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轮环藤属植物在我国传统医药中应用广泛,其主要化学成分为生物碱类、木脂素类、甾醇类及黄酮类等,其中生物碱类为其主要活性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轮环藤属植物具有肌松、抗疟抗病毒等作用。文章现对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总结,为轮环藤属植物的深入研究和临床用药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南川木波罗种子的活性成分。方法:采用柱层析,ODS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技术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南川木波罗种子的二氯甲烷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鉴定为甘草素(Liquiritigenin)(1),桂木二氢黄素(Artocarpanone)(2)和桑叶活性黄酮(Norartocarpetin)(3)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毛黄堇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罂粟科(Papaveraceae)紫堇属(Corydalis)植物-毛黄堇(Corydalis Pubescens)全草中分离得到了六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解析,得知这六个化合物分别为:亨脱灵碱(I,henderine)、紫堇醇灵碱(corynoline)、普托品(protopine),5,10-二羟基二十九烷(nonacosan-5,10-diol)、10-羟基二十九烷(nonacosan-10-diol)、别隐品碱(β-allocryptopine)。  相似文献   

4.
爬山虎属植物利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爬山虎属植物属于系葡萄科系多年生木质大藤本攀缘植物,全世界约有15种.爬山虎属植物生有粘性吸盘因此可以攀缘岩石、峭壁和墙壁等.本属植物适宜生活在阴湿的环境条件下,但是也不畏惧强烈的阳光.本属植物能够普遍生存于中国大部分土壤贫瘠、寒冷、干燥的恶劣生活环境中,若条件稍好生长则更加良好.本文对爬山虎属植物基本生物学性质以及爬山虎的具体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描述,同时对国内外该属植物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总结,其中重点叙述了爬山虎和五叶爬山虎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介绍了爬山虎及其它爬山虎属植物可以广泛应用于城市垂直绿化、绿化荒山以及治理风沙地中解决饲养家畜和绿化矛盾等用途并对该属植物的医药和食品研究应用前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五种五味子属(Schisandra)药用植物(小花五味子Schisandra micrantha,狭叶五味子S. lancifolia,滇翼梗五味子S. henryi var. yunnanensis var. yunnanensis,复瓣黄龙藤S. Plena,华中五味子S. sphenanthera)和唇形科植物东紫苏 (Elsholtzia bodinieri) 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共分离鉴定了101个化合物,26个为新化合物。首次从3种五味子属植物中发现了3种高度氧化的新奇骨架类型。此外,还发现了18,19-seco-乌索酸型苷和17,20断裂并失去17位侧链的羊毛甾烷型和环阿尔廷型八降三萜等新的骨架类型。 对分离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HIV-1、急毒、抗炎和抗肿瘤活性实验,发现部分化合物具有抗HIV-1活性。其中化合物SM-10和SM-26具有显著的抑制HIV-1病毒活性,选择指数分别为174.08和 >25.04。且毒性较小,作为作用于病毒与细胞结合和融合靶点的小分子化合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藏药紫花黄华所含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类,从而筛选出该味药材的活性成分和最佳提取溶剂,为下一步制定质量标准奠定理论基础。方法文章通过参考大量有关紫花黄华的研究文献和报道,首先对藏药紫花黄华在植物解剖学、显微鉴定、生物学以及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全面、系统地总结,其次利用天然药物溶剂提取法,用水、甲醇、乙醇三种溶剂制备藏药紫花黄华粉的提取液,再采用化学检识法之显色试验、荧光试验、沉淀试验以及纸色谱层析显色试验等方法鉴别该药材所含有的化学成分。结果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各类显色现象和沉淀现象,得出藏药紫花黄华含有黄酮类、酚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以及植物甾醇、三萜类等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论将上述结果与黄华木属和沙冬青属化学成分作对比,进而提出紫花黄华活性成分筛选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山银花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色谱法和光谱技术分离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从山银花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经鉴定为:咖啡酸(Ⅰ),木犀草素(Ⅱ),灰毡毛忍冬皂苷乙(Ⅲ)、东莨菪素(Ⅳ).结论:化合物Ⅲ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我国栎属Quercus 30多种花粉进行比较深入的研  究,试图通过花粉形态的研究为栎属的植物分类和化石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外来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我国的迅速泛滥危害,有关该属植物研究逐渐增多,但对一枝黄花属植物的化学及其生物活性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对该属植物中的多炔、二萜、三萜、三萜皂苷、酚类、植物精油等化学组分,及其利尿、消炎、抗肿瘤、抗菌、抗氧化、杀虫、化感等生物活性的研究概况进行总结,旨在为今后综合利用该属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李永夫  罗安程 《科技通报》2003,19(5):434-438
综述了植物源农药(包括植物源杀虫剂、植物源杀菌剂、植物源除草剂)的研究和开发应用现状,较详细地介绍了几种典型杀虫植物(主要包括楝科植物、豆科鱼藤属植物、卫矛科植物)的杀虫机理和开发应用情况,并讨论了植物源杀虫剂今后研究的几个热点:生物技术在植物源杀虫剂研究中的应用;植物源光活化毒素的研究;杀虫植物资源的进一步调查研究,与植物源杀虫剂相比,植物源杀菌剂和除草剂的研究和应用要少得多,然而目前人们已经在植物体内发现许多具有杀菌、除草活性的物质,因此开发植物资源合成杀菌剂和除草剂具有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莎草属植物营养器官高度一致,小穗、花极小,难以解剖,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分类学疑难类群。很早以前科学家们主要利用解剖学、孢粉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的证据来解决莎草属植物分类学问题。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扫描技术观察莎草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以及果实表皮微形态来研究莎草属植物并对其分类。  相似文献   

