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章宏法 《青年记者》2009,(22):55-56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不断交汇交合交锋,屡见不鲜的突发事件、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民意沸腾的热点话题往往成为舆论焦点。受众希望媒体揭示真相,解疑释惑,指点迷津,以便更好地认识社会、理解社会、适应社会。这既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又是媒体增强传播力、提高引导力、扩大影响力的发展良机。本文通过对今年以来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重大问题、热点话题的报道的分析,提出社会转型期媒体影响力构建的四大关键词:解渴、解读、解释、解惑。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着微媒体的发展与进步,为公众提供了更先进的信息传播平台。微媒体在为公众提供信息传播渠道的同时,也在随时引导公众参与即时信息互动,增强他们在社会事务中的参与度。尤其是近年来,微媒体在突发事件中为受众提供信息来源,为推动突发事件的进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主要论述微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过程及其作用,并针对提升微媒体公信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媒体怎样应对突发事件越来越备受关注,媒体的传播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重要。电视媒体作为主流传统媒体,发挥传播作用和影响力应对好突发事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热点事件报道与媒体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思想多元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屡见不鲜的突发事件、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民意沸腾的热点话题往往成为舆论焦点。受众希望媒体揭示真相,释疑解惑,指点迷津,以便更好地认识社会、理解社会、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5.
杨棪  候琰婕  张玮 《今传媒》2011,(12):37-38
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一种社会常态,但在突发事件中往往存在一些非常态的传播,比如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等。此时,政府和公众都需要媒体。微博作为后起之秀,已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本文以微博在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中发挥的作用为例,来进一步探讨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杨棪  候琰婕  张玮 《报刊之友》2011,(12):37-38
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一种社会常态,但在突发事件中往往存在一些非常态的传播,比如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等。此时,政府和公众都需要媒体。微博作为后起之秀,已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本文以微博在7·23雨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中发挥的作用为例,来进一步探讨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新闻媒体来说,2008年堪称突发事件报道年。谈突发事件报道,不能孤立地从媒体如何应对来谈,因为突发事件涉及政府、媒体与公众三方。虽然突发事件是媒体受专业本能指引而追逐的重点内容,更是出于媒体社会责任应该关注的热点,但处置突发事件的主体是政府,媒体只是共同应对的合力和途径之一,这就注定其新闻报道活动要受到政府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等公共突发事件给民众的情绪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公共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使得政府和大众媒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媒体是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政府要重视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和功能,并和大众传媒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才能使社会和国家秩序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9.
赵燕 《新闻三昧》2007,(5):34-35
随着社会进步、信息传播手段的更新,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突发事件,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也同时成为媒体更为关注的一个报道领域。  相似文献   

10.
灾难性突发事件,主要是指火灾、水灾,工程交通事故治安刑事等猝发难以预料的重大事件。这些灾难性的突发事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也是媒体十分关注的对象。应当说,每一次灾难性的突发事件,都是人类和社会的不幸。但是人们正是通过这一次次的不幸,这些惨痛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并通过改善技术工程和社会的手段,来避免再次发生同类的灾难性事件。作为沟通公众,传播信息的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如何迅速反应,报道好灾难性的突发事件,不仅反映了一个媒体的整体实力和权威性,也透视出她对公众、对社会的责任感,更…  相似文献   

11.
<正>突发事件以其强大的感官冲击力和社会影响力,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新闻媒体作为受众了解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自然而然也成为关注对象,哪家媒体传递信息真实可信,哪家媒体播报内容及时准确则成为公众在关注突发事件的同时所谈论的主要内容。地方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过程中如何赢得受众,应该是广大媒体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秉持理性,为受众负责是媒体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尤其是媒体工作者在报道突发  相似文献   

12.
空事件也叫突发性危机,主要指由人为或自然因素突然引发的事件,包括恶性事故、人为灾难、自然灾害,涉外事件以及其他敏感事件,具有不可知,危害公众利益、易引发媒体关注等特点.突发事件往往携带规模信息和形象杀伤力,最易触动人们的感应神经,能否及时恰当地报道突发事件的信息,对于社会稳定、政府决策快速有效发挥、及时调动民众参与救灾至关重要.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就传媒在突发事件中的社会功能及其如何发挥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极易引发公众恐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全面剖析导致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触发的多重因果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过程]采用NCA与fsQCA相融合的方法,选取2020—2022年有关新冠疫情的90个网络舆情事件作为研究材料,基于PSR框架的视角,探究了舆论聚合、传播渠道、权威媒体、公众关注、事件热度、时间跨度、危害程度7个前因条件的要素组态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的影响机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单个因素不构成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机制的必要条件,单个因素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的作用是有限的;挖掘出了9种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机制的条件组态,事件热度、权威媒体、公众关注为核心条件;归纳出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机制的三种理论驱动模式,即事件驱动型、权威主导型、公众诉求型。以期提高政府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精度和效率,提高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具有满足公众知情权、维护公共利益、推动社会稳定、政治民主和谐发展等社会意义.地方媒体是当地的舆论中心,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时,最为重要的是要把公众利益放到首位;要给本地民众以希望,要让他们看到光明和温暖.当地媒体要积极争取外地媒体特别是邻近地方兄弟媒体的支持和帮助,除了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支持,更要与他们协商一致,明确目标,共同策划,共同努力,以化解危机,进而展示本地,甚至还可借机赢取品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由于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农业突发事件不断在各种媒体涌现.禽流感、口蹄疫,三鹿奶粉、柑橘大实蝇,干旱、台风等涉农突发事件此起彼伏,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热点. 所谓农业突发事件是指与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消费密切相关、突然发生,造成消费者极大恐慌,危及社会稳定的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人畜共患病、食品安全以及农村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16.
邱金锋 《新闻世界》2008,(11):63-65
今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后,中央电视台及时作出准确、全面、客观的报道,从报道效果来看,中国媒体面对突发事件的政治传播日渐成熟,发挥了较好的媒体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本文系统的分析了央视对汶川地震报道的特点,并阐述了突发事件中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的互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流量资费不断下降,个人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通畅.自媒体时代到来,在此背景下,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传播更加迅速.而突发事件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和社会性等特征,以及其与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更能引起自媒体的兴趣,使其成为自媒体关注的焦点.但是,突发事件中自媒体的无序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广播作为传统主流媒体,要在突发事件中把控"首发效应",锁定"第一现场",做足"正面文章",最大程度地发挥主流媒体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思想多元多变多样的趋势日益明显,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加上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各种思想不断交汇交融交锋,屡见不鲜的突发事件、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民意沸腾的热点话题往往成为舆论焦点.受众热切希望媒体揭示真相、解疑释惑、指点迷津,以便更好地认识社会、理解社会、适应社会.这既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又是媒体增强传播力、提高引导力、增强创收力、扩大影响力的良机.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是一个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的时代,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政府应对、处理突发事件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愈加凸现出来。那么,在政府应对突发事件中,媒体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媒体与突发事件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的目的就是要概述突发事件的基本概念,探讨媒体在突发事件潜在期、突发期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赵喆 《声屏世界》2010,(7):24-24
媒体的品格、公信力、新闻立场、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通常在社会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展现出来。因此,对于突发事件,媒体是否公正客观地报道,对于引导公众的价值判断,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