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记者言之。大凡人间社会一切新闻、要闻、奇闻、趣闻,无不通过记者的生花之笔流布开来,言而不文,行之不远。报纸、刊物不仅要传播各种知识和信息,还要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华美丰瞻。具有文化素养的读者,不仅要了解天下事,还要欣赏文字美。因此,我们有理由说,文彩之于文章,绝不是可有可无。令人遗憾的是,操持笔墨生涯的文字记者,并非人人衷情文字之美,并非人人意识到美文的重要。文笔的粗糙、呆板、单调、平庸,  相似文献   

2.
梁玉川 《新闻爱好者》2011,(24):111-112
一篇好文章并非是一篇好的电视解说词,一篇好的电视解说词也并非是一篇好文章。写文章靠的是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文字思维,而电视解说词既需要表情达意的文字思维,又需要生活真实、心理真实、哲理真实的画面思维,是文字与画面的有机结合。这里,笔者就电视记者对画面和文字的运用,以及在运用中的思维方法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梁玉川 《新闻爱好者》2011,(12):110-110
一篇好文章并非是一篇好的电视解说词,一篇好的电视解说词也并非是一篇好文章。写文章靠的是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文字思维,而电视解说词既需要表情达意的文字思维,又需要生活真实、心理真实、哲理真实的画面思维.是文字与画面的有机结合。这里,笔者就电视记者对画面和文字的运用,以及在运用中的思维方法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赞“涂涂抹抹”在知识和知识分子被贬斥的那些岁月里,编辑工作——一项与知识、知识分子紧密相关的工作——也遭到了池鱼之殃。把这项工作说成是剪剪贴贴者有之,视之为咬文嚼字者有之,贬之为文字匠者亦有之。更有甚者,曾经有过这样的顺口溜,说编辑的劳作不过是——“一杯茶,一支烟,涂涂抹抹又一天。”说来也真够绝的。虽说编辑工作人员,并非个个喜爱饮茶,也未必人人嗜好吸烟,但是,成日伏案握笔涂涂抹抹,则是一点  相似文献   

5.
长平 《青年记者》2007,(7):69-69
这个标题并非故作惊人之语,虽然我要说的事情并不血腥,但是我认为它比血腥更为可怕——它谋杀的不是肉体,而是思想;它并非出自恶念,而是源于善意;它并非不同寻常,而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这个案子里甚至没有坏人,表面上看大家都是受益,但其实人人都是受害。[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董天策 《新闻界》2004,(6):74-74
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本小册子所收的文字,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章”,也就谈不上什么“千古事”,然而其中“得失”,或转语日“甘苦”,倒是寸心自知。不妨作个剖白,算是自序。  相似文献   

7.
如果有一天,资源碎片式传播方式被界定为数字出版,百度文库、百度词条这样的平台都纳入出版发行机构中,碎片式出版之树将长青。不同的是,其形式将从一本本图书演绎为一篇篇文章、一段段文字、一个个文件、一幅幅图表等。在这样一个开放的传播环境下,人人是读者,人人也都是作者。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1997,(7)
科技期刊使用文字应当规范文/王经武汉字简化字已经在中国经历了40年的使用时间,其优越性已不言而喻,真正作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离不开了。但近几年来繁体字回潮,且大有铺天盖地之势,无论从电影、电视、印刷品、出版物,还是商品广告、医药、食品说明书到各种日用品...  相似文献   

9.
文字记者写新闻,摄影记者拍新闻,这是报纸新闻采制的两大传统手法: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也是历来报纸上的两大新闻形式。但是,近年来,第三种形式的新闻表达方式——图示新闻正悄然呈兴起之势。其实图示新闻也并非新品种,尤其是在一些欧美国家里,西新闻一直就是制作新闻的传统手法之一。我国报纸从50年代就不难见到  相似文献   

10.
谭健 《军事记者》2007,(2):23-25
杂文大量地运用经验思维形态,这与经验思维形态所具有的经验性、具象性、情感性等特点是分不开的。经验性是相对于理性而言的,它没有经过科学的抽象概括,因此,比之理性,它具有更多的可感性,也就更能牵动人,牵动更多的人。理由极简单:经验人皆有之,而理论并非人人都具备。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报道:日照市岚山区人武部注重培养机关干部的新闻写作能力,来提高文字写作水平和全面素质。为鼓励机关干部加强业余新闻写作,提高报道稿件质量,该部坚持以《军事记者》为必读教材,达到人手一册。目前该部在各级报刊上稿60多篇,达到了“人人写稿,人人见稿,人人提高”的预期目标。岚山区人武部人人写稿,人人见稿@李洪泉 @刘贤团  相似文献   