12.
正萝摩科翅果藤属翅果藤是云南瑶族等少数民族食用和药用的植物,其果皮及根都有甜味。通过味觉活性追踪分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从翅果藤果皮中发现了10个新的甜味甾体糖苷类化合物。利用人体感官评价模型对这些新化合物进行评价时,发现其甜度为蔗糖的50至400倍不等。另外,他们还从这种植物的根部分离并鉴定了12个新化  相似文献   

13.
《大众科技》2011,(3):3-4
以发光二极管(LED)替代传统人工光源用于农作物生长补光,既节能降耗,又提高作物品质。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杨其长研究员主持完成的“LED植物光源节能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以方智远院士为首的鉴定委员会评价该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推广和应用前景广阔,为设施农业、组织培养、植物工厂等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大众科技》2008,(6):5-5
由吉林大学承担的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微波辅助动态快速萃取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目前通过专家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认为,该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相关国内外大量文献,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对仙人掌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等方面研究,对仙人掌花中黄酮类槲皮素的活性研究进行综述,并对该属植物开发与医药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根据Jos.Giraldi 1890至1896年在中国陕西省采集的青藓属标本13份,1896至1898年Carolo Mueller发表了青藓属的13个新种。笔者向佛罗伦萨大学植物标本馆借阅了上述类群的标本,其中主模式标本9份,等模式标本3份和由C.Mueller鉴定的标本1份。经过对这些标本逐一鉴定并进行形态性状的测量,本文订正了部分学名,提出了3个新异名,1个新组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存在于柏属植物中的双黄酮类化合物药理活性研究进行综述,总结近10年来从柏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双黄酮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双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不同,其药理活性也不同。列举出多种药理活性表现,如免疫及抗肿瘤作用、血液系统作用、抗菌及抗病毒作用、抗氧化活性作用等,为该类化合物的研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生物技术的运用为药用植物的研究和中药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而目前组织细胞培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成为了传统中药研究的一个热点,组织细胞培养技术包括植物组织细胞培养和动物组织细胞培养。本文综述了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的优点及动植物组织细胞培养技术在药物化学研究中的应用,一些常见中药材和原料药通过细胞培养的方法进行活性研究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中国乌头属Aconitum三亚属53种及变种的药用植物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的研究。纳出该属植物根部组织构造的6大类型和18种亚型,找出了鉴定乌头类药材的解剖学特征。并结合植物分类学。化学分类学、细胞染色体和毒性,探讨了该属组织构造与植物系统演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根部具有较进化的I型和II型构造的植物,含毒性很大的双酯型生物碱,主要存在于乌头亚属乌头组3,5-11系中;较原始的Ⅲ型、Ⅳ型及少数小根类Ⅱ型构造的植物,含毒性较小的阿替生和胺醇类生物碱,主要存在于露蕊乌头亚属和乌头亚属乌头组1—2系;更原始的V型和Ⅵ型构造的植物,含毒性更小的牛扁碱型生物碱,主要存在于牛扁亚属中。本文还从解剖学的角度对乌头属下等级的系统位置作了讨沦。  相似文献   

20.
八角属植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对八角属植物近十余年来在药理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总,并对该属植物在抗肿瘤,升高白细胞,镇痛,抑菌等方面的药理作用进行了论述,拟为更有效的开发该属植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