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传》中的战争描写体现了《左传》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成就。通过对《城濮之战》的分析可以看出,《左传》全篇贯穿浓厚的“礼”的色彩,战争描写体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理性思考,同时强调在战争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正>《左传》中描述的迷信现象,历来是学者们颇为关注而又莫衷一是的一个争论焦点。作为史书,《左传》自然以记史为主,但也有人认为:“左氏所书,不专人事。其别有五:曰天道,曰鬼神,曰灾祥,曰卜筮,曰梦。其失也巫,斯之谓欤?”(汪中《左氏春秋释疑》)清人的这一论断,是对《左传》很严厉的指摘,在研究界有一定代表性。  相似文献   

3.
《周易》虽然起源于占筮,但它凝聚了先哲对自然和社会的见解。从《左传》解《易》,可以看出《周易》的辩证观点和思想内容,对先秦史学的积极影响。《左传》反映先秦史官利用《周易》的变通观点,认识历史在不断变革中发展的普遍法则;反映史官通过占筮说卦,在观察事实的基础上,用《周易》辩证的思想方法,预断历史前途。先秦史官还借助《周易》对古代社会生活的记载来说明历史;通过解《易》,展开对人物的评论。《左传》有些解《易》内容,还表达了“物生而后有象”的朴素唯物思想,反映出当事人重客观实际,不一味迷信占筮的现象。先秦史官通过解《易》说史,吸收了《周易》的合理内核,锻炼了辩证思维,培养了变通史观  相似文献   

4.
变序显理趣     
语言的魔力同语词排列的顺序有一定的关系,词序的变换有时能产生丰富的理趣。如“不可随处小便”变为“小处不可随便”,俗言就成了警语。矛盾,是世界的基本原理与法则。变序中发生的对立现象往往能深刻地揭示矛盾的本质,这是理论家们喜用的手段。如: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名声躲避追求它的人,却追求躲避它的人。(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一个人如果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从疑问开始,则会以肯定结束。(培根《培根论文集》)变序中的说理在对立中展示,故发人…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析了《左传》梦幻话语的6个特点,着重指出《左传》中的多数梦具有合理的生成机制和一定的超前反映性,而当时之人和作者都对梦的预示作用深信不疑,有梦兆迷信思想。并指出《左传》的梦幻话语在内蕴和形态上都自具特色,其中还有我国史籍中出现最早的报病之梦和梦中灵感。  相似文献   

6.
元鹏之 《现代语文》2003,(11):15-15
本栏目责编:高远作为先秦历史散文的第一座高峰,《左传》较为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值得注意的是,《左传》的作者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历史家,同时也是个卓越的文学家。他摹拟形象,描写个性,或用曲笔,或用直陈,或意在言中,或寄意言外。其间变化无穷,无不委婉尽致。《左传》的作者在编撰史籍时,显然是受到口头历史文学的影响,不乏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它总是抓住故事的重要环节或有典型意义的部分来着重地叙述或描写,而不是毫无…  相似文献   

7.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通过描写人物反映历史的名著,文学成就较高。其特点之一是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来刻划人物性格,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清章学诚说:“记言之文,则非作者之言也,为文为质,期于适如其人之言,非作者所能自主也。”(《文史通义·古义十弊》)《左传》做到了人物语言“适如其人”,使人闻其声则知其人。从节选自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的《秦晋殽之战》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左传》的写人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写人为中心的历史文学著作。《左传》作者不仅在无可效法的条件下,再现了许多历史人物各不相同的性格特征,使“其性情心术,声音笑貌,千载如生”;而且在通过刻划人物形象反映历史的创造性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成功的写人艺术,充分表现了他的艺术才能。《左传》是以尚实的史笔和形象化描绘的文笔相结合而进行写作的,这在广义的角  相似文献   

9.
《左传》记史以外,描述了很多迷信现象,诸如天道、鬼神、灾祥、卜筮、占梦之类。正如汪中在《述学.左氏春秋释疑》中所说:"《左传》所书,不专人事,其别有五:曰天道,曰鬼神,曰灾祥,曰卜筮,曰梦"。诸多的迷信现象构成了《左传》除人事以外的另一类内容,历来学者对这类现象褒贬不一,但否定的态度一直占据主流。如韩愈在《进学解》中说:"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清人韩?也说《左传》:"好语鬼神,易致失实"(《左传纪事本末序》);  相似文献   

10.
文学纪梦的历史记载很早,《诗经》、《左传》、《庄子》、《列子》等古籍作品中皆有梦象可寻,但以“梦”名篇,则开始于“赋”。《历代赋汇》收录一系列梦赋作品,从标题形式来看,这些作品可以区别为“梦题赋”与“题外梦赋”两种。从内容看,或透过仙境游幻以“仙释”,或藉题抒发“情感”。  相似文献   

