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版语文第三册《古诗两首》中的《山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诗中“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在教材生字表中标读“Xié”。依我愚见,该字在这里应该读“Xiá”才正确。  相似文献   

2.
韩亚林 《语文知识》2006,(10):12-12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泊秦淮》中的诗句。杜牧夜泊秦淮,听到歌女演唱《后庭花》,有感于晚唐弊政,写下了这首诗。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交争,皇帝荒淫。穆宗李恒因沉溺声色而送命,接下来的敬宗李湛更是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史书说他“游戏无度,狎昵群小”.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杜牧对这一切既愤慨又痛心,他在《阿房宫赋》中向最高统治者发出了警告:“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在《泊秦淮》这首诗中,杜牧希望统治者听到《后庭花》这首歌之后,能够想到陈后主因骄奢淫逸而亡国的史实并引以为戒,振作起来挽救国家的危亡。  相似文献   

3.
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仅是一首传诵十分广泛的诗,而且也是被后人改为其他文体形式最多的诗。  相似文献   

4.
咏史怀古诗是古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咏史诗”是针对古人古事陈说见地,总结历史教训;“怀古诗”是由登临地之景所诱发而抒发感慨。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题的古诗鉴赏题所考的唐朝杜牧的《过华清官》及宋代杜常的《题华清官》就是“咏史”与“怀古”的代表之作。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30首古诗词曲中,咏史怀古诗就有5首——《石头城》、《桂枝香》(登临送目)、《念奴娇》(大江东去)、《永遇乐》(千古江山)、《扬州慢》(淮左名郡)。如何对这类题材的古诗进行鉴赏呢?  相似文献   

5.
杜牧(公元803-853年)是晚唐一位风格独特的诗人。明胡应群在《诗该》中曾论道:“俊爽若牧之,藻绮若庭药,精深若义山,整密若丁卯,皆晚唐锦锋者。”可谓中的之言。“俊灾”就是英俊豪纵,是杜牧诗的主导风格,这在古人的诗文及评论中多被认同,如刘熙载《艺概》把杜牧和李义山的诗作了比较,说“社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锦邈”;南来著名词人姜白石在《扬州慢》中对杜牧称为“江郎俊赏”,同样都突出杜牧诗中的“俊”。杜牧诗的“俊爽”风格大都体现在咏史诗中。《感怀诗一首》、《郡斋独酌》、《河煌》、《赤壁》、《题桃花夫…  相似文献   

6.
小知识     
《小学语文》2011,(5):51-51
“豆蔻年华”的来历——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首诗歌咏美少女。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中的《望天门山》这首诗时,我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教材的“预习”是说这首诗赞美了雄伟的长江,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材说明”却说这首诗是“诗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赞美了神奇壮丽的天门山景色,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杨帆 《语文知识》2004,(11):26-27
高中《语》第五册第14课《蜀道难》一后附有一篇《李白故事两则》,用言写成。第一则很简单,第二则较长,记载的是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李白酒后进《清平调》三章极力夸赞杨贵妃美貌”的故事。然而教材对《清平调》三章没有任何注释,教学参考书中也无一字提及。为了帮助广大师生准确理解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现补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湘君》、《湘夫人》(以下简称“二《湘》”)是屈原《九歌》的第三篇和第四篇,它们实际上是同一首诗的上下两章。这是一首抒写“巫者”的失恋之歌.同时也是一曲“节妇吟”。以上是笔者对二《湘》长期思考所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一、第30页《近体诗六首》课后习题一要求学生“背诵这八首诗”。这显然是编者的一个疏漏。应将“八”改为“六”。二、第72页《漫话清高》一文第三段有这样一句话:“汲黯、苏武、魏徵、颜真卿、史可法等,都以高风亮节著称于史,但也因做官而不被评为清高。”其中“魏徵”的“徵”宇中间少了一横,应为“徵”。  相似文献   

