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日本葵花8号卫星资料、微波辐射计和激光雷达资料,对2019年2月14日呼和浩特市一次大雪天气过程的环境条件、卫星云图特征、微波辐射计特征、激光雷达参数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雪是在低层形成偏南风急流和偏东风大风速带两条水汽通道,并且在地面辐合线的触发机制下,造成内蒙古中西部大部地区的降雪天气,在水汽图中干涌边界向冷涡中心伸展代表了冷空气的势力强盛,微波辐射计中近地面层的水汽含量变化对降水的起止时间有很好的指示,V-3θ图中的超低温层的存在预示天气将发生转折性的改变,低温层深厚维持,对冷空气中能量的下传有很好的指示意义。激光雷达数据显示污染边界层的迅速降低预示降水即将开始,而其缓慢的升高也表示降水的结束。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4,(16)
针对2013年3月23日出现的降雹天气过程,利用Micaps资料及新一代雷达探测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几方面综合分析了产生这次强对流天气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通过高空探测和物理量参数等资料对2012年7月下旬发生在兴安盟地区的3次区域性强降水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这3次降水主要成因是冷空气沿着西风锋区向东北移动,与副热带高压外围的暖湿气流在兴安盟地区交汇造成强降水,稳定度指数、能量指数和强对流天气指数等物理参数对于降水性质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高空场、地面场、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06年6月10日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机制.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为一次典型的飑线天气过程,500 hPa的阶梯槽及冷平流、925 hPa暖湿舌的存在是形成该天气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底层辐合场为大气运动提供抬升作用:露点锋是触发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原因;IC、K指数分布说明此次过程的大尺度典型的不稳定层结.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雷达数据对浙江北部地区2022年4月25日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 hPa高空急流、500 hPa槽、700 hPa切变线、地面热低压是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强对流天气自西南向东北移动,先后影响杭州、湖州、嘉兴等浙江北部地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较长。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前、低层切变线南侧的强盛西南暖湿气流中,是由地面低压倒槽内的中尺度辐合线触发。由于湿层浅薄,水汽条件一般,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以雷暴大风天气为主,局地伴随短时暴雨和小冰雹。从雷达数据分析,强对流天气东移发展过程中可见弓形回波、速度模糊等雷暴大风天气特征,强对流天气伴随回波带的移出而结束。  相似文献   

6.
一次发生在副高内的强对流天气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浙江省2009年8月14-15日发生在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内部的一次强对流天气分析发现,强对流发生前大气层水汽和对流不稳定能量这二个条件已经很强。前期快速加强西伸的副高起到了积累能量和水汽的作用。当有适当的触发机制时,即使在副高控制区内也能发生大规模的强对流天气。本文从"浙江省自动气象探测信息业务系统"上发现,中尺度自动站的风场资料,能及时显示地面的辐合线。辐合线生成后,长时间的维持并向东伸展横贯浙江东西,导致强对流大范围、持续长时间的发生。雷达回波显示,强对流是由多个回波在东移过程中合并加强造成的。但雷达资料分析存在一定的误区。  相似文献   

7.
利用实况资料对2016年7月23日出现在甘肃省中部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副高、500hPa的高原槽、700hPa的切变线和低空急流,是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CAPE、K指数和抬升指数反映,强对流落区具有较强的热力不稳定,但由于CAPE值不是很大,700hPa与500hPa的温度差也不大,因此相应的热力不稳定条件不利于冰雹和雷暴大风的出现,只利于强降水的出现。强对流落区的中低层水汽充沛、湿层较厚,低层具有较强的水汽辐合,从而具有有利于强降水出现的水汽条件。700hPa的切边线提供了产生强对流所需的动力抬升。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配置,中低层的垂直速度为负值,说明存在有利于强对流出现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8.
对2007年7月22日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场、物理量场、雷达资料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本次过程的热力,动力学等方面的基本特征,为强对流天气和局地冰雹的短时预报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05年9月2日一次冰雹天气过程中ADTD闪电定位系统监测到的闪电特征资料,结合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比分析了这次强对流过程中冰雹云与闪电的对应关系,总结出利用闪电特征的变化预警冰雹天气的几项指标。  相似文献   