11.
善于描写外交辞令是《左传》的一大特色。而《崤之战》则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从《崤之战》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左传》描写外交辞令的几个特点:随机应变,含蓄深刻,就对方行为用暗示的方式揭其阴谋,使其不战而退;冷嘲热讽,软中带硬,迫使对方就范;委婉含蓄,机锋内藏。  相似文献   

12.
<正>“物”字在古代作品中被广泛地使用,一般说来,其主要含意与现代汉语虽小有区别,但总体上出入不大。然而在某些著作中都又呈现出不同的情况,这一点在《左传》中就显得十分突出。查《春秋经》无“物”字,《谷梁传》用了四次,《公羊传》用了一次,而《左传》用了了八十四次,可谓多矣。这不是偶然的。我们发现,《左传》中用“物”字与该词在此书中具有的特定含意有关。这些含意不仅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就是在与《左传》大体同时代的《论语》、《诗经》、《孟子》等书中,也很罕见。  相似文献   

13.
《左传》擅长描写战争。《左传》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史书;因此,它关于战争的描写,多侧重于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因素、大的战略部署及其战争中人的作用的描写;不像兵书那样,多侧重于战术、武器等具体作战技术的论述。这是《左传》描写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个特点,是为《左传》作为史书的性质及总结历史经验的编写目的所决定的。正是在这个方面,《左传》的作者,表现了他深刻的洞察力及其在题材的处理、故事的叙述、人物的描写等方面的艺术才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所描写的《秦晋淆之战》,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14.
<正>《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它不仅在史书领域独树一帜,而且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左传》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善于记事和善于写人两个方面。《秦晋淆之战》作为《左传》中的杰出篇章,非常典型地、完整地体现出《左传》的艺术特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秦晋淆之战》就象一个《左传》艺术的“微雕”,如果我们把它加以“放大”——对它的写作艺术进行一番剖析和探讨,就可以更为清楚切实地了解《左传》在叙事、写人两个方面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5.
果戈理在《作者自白》中说过:“我的职责是用生动的形象,而不是用议论来说明事物。”本文试图撇开《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那些使人最敏感的文字——性描写,而探讨其中一个最生动的形象——黄香久。这是一个具有永久生命力的文学形象,她那复杂的性灵,矛盾的人品,有如丁玲笔下的莎菲,曹禺笔下的蘩漪,能启迪人们进行历史的、现实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左传》不仅是一部反映我国春秋时代社会面貌的杰出的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腴辞润简犊”,“美句入咏歌”(引自刘知几《史通·杂志上》)的精采的史传文学,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它对以后叙事散文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晋代范宁《谷梁传序》说“左氏艳而富”,唐代韩愈《进学解》也说“左氏浮夸”,所谓“艳而富”,所谓“浮夸”,正是《左传》富于形象描绘和应用夸张手法的艺术表现,标志着它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殽之战》是《左传》描写战争的名篇之一,在写作上很有代表性,它有以下的鲜明  相似文献   

17.
“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奇事”——上帝耶稣下凡来到广西 1849年7月,洪秀全偕同冯云山第四次从广东花县来到广西桂平紫荆山区。“此时,二人闻悉当其回粤时拜上帝会屡有奇事发生”。杨秀清与肖朝贵于1848年间,先后假托天父上帝、天兄耶稣下凡附体传言;群众议论纷纷,“天父天兄下凡来到广西”。  相似文献   

18.
《左传》和《史记》是先秦两汉的两部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依年纪事,传述春秋,语言简练,叙事生动,特别是其战争描写成为后代作品的楷模,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史记》是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毕生思想和智慧的结晶.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史传文学的代表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位。《史记》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对前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借鉴和吸收就是一个。通过晋公子重耳逃亡事在二书中的不同描写。可以分析《史记》在对《左传》的吸收的基础上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自《警世阴阳梦》中晚明自宫风气谈起,对当时社会的这种风气进行了极其深入细致的描写。它通过魏忠贤的坎坷遭遇和自宫前后的精彩描写完整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人们对这一现象的鄙夷心理以及白宫者由于受到公众厌嫌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同时也通过这些心理描写充分地探究了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并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具体状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独处”时的“心理独白”,或者说是朱自清先生刻意营造的一个“梦”。文中作者所“梦”到的地方在哪里呢?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身处北京清华园的朱自清先生到底惦记着江南的什么呢?我们来看作品的描写“: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作者在文中还引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里有关“采莲”的句子。显然,弄清楚“采莲的事情”所包含的意蕴是解开作者江南情结的关键。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