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刘熙载《艺概》里说:“文有以不言者。”可见,文章除了直接用文字表情达意外,还可用“不言”传情表意。不言,是曲言,意在言外。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是名家名篇,“句中无其辞,句外有其意”,“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处,俯拾皆是。这“其意”、“风流”又岂是能够一语道破、一点就明了的。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不言”处精心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感受、经验体会、知识见解,体会出文中不言处的“其意”“风流”。  相似文献   

2.
刘熙载《艺概》里说 :“文有以不言者。”可见 ,文章除了直接用文字表情达意外 ,还可用“不言”传情表意。不言 ,是曲言 ,意在言外。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是名家名篇 ,“句中无其辞 ,句外有其意” ,“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之处 ,俯拾皆是。这“其意”、“风流”又岂是能够一语道破、一点就明了的。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不言”处精心设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感受、经验体会、知识见解 ,体会出文中不言处的“其意”“风流”。一、在标点处设疑“标点”被称为“文字的眉目”、“笔端的舌头”。郭沫若在《沸羹集》里说 :“…  相似文献   

3.
文章除了直接用文字表情达意外,还可用"不言"传情表意。"文有以不言者。"不言,是意在言外。教材中"句中无其辞,句外有其意"之处,俯拾皆是。这"其意"又岂是能够一语道破、一点就明的?它需要教师精心设疑,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感受、经验体会、知识见解,体会出文中不言处的"其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标点处设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标点"被称为"文字的眉目""笑端的舌头"。郭沫若在《沸羹集》里说:"标点符号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因此,在标点处设疑,可以  相似文献   

4.
《道德经》第二章中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句,是本章的中心论点,也是该书的灵魂,以后各章的论述都是围绕着“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这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展开的。在阅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一句时,许多文本均断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均将“处”、“行”二字当做动词,这样理解不能算错,但断句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将“处”、“行”二字视为名词,强调了圣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不言之教,更为妥当,更能体现老子所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文有以不言者”,许多文章在文字之外,多有“不言”之笔,言外之意,这种精致的“空白”在文学作品中俯拾皆是--能够“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里“空白”艺术的运用,可谓别具匠心,令人叹为观止。笔者认为可以简单地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体会。  相似文献   

6.
一、思想上变“为考而教”为“考、教、学的统一”,发挥育人功能。 一次语文考试,试卷中有道修改病句的题目。这道题有四句,前三句每句都有一处错误,第四句有两处错误。考试结果,多数学生在第四句中也只改一处错误,被扣掉1分。考后质量分析,教师对学生  相似文献   

7.
《论语·阳货》载孔子语:“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亩哉?”对此句中“天”的解释有两种:一为自然之天,一为有主宰意志之天。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及《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认为孔子所说“天何言哉”之“天”指的是有主宰意志之天,其根据是“说不言就证明他能言而不言”。本文认为,冯先生的证明方法是不可靠的。而且,在先秦人的思想观念中,无论是自然的天,还是有主宰意志的天,都不存在“能言”的问题。“天何言哉”只是表明天“不言”这一事实,并没有天“能言而不言”之意。  相似文献   

8.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均是写别情的千古名句。二句皆不言离思。而别意之深长已悠然不尽,其妙处就在于诗句只不过是就眼前的景物略施点染,却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感觉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9.
文化视野中的中学外语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中学外语教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如 :语音、词汇、修辞等内容及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知识 ,却很少注意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文化氛围中 ,去对比我国与外语国家的文化差异。结果 ,作为一名外语教师 ,我们发现尽管某个句子、段落和篇章中没有生词 ,句子结构清晰 ,学生读了后仍不知其意。如NMET98高考题完形填空中的一句“Heistheappleofhismother'seye”。学生读后难解其意 ,理解为“他是他母亲眼中的苹果。”与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他是他母亲最珍爱的”相差甚…  相似文献   

10.
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无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教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与现代教育学中“主导、主体”理论的结合。“无为”教育艺术展现的是教育者导演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无为”即“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是其最高法则。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现代教育理论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即以教育者的“无为”促进受教育者的“有为”。  相似文献   

