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新疆铁道报》编辑部,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每一期报纸要做到版版有言论。这里指的“言论”,就是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属于议论文的范畴,报纸上的新闻评论是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述评等文章的总称,它和新闻报道、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是报纸上两种主要的文字体裁。新闻报道是主体,新闻评论就是旗帜,是灵魂。新闻报道主要是报道事实,新闻评论主要是发议论,讲道理。新闻通过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体现编辑部或作者的思想观点,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评论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问题和事件的分析论证,直接表明  相似文献   

2.
关于“本报评论员文章”的署名问题,首都有几家报纸曾分别在内部酝酿过。前几年,中国青年报曾用过署名评论员文章,去年福建日报也曾用过。可惜,这种做法没有能坚持下去,也没有引起新闻评论界的广泛注意。对“本报评论员文章”,一般认为,它既非个人署名的一般评论文章,又不代表编辑部,只标明是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其实,这类文章既然不代表编辑部,只是说明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莫如署上评论员的名字,以表明这篇文章是编辑部某位评论员写的。当然,文章的观点,见解也是属于他个人的。所以,我以为凡“本报评论员文章”皆应署名。报纸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读者发言,使读者能经常地、及时地听到报纸的声音。这种声音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一种是代表编辑部的;一种是编辑部内某个评论员的,一种是读者或社外某个人的。代表编辑部的可以以社论,评论、短评等形式出现,代表编辑部某个评论员的可以用署名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代表某个读者或作者的也可以用个人署名文章的形式出现。既然代表读者或作者意见的文章都署名,那么代表评论员个人意见的评论文章也应署名。现在,评论员文章一律不署名,使读者很难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意见是代表编辑部的,还是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而且同报纸的社论、评论,短评等也难以区分,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这给新闻评论的分类也造成了困难。  相似文献   

3.
短评属于议沦文范畴。在新闻写作中,它是以短小精悍的体式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以揭示其本质意义的一种文体。 短评是配合新闻报道同时发表的评论。它可以为一则新闻配发,也可以为一组、一个栏目的新闻配发。 短评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新闻性 短评是以报道为依托的评论。它所涉及的问题,不仅是真实的和有新意的,而且其发论的  相似文献   

4.
《联合报》的评论员文章《抓住机遇打好“京九”这张牌》,是获得1996年第三届“山东青年新闻奖”报刊评论类二等奖的作品。这篇评论较好地体现了新闻评论的特点。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和新闻评论是报纸上两种主要的文字体裁。新闻报道是主体,是基础;新闻评论是旗帜,是灵魂。它们虽然分工不同,前者主要报道事实,后是主要发表议论,但两者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共同发挥着正确引导舆论、提供社会信息的巨大作用。由于体裁不同,新闻和评论在表现方法和写作特  相似文献   

5.
王毅 《今传媒》2004,(6):54
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如果有两篇言论呈现在你眼前:一篇是“本报评论员”文章,一篇是署名评论,你会首先选择哪一篇阅读?答案可能是:署名评论。为什么呢?因为署名评论一般来说具有鲜明的个性,可读性强;而评论员文章往往是千篇一律,缺乏吸引力、感染力。也许,这篇评论员文章非常重要,写得也很好,但就是因为有可读性不强的惯性印象,所以放到一边了,评论员文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实际效果也就打了折扣。这就引出一个话题:改进评论员文章的写作。怎样改进?“嫁接”是一个好方法,就是使署名评论与评论员文章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评论形式——署名评论员文章,既能保持评论员文章原有的指导性,又能保持署名评论原有的可读性。其实,早在1998年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就提出,“评论员文章要向署名方向发展”。有的党报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但从全国来看,还处在“初级阶段”。现在,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三贴近”,大力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这为评论员文章向署名方向盘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生态环境”,写署名的评论员文章不仅是可以积极探索而且是大有可为的。署名的评论员文章,既不同于一般的署名评论,也有别于传统的评论员文章,它兼有“本报评论员”和署...  相似文献   

6.
刘晨光 《青年记者》2016,(36):64-65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 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①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又有了新的特点. 1.新闻评论传播形式多样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网络、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日渐成熟,新闻评论的形态日益丰富,诞生了“网络新闻评论”,它指的是通过网络这一渠道,个体受众或具体的组织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等发表的评价性意见,包括网络媒体自身所发布的评论文章、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网民针对某一问题的评论性文章.从广义来上讲,网民针对媒体发布的新闻展开的一系列“转发”“评论”也属于新闻评论范畴.  相似文献   

7.
二、几种常见新闻评论的风格特色新闻评论的类型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当前新闻媒介常用的新闻评论类型主要有:社论(本台评论)、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述评、署名评论六种。这六种新闻评论的风格大同小异。下面就谈谈各种新闻评论的小异——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8.
任伟 《记者摇篮》2009,(11):79-79
言论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播电视媒体新闻节目中包括短评、评论、编辑点评、述评等。言论报道与一般新闻报道比,它旗帜鲜明,倡导什么,反对什么表达的清楚、明白。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重要的工作、重要的新闻事件、历史事件都要配发言论,强化言论报道,增强新闻魅力。  相似文献   

9.
点到为止     
人民日报“三下乡”评论有指导意义1月6日,人民日报从一版到四版发表了中宣部等11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及上述部门联合召开“三下乡”座谈会的消息,并配发了本报评论员文章。评论指出,“三下乡”活动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既...  相似文献   

