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古代文学教学的价值判断作出一个历史脉络的梳理,认为文学的教学史,即是价值判断的变迁史.儒家的雅正观念是历史上文学教育的主流价值判断,"五四"之后这个传统被切断.在现代性流弊层出不穷的今天,古代文学的教学应该从前现代中吸取精神资源,倡导儒家的君子品格,以育人为目的而进行文学教学的价值重建.  相似文献   

2.
"情性"问题不仅曾经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中国思想的重要畛域,更曾经是传统教育的核心地带、礼乐抚育的关键旨趣。如果溯源传统"情性之教"最重要的"教材",其一就是如今主要被纳入文学分类的"诗"学尤其《诗经》学,此即流传有绪的诗教传统。"诗教"根本立足是兴发受教者的胸襟、气宇、志向也即"仁心"问题。"新文化运动"发起的破旧立新运动使得儒教首当其破,诗教更不例外。"诗"无复"经"之尊位,日渐获得全新的释读与定位。本文意在经由对"现代文学"建构过程的简要历史回溯,探索在"情性之教"的可能性实践中"文学教育"的具体旨归与功用。  相似文献   

3.
"文学概论"一直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因其较高的玄奥性和思辨性被视为一门难学难教的课程。文章立足于多年的一线教学实际,从切身性体验与抽象思辨的互审、古今与中外的兼顾和对话、快感到苦感的双向转换、形式上的美学策略与内涵上的深度策略等四个方面入手,尝试进一步探讨"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指导思想与理念,以期获得更为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的讲解";"加强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弘扬人文精神,强化人文教育"是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在"教什么"上达成的共识,但在"怎样教",即如何更好地实现与实践上述教改理念,学界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鉴于此,本文从文学本体出发,认为"以文本为本,注重文本风格的讲授","回归文学本体,彰显文学性教学","感受文学之美,强化人文教育"是实现与实践上述教改理念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5.
程朱理学的理论是以原儒为本色,吸收佛、道的合理内核,将儒学教化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理论水平.儒家诗教在宋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经过周敦颐的"文以载道"说和二程"作文害道"说的发展,到了朱熹"文从道中流"的观点明确了文与道的辩证关系.道学和文学实现了自然而非勉强的融合,文学从里到外成了道化的文学,标志着道家文学理论的成熟.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死去"和"活着",时或被世人所关注.或者说,时或被"文学圈"所关注.2006年10月24日,诗人叶匡政发表"文学死了"的宏文,一时争鸣蜂起,别称为是当年"十大诗歌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作者治学的得失(包括对已故台湾学者王崧兴教授之"周边文化关系"论点的理解)出发,谈论台湾文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边缘文体与文学史料的收集,外部制度与文学史实的论述,圈外事件与文学历史的分期,以及文学的周边文化关系与台湾文学史研究.本文认为,文学边缘的文体、文学外部的制度、文学圈外的事件等因素同文学发生关联而构成的文学的周边文化关系,不是文学的身外之物,也不是文学史研究可以忽略的部分.  相似文献   

8.
《德州学院学报》2014,(1):F0002-F0002,F0003
正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地方性高校的基本定位。德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确立了"人文为魂、能力为本",的培养理念,构建了重基础理论、重创新能力、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两重两强"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校际联合,三个课堂"的师范教育模式,探索出"服务地方、多重合作"的培养渠道。2009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教育厅立项建设的"教  相似文献   

9.
在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惨遭被冷落、消解,甚至被颠覆的命运.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当代人们价值观多元化的泛滥以及解构主义对文学经典的无情解构;二是"市场化的经济触角"伸进文学领域和消费主义时代的"快餐作品",不断冲击着文学经典;三是文学裁体的网络化、影像化不断地排挤文学经典;四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现在文艺领域的消解.  相似文献   

10.
正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文本、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如何从文本表层的感知走向深层的感悟,如何实现"教什么"和"怎么教"的一致,这些都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深感困惑的话题。张强老师以执教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为例,寻找出一条"把文学作品当文学教"的途径,呈现出一种较为鲜明而强烈的文学教学观。  相似文献   