11.
《鸿门宴》作为一篇千古名文,课本的注释详尽而细致,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巨大的方便,但对文中“臣请入,与之同命”一句,课本上把“与之同命”解释为“和他拼命”,“之”指代项庄,这是不妥的。这句话是接着张良的“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讲的,张良的话中...  相似文献   

12.
上乘之作,还需要锦上添花——“勇气”这一阐述角度,应该贯穿导引句、总起句和过渡句。导引句改为“一则广告词中说,进,是一种勇气,退,是一种更大的勇气”;总起句改为“进与退,怎样用一生的勇气去诠释呢”;过渡句改为“进需要勇气。而退呢?退则更需要勇气”。将标题改为“进退需要勇气”。文章用例阐述时,凸显的原本就是“勇气”;只是总起句前选择关系复句,还需要将其意变到“勇气”上来。角度单一,主旨才会更鲜明。  相似文献   

13.
张竹坡评《金瓶梅》、脂砚斋评《红楼梦》,在艺术构思方面,都提出了一个“不写之写”的问题。张竹坡在《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中,谈到《金瓶梅》的作者写的六个妇女用了不同的方法时说:“其正写者,惟瓶儿、金莲。然而写瓶儿,又每以不言写之。夫以不言写之,是以不写处写之。以不写处写之,是其写处单在金莲也。”脂砚斋在第三回的夹批中说道:“写如海实不(按:此“不”字当衍)写政老。所谓此书有不写之写是也。”  相似文献   

14.
享有“嗜墨才俊”美誉的著名手书法家、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田伯平这样形容他:“气若幽兰,儒将风范。”原武城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金箱这样描绘他:“韩潮苏海竞风流,涛急浪险不言愁;忠心为国育桃李,诚善仁义多福寿。”熟知他的人这样评价他:“文质彬彬但精明干练,气定神闲却雷厉风行。”  相似文献   

15.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首句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它的理解,我认为,无论是从内容,从情理,还是从语法角度看,马老师的看法都难以成立。从语法角度看。按照马老师的“表述”,原句就成了“大江东去,浪淘尽(沉渣式人物),风流人物(显出千古不朽)。”原来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1个分句变成2个分句;“淘”(马老师认为是“淘尽”)的宾语变成“沉渣式人物”,被省略;“千古风流人物”成了另一分句的主语,它的谓语是“显出千古不朽”,也被省略。这,符不符合文言语法规则?不符合。文言有宾语省略现…  相似文献   

16.
刘欣佳 《留学生》2014,(15):17-19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讲:”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其意是说,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相似文献   

17.
该题考查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和去年相比,难度有所降低(去年难度值为0.27)。选材坚持了从古代典籍富有生命力的名句中选取,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评分标准比较宽容,5句中答对3句即可得满分,这使满分率较1993年有大幅度提高(1993年满分率为3.1%)。学生中的问题,除了不会背之外,比较突出的是不识其意,因而把字写错,以至失分。比如“蹊”写成“溪”,“攻”写成“工”,这种眼高手低不求甚解的表现,反映了平时背诵、默写的训练没有落到实处。 第21题  相似文献   

18.
(学生读完第三自然段中的第八句。) 师:这句话中的“受益匪浅”是什么意思? 生:受到了很深的教益。 师:对!那么作者受到了哪些教益呢?请同学们再读第九句,想想这句话写了几层意思?强调了哪一层意思?联系课文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其意的?  相似文献   

19.
庄子的“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是指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学要在自由的情境中进行,强调学习者的自觉领悟,他反对过多的说教,主张一切要顺应自然。“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有: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树立“交往”的师生观,教师以身作则和提倡生成性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0.
《渔夫的故事》(初中第一册)中有“笑逐颜开”这句成语,课本注为:“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颜”字未加注,查《汉语成语小词典》、《汉语成语词典》等,其意为“脸面、脸色、面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