10.
2011年4月17日,广东省受切变线和锋面低槽的共同影响,出现了强对流天气,此次天气过程风力极大、灾情严重、局地特征明显,以佛山市受害最严重。通过环流形势和物理量特征及雷达探测资料进行分析,高空涡槽和地面气旋是此次天气的重要影响系统,西北气流合副高边缘的偏南气流辐合上升与南下的冷空气交汇形成了强对流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1.
利用张家口雷达站(313)的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产品、MICAPS常规气象观测及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2014年8月9日傍晚出现在锡林郭勒盟东南部地区(多伦县)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天气是以短时强降水为主,伴随有冰雹、大风、雷电等强对流天气;此次强对流的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冷涡、低层切变线及地面辐合线,负3小时变压中心及较强的层结不稳定也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反射率因子图显示系统为飑线,而在飑线中存在超级单体,径向速度图也表现出明显的中气旋特征;雷达产品分析表明,垂直液态水含量(VIL)和回波顶高度值(ET)对短时强降水和冰雹、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12年6月17日阿勒泰机场遭受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对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天气背景、物理量等进行分析可得出,低涡减弱并东移,中层辐合、低层切变以及西南气流、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下导致阿勒泰机场出现强对流天气过程;其中水汽通量散度、动力条件、热量条件以及θse值等均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有很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13.
利用实况资料对2016年8月22日出现在甘肃省中南部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暖湿的大陆高压、低层的切边线和地面锋面是此次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CAPE、K指数、假相当位温反映,强降水区具有较强的热力不稳定能量,且中层、低层均位于高能区。中低层水汽含量充沛,且具有较厚的湿层,从而具有有利于强降水天气出现的水汽条件。位于倒槽中的锋面提供了产生强对流所需的动力抬升。700hPa和500hPa的垂直速度的负值很大,说明低层和中层都具有较强的上升运动,从而存在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出现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4.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ADTD闪电定位仪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6月20日午后内蒙古东北部一次以冰雹为主的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冰雹单体的雷达回波演变和闪电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6月20日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冷槽东移和地面暖倒槽强烈发展的环流形势下,倒槽锋生过程中地面辐合线的长时间维持促使对流风暴生成加强东移,造成下游大范围冰雹灾害。(2)本次强对流天气是多个风暴单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单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移动缓慢,叠加效应使同一地区经历多次冰雹天气,损失严重。(3)强对流天气过程降雹区出现高强度的正地闪,闪电的空间分布与雷达回波一致,降雹期间正闪频次跃增,降雹后正闪频次跃减。  相似文献   

15.
日喀则两次短时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micaps高空环流和地面自动站、卫星云图和雷达等探测资料,对日喀则市区出现的两次短时强对流天气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点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强对流天气均发生在500hpa高空环流上青海小高压底部有偏东风回流,高原南部热带低压活跃,上高原的水汽充足,北部冷空气和南部暖湿气流在高原的中西部交汇形成"人"子型切变线,高原东部有阻塞高压控制,阻止高原西部系统向东移动的情况下。此外,城市内涝型灾害与城市坡度、坡向、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生态环境等因素以及排水管道是否完善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预报城市内涝型洪灾时除了对气象因素进行分析以外,还需考虑上述相关外部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6.
林琴  俞旭枫  施金海  高翔  沈沉 《科技通报》2021,37(4):10-14,22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德清国家观测站(58454)的实时观测数据等,对2018年7月26日发生在德清县的一次暴雨、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背景场、中尺度特征、物理量场等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突发性强对流天气主要受蒙古冷涡渗透的冷空气与稳定维持的副热带高压环流的共同作用,强烈的边界层辐合线是触发机制;冰雹发生前后各项热力和动力指标发生明显变化,典型的上干下湿的大气结构有利于产生降雹;孤立的对流单体合并处产生冰雹,强中心可达71 dBZ,中气旋和VIL极大值区域对应冰雹落区.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分析,为今后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时效和准确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林琴  俞旭枫  施金海  高翔  沈沉 《科技通报》2021,37(4):10-14,22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德清国家观测站(58454)的实时观测数据等,对2018年7月26日发生在德清县的一次暴雨、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背景场、中尺度特征、物理量场等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突发性强对流天气主要受蒙古冷涡渗透的冷空气与稳定维持的副热带高压环流的共同作用,强烈的边界层辐合线是触发机制;冰雹发生前后各项热力和动力指标发生明显变化,典型的上干下湿的大气结构有利于产生降雹;孤立的对流单体合并处产生冰雹,强中心可达71 dBZ,中气旋和VIL极大值区域对应冰雹落区.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分析,为今后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时效和准确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站利用小型无人飞机搭载无线电探空仪,对垂直大气的温度和湿度进行实测,并与微波辐射计同步遥感探测反演得到的温度、湿度数据对比分析。这种同步观测比以往用气球探空资料作为对比观测减少了数据空间上的偏差,对微波辐射计的反演结果偏差的评价更加客观。经对比表明:微波辐射计地基遥感反演的温度与探空观测温度相关系数为0.977,平均偏高1.4℃,数据相关性较好,但对温度的细节变化,特别是对逆温层的表现能力有待提高;反演的相对湿度与探空观测数据偏差较大,相关系数为0.153,平均偏低20%。其中1500 m以下相对湿度相关系数值为0.650,相关性尚可,而1500~2550 m高度上受云底在1800 m附近的大范围的层积云影响,正、负偏差均存在且较大,平均偏差和均方差也很大,甚至出现相关系数为-0.920的负相关,主要因素是较厚的云层以及丰富的云中水滴对微波辐射计的探测和湿度反演方法等有较大影响,需要进一步分析误差来源,从方法上着手提高探测和反演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利用卫星资料对2014年10月7日—11日北京地区发生的一次严重的雾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严重雾霾期间北京地区太阳光度计探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较高,峰值为4.51,7日—11日Angstrom波长指数均高于1.2,污染以细粒子为主.MODIS探测的AOD有显著增长,均在0.18以上,最大为0.9.Calipso...  相似文献   

20.
《科技风》2016,(12)
本文利用民航AWOS自动气象观测系统采集的高时间分辨率地面观测资料,以及气象观测员记录的天气演变过程,主要从民航气象观测岗位对影响飞行安全的恶劣天气服务保障方面分析了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