10.
2月4日新华社播发的《李洪志做贼心虚了》,是一篇体现了通讯社评论特色的新闻作品。肯定这篇评论,并不是因为这篇评论写得多么精彩,而是因为这篇评论针对性强,有点像匕首和投枪,一针见血,击中了李洪志及其追随者的要害。 在新闻报道领域,评论历来受到各种媒体的高度重视,被视为编辑部的灵魂与旗帜,通讯社也不例外。近年来,新华社接连不断地播发评论员文章。仅去年一年,就播发了各种评论性稿件150多篇,其中评论员文章21篇,特约评论员文章35篇。在“迎接新世纪、新千年”报道中,还播发了题为《开创民  相似文献   

11.
(三)短评。这是代表编辑部观点的一种简短评论。它不全面、详细论述某个问题,而是抓住问题的某个侧面或某一点进行剖析、议论,借以加深对重大问题宣传的影响,或比较具体地指导实际部门的工作。在写作上,这种评论较本报评论员写的评论,其论题更单一,分析更扼要,篇幅更简短,故又称为小型的评论。短评一般是配合新闻报道发表,主要是对新闻中需要引起读者特别注意的问题,从道理上加以阐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获得1984年全国好评论一等奖的《中国青年报》短评《别了,O!》,配合我国运动员许海峰在  相似文献   

12.
观察家评论和述评同本报评论员文章性质相近的,还有观察家评论、工作述评。观察家评论是“文革”前人民日报发表国际评论的一种形式,其重要性介于社论和本报评论员文章之间。这种评论发表时只用《观察家评论》的栏目名称,既无“本报”字样,也没有作者署名,加上选题精慎,决不用于送往迎来之类礼宾应酬,也不用于一  相似文献   

13.
一、配发评论 编辑稿件时及时配评论,就事件进行解读,从独特角度亮出新颖观点。评论形式因稿而异,有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编辑评点、记者旁门、专家观点、公众声音等。评论起着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作用,可以深化报道、升华思想。  相似文献   

14.
对主流新闻媒体而言,影响力最大、最能吸引受众的还是新闻性报道。而新闻报道严格从意义上说,是由新闻与评论两部分组成。而要写出有影响力的评论或言论,就需要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评论员队伍。  相似文献   

15.
读者是报纸的消费者,也是报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如何做好报纸与读者的互动,是当今报业追求传播效果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重要研究课题。互动式报道是指通过策划、组织读者参与感兴趣的社会性活动,来实现对某一特定新闻的报道。互动式报道是拓展新闻报道空间、塑造个性化报纸的有效手段。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做好报纸与读者的互动呢?笔者认为,选择精当的选题,深挖活动内涵是成功进行互动式报道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塑造出互动报道品牌,拓展互动空间,进而最大限度地做好互动式报道。选题精当才能实现多方共赢互动式报道成功…  相似文献   

16.
报刊评论员文章是新闻评论中常用的一种文体,是仅次于社论的重头评论。目前报刊上的社论数量偏少,评论员文章则有日渐增多愈显重要的发展趋势。仅以1990年12月份的《人民日报》和《北京日报》为例,前者只发表一篇社论,而本报评论员文章则是十二篇,另有短评七篇;后者发表三篇评论员文章,七篇短评,社论一篇没有。在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和改善言论工作的形势下,面对评论员  相似文献   

17.
一美感,恐怕是每种文字表现艺术都必须注重的一个问题。文学如此,新闻亦当如此。新闻的美要通过什么体现出来?解释尽管相当纷纭,个人强调的也不尽相同,但文章必须要有强烈的思想震撼力、丰富的艺术感染力、鲜明的时代表现力,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与触动,使个人获得心灵上的滋润、使社会获得认知上的前进,这些恐怕都是大家所能认同的。什么是新闻的美感?新闻的美感当然不能像文学创作讲究的美感那样,任何新闻作为对事实的描述,都必须是客观真实、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恪守着这个原则,才能打牢新闻发生作用的基础,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新闻的美…  相似文献   

18.
1989年2月22日,中共上海市委首次召开上海市政协工作会议,《解放日报》在次日头版头条位置刊出这次会议的报道,并配发了本报评论员文章,这些版面安排看来颇为得体。然而,就在头版上方中央配发的一张照片的画面的主体是江泽民和一位高瘦的白发男子  相似文献   

19.
谭健 《军事记者》2006,(9):24-25
(二)文章合为时而著(杂文的新闻性特征)报刊是杂文诞生的母腹。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工具,起着负载和传播信息的作用。它及时地把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以及人们对它的看法和评论告诉读者。人们的看法和评论在这里包括两类:一类属于集团组织,比如社论、本报评论员、短评等;一类属于个体,杂文就属于这一类。随着报纸这个大众传播媒介的运转,附丽其中的杂文也像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一样,包孕着新闻特征。新闻特征种种,在杂文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信息素质和涉世性素质。传播信息是新闻的一大特征,杂文也具有这种传播信息的功能。虽然它在…  相似文献   

20.
地市县报要繁荣新闻评论,我认为关键的措施,就是总编辑要“扛大旗”。在笔者的案头,有两本地市报总编辑撰写出版的新闻评论集。一本书名《言路》,作者是鹤岗日报总编辑傅玺政(笔名于是乎);一本书名《梁溪杂谈》,作者是无锡日报副总编辑陈玉。拜读这数百篇的新闻评论,一种崇敬心情油然而生:他们不愧是地市报总编辑中勇“扛大旗”的佼佼者。不可否认,目前地市县报的新闻评论很不景气。在一些地市县报上,社论几乎绝迹,而本报编辑部、本报评论员、署名评论文章,也是“屈指可数”。而质量呢?据1988年度、1989年度江苏省两次好新闻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