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奚玉川 《内江科技》2010,30(1):99-99,203
本文通过对新滩西部主体带储集层特征、成藏条件、油藏类型及特征的综合分析,对其油气分布及控制因素进行了总结。本区受垦东断层和垦东南断层控制而形成的大型潜山披复构造,纵向上不同的地层层系发育不同的油藏类型,油气分布主要受构造、断层以及断层与储层的有机结合等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张明华 《内江科技》2013,34(3):147-148
埕北凹陷沙河街组油气藏类型主要为地层和岩性复合油气藏,具有陡坡带和缓坡带成藏体系的油藏类型,其主控因素主要决定于砂体物性,烃源岩分布及热演化程度,地质结构和沉积体系展布,断层相互交切作用及相互关系。不同构造部位、不同层段发育的油气藏主要与圈闭类型的分布密切相关,依照圈闭发育模式建立了不同的油藏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刘建 《内江科技》2014,(5):85-86
<正>蠡县斜坡位于冀中坳陷中饶阳凹陷的西部,是一个古近系构造-沉积型的斜坡,在蠡县斜坡的南部和北部,构造活动不同,烃源岩的供给程度也不同,因此斜坡类型以及沉积模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本文主要介绍了蠡县斜坡不同的构造样式及其成藏的的主控因素。蠡县斜坡属平台型斜坡,大多数的构造样式都是小区块的反向翘倾断块和顺向翘倾。蠡县斜坡油藏主要分布在斜坡北部,蠡县斜坡北部油气藏分布有以下三个特点:①斜坡内带和中带发育有隐蔽油藏主,大多数都形成了构造-岩性复合油藏和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南缘自南向北发育三排构造带,垂向上划分3个油气成藏组合,随高探1井勘探重大突破,下组合成藏问题受到关注。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南缘燕山期古构造分析、各类型原油在不同构造带和不同成藏组合的分布以及燕山期古构造与烃源岩生油时间的匹配分析,预测下组合勘探方向。(1)燕山期形成了三排构造带下组合的构造雏形,喜山构造运动对燕山古构造进行了加强,喜山期构造运动强化了燕山期古构造并形成了中、上组合构造体。(2)准南发育4套有效烃源岩,其中二叠系烃源岩、中下侏罗统烃源岩以及白垩系烃源岩发育于准南中-西段,古近系烃源岩发育于准南西段。(3)南缘中-西段烃源岩生烃时间与古构造演化过程匹配程度高,南缘西段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生油时间与燕山期古构造活动时间一致,有利于在下组合形成油气藏。(4)南缘中段二叠系和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生油时间与第一排构造带燕山期古构造匹配较好,有利于在下组合形成油气藏,上盘地层油气较为富集。根据烃源岩展布规律及古构造演化,第二排构造带下组合可作为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准南西段第二排构造带下组合最具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5.
李友强 《内江科技》2013,34(3):137-138
本文从成藏条件、典型井解剖等多方面对宗巴音凹陷查二段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查二段主要发育构造油藏,同时也发育岩性构造及构造岩性油藏。油气成藏主要受构造控制,其次有利沉积相带控制油气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北部临江南地区,断裂带发育,沉积物源丰富。扶杨油层为重要储层,断块构造控制油藏的形成,成藏模式为顶生下储、侧向运移,异地成藏,油藏类型为构造一岩性油藏。为了准确识别该区河道砂体,本文在研究了扶杨油层基本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单井相、地震相、多属性分析,划分了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应用分频技术对沉积相带进行识别,并利用Geoprobe软件显示了河道砂平面分布。该技术经实践证明,对砂体识别的效果非常显著,为形成扶杨油层储层预测技术系列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准确识别扶杨油层河道砂体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埕岛东坡东营组油藏的精细解剖,明确了油藏类型及分布特征,不同类型油藏成藏主控因素存在差异,岩性油藏受储层和构造双重因素控制,岩性-构造油藏主要受构造因素控制。根据油藏分布与沉积相带的关系,建立了埕岛东坡东营组成藏模式,为进一步的勘探部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车西洼陷南部缓坡带总体上勘探程度低,油气显示零星分布,以往认为含油规模小,只是单一风化壳油藏,未进行系统评价。但该带具有油藏埋深小、勘探成本低、经济效益可观的优势。近期转变思路,重新分析成藏和构造特征,认识到南坡潜山油藏不仅发育风化壳油藏,也可能发育潜山内幕油藏,具有较大的勘探空间。  相似文献   

9.
张磊 《内江科技》2012,(4):154+131
草桥北坡位于东营箕状盆地南部缓坡带的南端,构造特征和沉积规律非常复杂。本文应用地质、钻井、地震资料研究本区馆陶组及沙河街组地层构造,利用多元层位标定技术精细标定层位,分析地层速度,研究其构造特征和反射特征,分析油源条件、储集层、盖层及油藏类型,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干分析、测井约束反演等物探新技术预测储层,分析成藏条件,寻找有利钻探目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区域构造背景和沉积规律研究的前提下,以岩心、测井、地震资料为基础,对盐家地区中深层砂砾岩体开展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盐家地区浅层砂砾岩油藏受扇根的侧向封堵、构造形态及烃类粘度差异等因素形成稠油成岩差异封堵构造岩性油藏、稀油背斜构造油气藏及稀油断层遮挡的构造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1.
《内江科技》2016,(6):67-68
高邮凹陷环邵伯次凹广泛发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沉积而成的砂砾岩体,邵8、真X43-2等井钻遇砂砾岩油层并获得较好产能,而同区实施的邵X19、真X200等井虽然也钻遇砂砾岩体,但并没有油气显示和工业油流。本文从邵伯次凹砂砾岩体油藏地质特征入手,分析砂砾岩体油藏成藏的必要条件,认为在邵伯次凹同等油源、运移、储盖组合条件下,圈闭的构造、沉积相带及岩性等要素是成藏的关键所在,也是寻找砂砾岩体油藏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孔店组红层勘探程度较低,对储层空间展布规律及油气成藏规律认识不清。本文通过对该区储层及油气成藏规律进行研究后认为,该区孔一段储层有四个厚度中心,最大储层厚度160 m。油源主要为沙四下烃源岩,该区有两种成藏模式:一是与油源对接,二是通过断层输导,形成两种类型的油气藏:构造油藏和构造-岩性复合油藏。  相似文献   

