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把议论文中的比喻当作论证方法少有疑义,几成定论。议论文中的比喻能不能直接就看成一种论证方法呢?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按照科学定义,论证是一个运用论据论述和证明论点成立的过程。论证必须合乎逻辑推理,才能证明论点真实,使立论顺理成章。而比喻是一种修辞格,是“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从而使语言得到修饰。(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修辞和逻辑虽然有联系,但在文章中的功能是有区别的。金兆梓在《实用国文修辞学》中说:“文法者,言语律也;逻辑者,思想律也;发诸心,出乎口,何如斯为当,文法、逻辑之事也;修辞则不唯欲其当,必使吾之言说何如斯可以晓人而动人,使读者易于领会吾之思想与想象,然后修辞之能事始毕。  相似文献   

2.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相似文献   

3.
燕王征巧术人,卫人曰: “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  相似文献   

4.
棘刺母猴     
燕王征巧术人,卫人曰:“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官,不饮酒食肉,雨雾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日:“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创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  相似文献   

5.
超然台记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  相似文献   

6.
【决胜真题·1】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有这样一个故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的确,世界真奇妙,世上的事情千万般,再难的事情总有人跃跃欲试,而果然就能做出许多来;再容易的事情,也有人把它视为畏途,真就裹足不前。这正如前人所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请以“难与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  相似文献   

7.
原文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则败。”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曾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智力薄弱之士,始固云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强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  相似文献   

8.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①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②而反③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说:“文章好不好,以及能感人否,在乎修辞。不过修辞是要有天才,教员只能教学生做文章,不能教学生做好文章。孟子说得好,‘大匠能予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世间懂规矩而不能巧者有之,万万没有离规矩而能巧者。”这启示我们:写作要循规矩,工巧之事顺乎自然。至于什么是作文的规矩,历来有种种说法。对于现代中学生而言,求实务本,遵循以下规矩,夯实写作基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 《阅读与鉴赏》2009,(5):32-32,54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慰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庙意也”.  相似文献   

11.
吾桌小传     
吾同桌者,山西,阳泉人也,其为人不俗,吾颇佩服之。同桌身长一米七有余,仪表堂堂,一身正气,如遇不平之事,必出手相助,但若遇不快之事,必先大吼一声,然后闭目,独坐片刻,便能除忧愁于顷刻间。  相似文献   

12.
超然台记     
原文苏轼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  相似文献   

13.
古典咖啡     
一、阅读〔宋〕苏轼的《超然台记》,完成1-5题。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輔糟啜镵,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  相似文献   

14.
古代汉语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古代汉语范围内,各个时代的词义是有差别的,不明乎此,则往往可能以后起之古义解释更早之古义。杨树达先生说:治国学者必明训诂,通文法。近则益觉此二事相须之重要焉。盖明训诂而不通文法,其训诂之学必不精;通文法而不明训诂,则其文法之学亦必不至也。  相似文献   

15.
棘刺母猴     
燕王征巧术人,卫人曰: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  相似文献   

16.
燕王征巧术人,卫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  相似文献   

17.
佝偻承蜩     
庄周 《现代语文》2005,(1):26-26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平!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 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 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 蜩之翼,何为而不行!"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 人之谓乎!" --先秦《庄子》  相似文献   

18.
古之球迷必有空。球迷者,所以爱队迷球忘我者。人皆生而球迷者,孰能无爱?爱而不迷球,其为废也,终不得矣。生乎吾前,其幸也固多乎吾,吾喜之贺之;生乎吾其幸也固厚乎吾,吾恭之羡之。我恭喜者,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相似文献   

19.
评孙奇逢“天理中未尝无人欲”思想的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奇逢的天理人欲的道德论是辩证的 ,对立统一的。如果说由于诸多原因 ,主观反映客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别的话 ,那么作为主观一方的人欲因受诸多条件限制 ,也就不可能都绝对正确 ,但也不至于达到一定要消灭的程度。如果那样 ,也就没有什么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也就没有人定自可以能胜天。这区别于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绝对论。这样一来 ,他便给人们提出了一个究竟是应当循理为前提还是从欲为前提的重要问题。若或从欲 ,人则人矣 ;循理 ,人则天矣。人则天 ,是人之一于天矣 ,人之一于天 ,则是自觉以人而合天 ;人则人 ,是人之别于天矣 ,人之别于天 ,则是盲目以人而逆天。逆于天者 ,必然受到规律惩罚 ,一于天者 ,一定能战而胜之。这在理论上则给人们立世行大道于天下 ,提供了一个根本性的方法或原则 ,它可以使人一往直前而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下文及其注释,按要求逐一答题.梁君出猎①,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欲射之②.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公孙袭下车抚矢曰③:“君止.”梁君忿然作色而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与他人,何也[甲]公孙袭对曰[乙]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之曰[丙]必以人祠,乃雨[丁]景公下堂顿首曰:‘凡吾所以求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群之故而欲射人,袭谓君言无异于虎狼!”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④,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