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 前言高低杠向后大回环动作在现代高低杠项目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一动作的出现使高低杠从绷杠、腹弹动作为主的时代进入了大摆类、高空翻、高腾越的时代。虽然女子高低杠向后大回环动作是从男子单杠大回环动作移植过来的,但由于高低杠不同于单杠,决定了高低杠大回环动作在某些技术环节上与男子大回环不同,并且在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  相似文献   

2.
本刊付印前接到消息:我省体操运动员方芳以此文所论的创新动作参加全国青运会预赛,取得了高低杠冠军。七十年代末期苏联运动员首先把男子单杠大回环移植到高低杠上这一创举,促进了高低杠技术发生了  相似文献   

3.
1984年北京国际体操邀请赛,有苏联、罗马尼业、民主德国、中国等12个国家的97名运动员(其中女运动员41名)参加。各国派出的阵容较强,是一次能够反映世界水平的比赛。我们观摩了这次比赛,并对高低杠“大回环前后连接”动作作了详细的统计。本文拟作一分析。目前概况当前,国际体操运动发展很快,高低杠尤为突出。它的总趋势是向难新动作继续发展,连接技术更加完善,新难度与新编排不断出现,成套动作难度有所提高,处在一个新的技术发展时期。高低杠自1977年采用男子单杠大回环动作以来,技术上出现了一次飞跃。目前大回环的前连接动作有:腾身回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单臂类”动作的价值: 我国运动员童非、邹利敏,苏联运动员特卡切夫在沃思堡世界体操锦标赛和我国第四届全运会体操比赛中,成功地完成了单杠单臂向后大回环。这个新动作的脱壳而出,不但使观众喝彩,而且引起了体操界的普遍重视。在全运会后不长的一段训练中,我国有的运动员能在单杠上连续用单臂打二周、三周向后大回环,有的运动员试做了单臂向前大回环,有的运动员用单臂向后大回环接后空翻转体180°抓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高低杠大回环已经出现在国际体坛上,使得高低杠技术更加丰富多彩,编排更加新颖独特,从而把高低杠技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高低杠大回环,不仅是一个高难度动作,而且也是连接其它高难动作所必需掌握的基本动作。例如用大回环技术,可以  相似文献   

6.
单杠是男子体操项目中弹性强、位置高,容易获得较大动力的器械。器械的这些特点,使运动员能有较充裕的空间、时间,完成各种大幅度的回环、高腾空的脱手再握动作、转体和高难度的下法。因此,它也是一个技术和难度发展都较快的项目。在美国沃斯堡第2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单杠前六名选手中就有三名(中国的童非、日本的监物、苏联的特卡切夫)首次使用了单臂大回环,震动了体坛。它不仅打破了过去一向认为做单臂大回环在杠下垂面会因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而脱手的看法,而且很快被许多优秀选手加以发展,创造了许多单臂类的难新动作,这可谓是惊人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前言体操运动的发展日新月异,动作的不断创新、技术的不断改进,对每个从事体操工作的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低杠,作为女子体操中的一个典型项目,其动作技术的发展始终处于一种多变状态。随着动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运动器械本身的改进(如杠距由原来的80-90厘米,增加到120厘米),进入80年代以来,高低杠上出现了许多类似男子单杠项目的动作,例:前后大回环、各类腾越、空翻动作等等。向前大回环就是一个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基本难度动作。目前这  相似文献   

8.
以第42和第4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高低杠决赛运动员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外优秀运动员成套动作的难度、结构和质量等的对比分析,探索伦敦奥运会高低杠比赛前景:成套动作的D分将接近7分,中、外运动员基本持平,继续提升的空间较小。成套动作的结构以难度动作及其连接为特征,可分为:以我国擅长的连续大回环单臂转体与飞行动作的连接,以英国为代表的连续飞行动作的连接和以俄罗斯为主的两两混合连接等三种类型,其中动感十足的欧洲运动员的编排成为被推崇的方向。面对国际裁判的审美变化,中国运动员必须在大回环单臂转体和从低杠换握高杠的飞行动作两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努力提高完成动作的规格标准,才能在伦敦奥运会上继续取得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体操男子单杠的难新动作中出现了单臂大回环的动作,这为单杠的新动作编排和单杠动作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从1979年初开始国家体操集训队先后开始攻克这个难新动作。有的运动员由于初学,未掌握动作要领,在练习三、四次以后每个队员都出现胼胝(老茧)撕脱的现象。由于露出神经末梢非常丰富的真皮,运动员感觉很疼痛,严重地影响练习的顺利进行。如何通过治疗来保证运动员不间断地训练,成为攻克这个难新动作急待解  相似文献   