12.
这里探讨的,非泛指一切新闻评论之写作技法。但也并非仅指为数甚少的一两个新闻评论品种.而是除了社论、评论员文章和一些重大而严肃的命题评论之外的,大多数评论都可以尝试运用或多或少的杂文写作技法。尤其是各版开辟的专栏言论,更是大可一试。  相似文献   

13.
文章天成     
文章有又草伺“声”。文章之“声”。是一种内在的逻辑推演之力,是一种文字的音韵之美  相似文献   

14.
人之雅俗,如鸟之双翼;事之正反,如车之双轮. 人比菊瘦,文比人寿,守之以一,养之以和.文字生命,坚逾金石,一朝编定,千载不移,殊不知,文字也有两面性. 机遇难同,深处种菱浅种稻;机缘各异,不深不浅种荷花.三国写争,其文简,水浒写义,其意博,西游写悟,其趣深,红楼写情,其理奥,文字喂养灵魂,慰藉寂寞.心寄千万里,风从南边来,一般思索,两样文字,皆依当时心情.愉悦时写篇快文,天阶夜色,星斗寥落;愤怒时写段檄文,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也无风雨也无晴时,天地灵动,万物禅意. 现实伤人,幻想疯狂,人人身穿戏装,头戴面具.知道的不全说,听到的不全信,口不对心的文字,不是造魅,便是矫情.文字基于情感,而非修辞,内心的敬畏,默然激励人变得更善良,文字提炼得更严谨.  相似文献   

15.
新闻英语一般指英文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大众传媒使用的英语,它是英语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新闻报道要求撰稿人写作态度公正、客观,避免过度使用渲染文字的副词和形容词,语法结构准确,文章结构紧凑。受限于时间和空间,报刊新闻英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用少量文字传达大量信息。”孔子说:“辞达而己。”就是强调要用最精确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简约是力求语辞简洁扼要的风格形态,它的形式简洁,辞少意多,内涵丰厚;简约并非简而不明、  相似文献   

16.
洛娜 《报林求索》2012,(11):140-141
<正>虽然大部分建筑师都在日复一日的繁琐中退化成千篇一律的工程师,也总有那么一两个天才在积极地思考着人生,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图纸让生活更加舒适美好。在人们开始用文字的著作记录历史之前,伟大的建筑常常是记录历史的最佳方式。埃及金字塔、中国的长城都曾经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那个文字很难留存的时代里,大批建筑成为人们达到不朽的纪念碑。而这一切都在印刷时代被颠覆。印刷机将文字变成能够简单复制并飞向世界每个角落的产品,人人都可以获得并阅读。与之相  相似文献   

17.
《出版参考》2005,(5):18-18
提笔撰文叫“命笔”;自己写的文字叫“亲笔”;写作中断叫“辍笔”;别人口授写成的文字叫“代笔”;集体讨沦,一个或几个人起草的文字叫“执笔”;练习性的写作叫“练笔”;特别精采的文字叫“妙笔”;体现文章笔法、写作技巧的叫“文笔”;文章中预作提示或暗示,使之前后呼应的叫“伏笔”;寓意含蓄不便直叙的文字叫“曲笔”;写的与题无关的文字叫“闲笔”;特别细致的描绘叫“工笔”;使文章臃,肿的文字叫“赘笔”:作品中写得不好的地方叫“败笔”;写作造谐很高的作家,其人其作叫“大手笔”;  相似文献   

18.
在我眼里,理论文章总是和一些高深莫测的“大家”联系在一起的,和我们这些“无名小卒”关系不紧,所以,以前也不怎么关注这块领域,更不用说写作了。可是没想到,实习时我恰恰分在了理论部。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拉近了我与理论文章的距离,并对它有了新的认识。我体会到,理论文章和新闻报道有很多相似之处,学习理论文章对提高通讯员分析问题、锤炼语言等能力大有帮助。三个“并非”理论文章的采选并非不关注基层报道员。以前总听说理论文章的作者大都是大学教授、研究室研究员和军师以上领导干部,最低的也是团级领导,但这段时间从来…  相似文献   

19.
《出版视野》2005,(3):44-45
提笔撰文叫“命笔”;自己写的文字叫“亲笔”;写作中断叫“辍笔”;别人口授写成的文章叫“代笔”;集体讨论,一个或几个人起草的文字叫“执笔”;练习性的写作叫“练笔”;特别精采的文字叫“妙笔”;体现文章笔法、写作技巧的叫“文笔”;文章中预作提示或暗示,使之前后呼应的叫“伏笔”;寓意含蓄不便直叙的文字叫“曲笔”;写的与题无关的文字叫“闲笔”;特别细致的描绘叫“工笔”;  相似文献   

20.
言论写作杂谈(二)米博华四、简练之美简练是一种品格、一种修养、一种才能,因而简练理应是审美的一个范畴。文章可以很长,长未必罗嗦;文章可以很短,短未必简练。简练,是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思想内容。当然,相比较而言,言论作品应该比小说。通讯等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