11.
教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时,我不禁眼睛一亮——第25课是《杜甫诗三首》,编排了《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可以说,长期以来.对教材编排古诗词的方式一直感到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唐宋一些大家之作零零散散在各册各个单元.使我在教学时颇感不尽兴、不过瘾,也总是觉得学生在初中三年虽然学了不止一首的“杜诗”“李诗”“苏词”……但对这些“大家”的认识、感受却是零碎的.甚至于学一首忘一首,有时还会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12.
湖北荆门郭店楚简《缁衣》第九章引《诗》,学者以为是《小雅·都人士》,但用字、用词、用韵、句数、结构、内容与《礼记》所引、《毛诗》迥然不同,也不见于汉代服虔所言逸诗。而《毛诗·都人士》首章与后四章在内容表达、主题思想、结构逻辑又难以统一。因而“三家则亡”,“毛氏有之”,不过是郑玄所见文本的一家之言。《礼记》引诗是对旧本的增益改换,后世《毛诗》学者将其中《缁衣》“子曰”文字写入诗序,也将诗句移入《毛诗》文本,成为《毛诗·都人士》首章。但有学者指出郭简为“节引”,“鲁、齐、韩三家诗没有《毛诗》的首章六句,当属脱漏”,也是值得再探讨的。  相似文献   

13.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五册选用了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文中引用了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首诗的首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并将其解释为“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我们认为这种解释似有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4.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一首许多人都熟悉和喜爱的诗歌。这首诗最早主要是随着南朝梁萧统所主编的《文选》和他所编辑的《陶渊明集》的流传而流传的。这首诗的第六句在《陶渊明集》的不同版本中,有作“悠然见南山”的,有作“悠然望南山”的,  相似文献   

15.
方超群 《学语文》2013,(6):48-50
现在一般把《氓》看作是一首弃妇诗。《诗经》中的“弃妇诗”有不少,如《邶风·谷风》、《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蕹》等等。但就知名度而言,《氓》的名声最大,是《诗经》选本必选之篇目。这首诗甚至被人誉为“《诗经》中弃妇诗最优秀的篇章”。《氓》与其他弃妇诗之间有何不同,何以《氓》被后人如此广泛的接受?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看看前贤是怎么解读《氓》的。  相似文献   

16.
汉魏两晋之诗人作诗之时并不曾自拟诗题,其诗题均为后人“用诗”时所加,多数诗题盖至入选《文选》而定于一尊。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最初也是没有诗题的,《陈留》是对阮诗的最早称谓。最初“咏怀”一题之于阮诗不过是指其中一类而已,后唐人作《晋书》以偏代全,遂成为阮诗的总题。《豪杰诗》并不是今本《咏怀诗》中的某一首或几首,属佚诗无疑。  相似文献   

17.
豆蔻年华     
“豆蔻年华”源自唐代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咏18岁多一点就被迫人了乐籍的歌伎张好好。她性格温顺,体态轻盈。杜牧见而悦之,便赋此诗相赠。  相似文献   

18.
现在通行的《李白集》中,一般在集后《诗文拾遗》或《集外诗文》中皆以宋代黄伯思《东观馀论》所记为据,录有《上清宝鼎诗》一首,作为李白之佚诗,对于此诗为真伪,除了王琦曾疑为“乩仙之笔”或“好事者为之”外,后世皆未作深入讨论,而往往只是因袭王说,实际上,不仅《东观馀论》所记是错误的,王琦所疑也是没有根据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有名可考的-在苏轼诗集中,它以《李白谪仙诗》为题,完整地保留着,考察这首诗在苏集中的著录及流传情况,可以确认其作者为苏轼。  相似文献   

19.
杜牧,字牧之(公元803-852年),唐朝京兆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是著名的诗人,兼擅古文、填词、书画,而诗歌造诣尤高,在晚唐独树一帜,“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新唐书》本传),主要作品皆收录于《樊川文集》。杜牧的绝句诗一向受到人们称赞,许多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名篇,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山行》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第九册第三课选编了李白的一首名诗《望天门山》。初读此诗不禁被李白的浪漫情怀所感染,但一深究诗意又疑窦丛生?“回”究竟是什么意思?作者究竟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从日边来的船究竟是李白坐的船还是别人乘的船?“日”究竟是指朝阳还是夕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