10.
运用录像解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统计分析第47~49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第14届全运会自由体操、单杠、高低杠和平衡木等项目决赛前8名运动员连接加分动作编排情况,梳理连接加分项目评分规则变化,并探讨竞技体操连接加分动作编排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结果表明:1)东京奥运周期男子自由体操、女子高低杠和女子平衡木项目连接加分与难度分显著相关(P<0.01),单杠项目连接加分与完成分显著相关(P<0.01),女子自由体操项目连接加分与各项得分无显著相关(P>0.05);2)我国自由体操和单杠项目连接加分分值较低,高低杠和平衡木项目连接加分动作编排占优,高难度连接加分动作编排与完成质量有待提升;3)巴黎奥运周期连接加分规则变化促使运动员成套难度技术动作编排朝多元化、多样化趋势发展,单个高难技术动作编排数量增加,运动员完成比赛成套技术动作将更具挑战性、惊险性与观赏性。建议精准把控与应对连接加分规则变化及潜在影响;加强运动员技术难度与动作连接方式多维创新;突出体能训练对于提升动作完成质量与效率的支撑作用;注重技术动作训练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反馈;筑牢赛前竞技状态调...  相似文献   

11.
“单杠单臂大回环转体1080度”在目前还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绝招。早在三年前,马适教练就看准了杨岳山单臂力量好的特点,为他设计了这套具有惊险之类的动作。由于这是个创新之作,经验只有在训练和失败中去摸索。师徒俩每天杠上杠下反复琢磨。偶尔做好一次,就要把刚才的角度、感觉记下来。单臂做大回环,运动员全身的重量将集中在一条胳膊上,肩膀负荷加大,练的次数过多会引起伤病反而欲速而不达,所以要巧练才行。就这样,整整耗费了两年的心血,杨岳山终于攻下了这个高难动作。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八十年代以来,“旋”类空翻、“飞行动作”和“单臂技术”已成为行家们评估队和个人单杠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志。纵观近年的国内外大赛,我国运动员在单臂技术和下法上一直保持着优势,如杨岳山的单臂大回环转体1080°和童非的侧空翻两周转体270°下等。但是,在“飞行动作”方面,无论在难度、幅度和稳定性上,与体操强国相比确有差距。为此,加强这一环节  相似文献   

13.
一、概况七十年代以来,女子高低杠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技术的发展促使器械的改革,高低杠的安装方法仿照了男子单杠的安装方法,两杠间的宽窄范围加大,杠面弹性也增强了。目前有许多男子单杠动作能在高低杠上做了,如分腿支撑向后或向前回环成手倒立、腾身回环经手倒立换成反握手倒立或推手前空翻成悬垂等,已普遍的被运动员所掌握。高低杠的成套动作及其编排水平也都提高了。  相似文献   

14.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体操比赛进一步证明了男子体操动作将继续被运用到女子体操比赛中去,苏联运动员达维多娃在高低杠上所完成的高杠大回环接“特卡切夫腾越”是最好的证明。我国高低杠技术虽然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利用大回环来连接“特卡切夫腾越”这样的高难度动作还很少,在目前的主力队员及替补队员中还没有掌握这个动作。为了使我国高低杠技术发展到更高的水平,有必要及时推广大回环接“特卡切  相似文献   

15.
2.2 连接与编排 2.2.1 高难连接。目前D E,甚至E E多有出现。在1996年单项世锦赛上,白俄罗斯的佩斯库恩在高低杠上完成了两次大回环跳转360°接德尔切夫空翻再接前摆转体180°成低杠手倒立E E D D的高难连接,再加上她加大了下法难度,因此获得了高低杠金牌。 2.2.2 连飞加多。在1996年单项世锦赛上,男子比赛中最多有5个飞行动作的直接连  相似文献   

16.
单杠单臂向后大回环是1979年国际体坛上出现的新型独特动作,它打破了过去认为在单臂大回环通过杠下垂直面时经受不住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而脱手的传统认识,从而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第四届全运会上,我国单杠冠车邹利敏在成套动作中也成功地完成了单臂向后大回环。现在国家集训队的付鲁明已在海绵坑单杠上能完成二臂交换的单臂向后大回环、连续二次单臂问后大回环、单臂向后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体操运动发展的生命线。随着我国竞技体操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急需培养大量的优秀体操运动员,以使中国能持久地立于世界体操运动之巅。笔者运用生物力学简析法,粗略设计了男子单杠单臂侧向分腿大回环动作,仅供同行参考。一、动作要领(图1) 由反握手倒立部位开始,推左(右)  相似文献   

18.
一、研究“大回环”的目的:自沙波什尼柯娃于七七年首创“高杠正握向后大回环”以来,能否掌握“大回环动作,特别是“大回环”类创新高难动作,已成为衡量高低杠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我国体操界不少同志,对待这一创新技术,经历了一个“怀疑——观望——接受”的曲折过程。这一在认识上的失错,使我们在“大回环”类动作的发展上,失去了1—2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单臂大回环在当前国际体操比赛中还没有人在高低杠上完成过。范学英在全国六运会上成功地完成了这个动作,并获得国家体委创新一等奖。她用实践证明了单臂大回环在高低杠上发展的可行性,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通过50格/秒电影图片,结合力学分析的方法,对李月久单杠三周下进行初步的分析,从而找出其主要环节技术上的优缺点。並在此基础上对提高后空翻周转数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供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实践时参考。单杠后空翻三周下是运动员在单杠上用大回环来连接的一种高难下法,目前国内外能完成此动作的人並不多,我国运动员李月久已能在成套动作中质量较高的完成这一下法。团身后空翻三周下,是运动员从单杠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