵树理创作》 ,为最早也是最权威的论文 ,此后的大量论文 ,难有超越 ,殊少新意 ;1 963— 1 971年 ,则无一不是残酷的“大批判” ;1 978年以来 ,乃赵树理研究之中兴期 ,资料臻于完备 ,队伍日渐壮大 ,研究领域也拓展深化。时至今日 ,赵树理研究似有“到头”之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