11.
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之间在解读目的、解读方法、解读风险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二者又存在着密切联系。同时,语文教学的尺度又决定了文学解读向教学解读的转化要从"教什么"和"教给谁"两方面来考虑。  相似文献   

12.
自司马迁说宋玉"莫敢直谏"以来,宋玉的人格精神就被打上了不敢直谏、懦弱的符号,其作品中的劝百讽一、微讽曲谏更是为后来众多文人所诟病。放眼汉代至宋这段文学历史长河,文人们多从儒家诗教的正统文学观出发,对宋玉的人格精神及作品内容的旨趣多否定,少赞美。直至元代,散曲家们以全新的接受态度对宋玉的文学作品及其人格精神进行评价,宋玉文学中与艳情相关的女性形象、男女之情等被无限放大,其本人也被异化为风流多情的浪子形象,赞美仰慕之声不绝。  相似文献   

13.
郑善夫的为人赤诚率真,他在文学领域的成就也有目共睹.其作品被称为郑诗、郑文,很被时人看重.他在"前七子"之外能独自树立,别开生面,形成了自己质劲悲壮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14.
正在后现代文学批评家的眼里,一篇篇文章都是可以被读者"再创造"的,它的意义可以被读者无限诠释、赋予甚至被改写。因此,后现代文学批评家将这一篇篇文章称之为"文本"。对于中学生而言,要赋予这一篇篇文本以意义,在考场阅读理解中迅速抓住文本核心,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细读文本"。一、直面文本,获得原初体验很多同学,阅读书籍尤其是课外书籍,总喜欢大致、粗略地获得内容简介。在课内阅读语文课本对文本进行分析时,也总是喜欢参考语文教  相似文献   

15.
陈凯 《现代语文》2008,(6):119-120
对于文学的本质问题学术界争论已久,其中审美意识形态论被认为是影响最大、认同程度最高的文学本质论.本文结合多方学者的正反两方面观点,肯定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性是文学不可摆脱的一个基本属性,在特殊性的层面上以"审美的"来规定文学艺术的这种"意识形态"特性,揭示了文学的客体、主体和功能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带给我们的,有民族文学迈进"世界文学"的历史梦想,有与世界文学对话的时代契机,更有殖民话语的入侵、弱势文化被悬置和吞噬的隐忧.于是,审美现代性中的文学动势--文学表征功能的历史变迁、民族文学的声音喑哑和文学传统的根基失依,构成了全球化图式中难以化解的焦虑情结.主要表现为文学表征范式和价值危机、文化殖民对民族文化的浸染与渗透、"现代化"的宰制与异化、"文化工业"的复制与同化,以及中文拉丁化的语言解构等.  相似文献   

17.
"谏诤"在古代的一些文学总集和政史类著作中有被作为子目的情形。从文学的角度认识谏诤,一方面,谏诤的内容可以用封事、书、疏、表等奏议类文体来表现;另一方面,受儒家诗教理论的影响,讽谏也成为大量诗赋作品的一个不断延续的主题。在学界注重古代文体分类的今天,谏诤的文体归属何去何从,是本文探讨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8.
宫体诗反思     
千百年来,宫体诗被视为"色情文学"、"淫声媚态"之作,这些评价已为绝大多数人接受.然而"宫体诗"既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存在于文学史上,则必有其存在之合理性.文章对"宫体诗"加以界定,并探讨其题材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女性文学"并不是一个由"题材"框定的范畴,男性作家对女性题材的操作并不意味着男性作家可以依据这样的本文介入女性文学.事实上,"女性文学"首先是指女性作为书写主体的写作实践,它意味着话语权的争夺.妇女被拒斥在文学史之外,说到底是因为妇女一直被拒斥在写作之外.其次,"女性文学"是指一种可以使妇女摆脱菲勒斯中心的女性写作,一种无法为既定文学传统所规范、所封闭的,然而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的异质文本.从这个意义上讲,女性写作乃是一个生命与拯救的问题,女性文学永远意味着女性以特定的方式获得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可是越到现代,似乎"文史分家"的情况就越严重,以致我们这些"学历史"的多不懂文学,学文学也多不理睬历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一提到"我们教的是历史"这句话,就唯恐和文学沾边,怕是自己所讲的历史里掺杂了演义和虚构的成分,甚至连想像的运用都是拒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