13.
作为海拉尔盆地最重要的含油气凹陷之一的贝尔凹陷,其在白垩纪经历断陷、凹陷及萎缩阶段等构造运动后,形成多个区域或局部的不整合面,本文依据构造层在时空上所代表某一构造事件所影响的构造时期及范围将贝尔凹陷划分出T5、T22(本文所研究的不整合面)、T04三个重要的区域不整合面。本文在恢复T22不整合面剥蚀趋势及系统分析区内断裂构造特征后,探讨了不整合面对油气运移及成藏的影响。研究表明,构造抬升造成地层剥蚀形成的T22不整合面与油气运移及成藏关系密切。剥蚀作用造成的上覆沉积物负荷减少引起下伏饱和介质回弹,饱和介质的回弹增大了油气运移和储集空间,回弹效应与区内断裂及不整合面组合样式进而影响了油气成藏,构造的反转沟通了底部强裂陷期油源向上运移,在断隆高部位由于构造剥蚀强烈而造成早期油气的散失,而斜坡部位则由于反转适度而有利于油藏的保存,其中贝8、贝3、德8、均出现工业油流,其余几口亦出现较好的勘探潜力。因此预测贝南斜坡带是重要成藏区带,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对车镇凹陷车西地区古生界潜山构造特征、地层结构、有效圈闭类型、油气运聚等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表明:车西潜山呈纵向成排,横向分块的构造格局,平面上呈棋盘状的断块山。油气主要沿不整合面运移至各残丘高部位形成风化壳油藏,鼻状构造背景是油气有利指向,下古生界断层分割油藏。区内主要发育来自沙三段油源的新生古储潜山成藏模式和来自C-P气源的古生古储潜山成藏模式两种成藏模式。研究结果可为潜山油气藏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周琨 《内江科技》2013,34(5):152+171
博兴洼陷南斜坡油气资源丰富,该区下第三系地层区域性向南抬升,与上覆馆陶组地层呈不整合的特点,综合运用钻井、测井、试油和试采、三维地震资料等信息,以构造地质学、沉积学、石油和天然气、和油气藏动力学为理论为指导,有针对性地对博兴洼陷南斜坡各级次地层不整合的形成机制、类型、分布特征及与其地层油藏关系,总结不同类型地层圈闭的分布规律与成藏控制因素,提出该区的勘探方向和滚动目标。  相似文献   

16.
郗凤琨 《内江科技》2012,(9):150+130
为了有效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工作,本文详细分析了孤南洼陷构造特征、油源条件、油藏类型及特征。结果表明,孤南洼陷为复式油气聚集区,新生界具有良好的储盖组合关系,能够形成构造、岩性及复合油气藏。  相似文献   

17.
张俊杰 《内江科技》2013,(11):65-65,75
<正>本文通过实例茨32块验证老区新带找发现实现滚动增储的重要意义。文中针对辽河油田东部凹陷北部地区茨32块复杂断块油藏的特点,进行可行性分析,创新工作思路,寻找适合该块的研究方法,把研究成藏模式及油藏存在问题作为切入点,进而落实构造、预测储层分布,确定有利构造圈闭,最终通过井位部署实现该块的滚动勘探增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前陆冲断带勘探技术和生烃史恢复等方法,从区域构造分析入手,通过典型油气藏成藏条件分析,探讨了酒泉盆地南缘山前陆冲断带成藏条件和油气富集特征,提出了南缘山前冲断带油气成藏模式,明确了逆冲推覆山前带的油气成藏关键因素。结果认为:酒泉盆地南缘山前陆冲断带成藏条件优越,油气勘探潜力大,有效烃源岩分布、沉积相类型和构造变形差异是本区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朱凤云 《内江科技》2010,31(4):104-104,120
塔河油田是近年来我国发现并投入开发的大型油田之一,是岩溶作用为主的裂缝一岩溶型油藏。本文综合应用岩心观察、岩石薄片分析、分析化验、镜下鉴定、常规测井、FMI测井等技术方法,确定了塔河油田四区碳酸盐岩油藏的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是岩溶作用形成的溶孔、溶缝、溶洞以及岩溶坍塌形成的裂缝,原生孔隙和构造裂缝均不发育。该油藏储层发育程度主要受古岩溶水动力单元的控制,通过恢复岩溶古地理环境,划分出渗流岩溶带(包括渗入岩溶亚带和渗流岩溶亚带)、潜流岩溶带和缓流岩溶带3个古水动力单元。确定了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0.
陆西地区已发现的油藏种类较多,其中,岩性油藏勘探程度较低,通过对该区岩性油藏勘探经历的回顾,总结经验教训,对该区的成藏条件、成藏规律进行系统认识,运用地质综合分析、地球物理预测等技术手段预测有利勘探区带,岩性油藏勘探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实现了该区岩性油藏勘探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