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何个人要适应其所处的社会,都必须掌握一定的技术规范和社会规范.青少年的规范意识及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受青少年个体的生理心理机能、所受的教育、操作活动和人际交往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尝试对影响青少年规范意识及行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多种因素进行研究,阐述青少年的规范意识及行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探讨当前青少年学生心理教育与辅导工作的意义.文章从不同心理状态下个体的社会行为的特点这个新角度,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社会变动时期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对青个年的心理的影响,深入讨论青少年学生心理教育与辅导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指出当前的青少年心理教育与辅导工作非常必要、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青少年偶像崇拜产生的心理成因有自我认同的需要、心理归属的需要、从众行为的需要等。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特征表现为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冲动性和多样性,崇拜偶像的类型和方式对青少年偶像崇拜分别有着不同的影响。我们应该对青少年进行合理的引导,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极端追星具有诱导青少年逐渐偏离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理想信念塑造等社会风险,已然成为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极端追星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特殊风险行为,与一般追星行为有本质区别。青少年极端追星主要表现为圈层化的组织形式、非理性的消费模式、泛娱乐化的价值态度。从资本逻辑、心理机制、监管治理方面深入剖析极端追星的形成动因及防范路径,以引导和规范青少年的追星行为。  相似文献   

5.
张红薇 《教育探索》2005,(10):87-88
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然而,由于青少年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网络带来的青少年犯罪屡有发生,并呈上升之势、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原因并提出加强教育的策略,对于规范青少年的上网行为,杜绝和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现象.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健康、愉快、成功和幸福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与青少年生活的家庭、集体、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目前,青少年中存在并逐年增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已成为社会的热点.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使教育者成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个性健全、人际关系协调、能适应环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提出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意向,指青少年对待他人和社会的心理态度,包括与人合作、共享、关心人、帮助人、利他、利集体等心理态度。这是培养社会合格公民的重要内容。本调查旨在了解我国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意向特点,揭示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发生发展规律,为道德教育提供实证性资料。  相似文献   

8.
吸毒者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分析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调查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试吸毒者,并将其各项因子分与各类常模青年组比较,结果表明:吸毒行为使吸毒者个体患上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并对毒品产生强大的心理依赖。心理戒毒是戒毒成功的关键。与此同时,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吸毒危害性的认知教育,加强对“问题行为”青少年的关爱。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基础上,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概括出青少年网络行为的时代特征,并对青少年网络行为进行较深层次的心理分析,提出青少年网络行为引导的对策,以期为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引导和规范提供现实借鉴和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以广州市中学生601人为被试,采用"内—外心理控制源量表"和"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量表",探讨广州市中学生心理控制源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不同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控制源影响有显著差异,重点学校学生表现得更内控;(2)青少年心理控制源与社会适应行为显著关系,其中与适应良好行为呈负相关,与适应不良行为呈正相关;(3)青少年心理控制源可以预测社会适应行为,其中对适应良好行为起负向预测作用,对适应不良行为起正向预测作用。研究结论:心理控制源能够影响社会适应行为。  相似文献   

11.
付密轩 《学子》2014,(1):1-1
【正】青少年正处于认知社会时期,易受到外界因素而对行为、心理等受到影响,尤其是家庭环境。家庭与青少年生长息息相关,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异常心理行为。因此,必须要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采取有效的家庭教育,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存在的问题,掌握家庭正确的教育方式,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一、家庭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1....  相似文献   

12.
“网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朋友、对成长、对自我个性以及与异性交往的心理渴求,但是由于“网婚”具有的虚拟性、游戏性、符号性对青少年的道德心理、行为品质和理想人格产生了相当的负面影响,亟需准确的道德评价和伦理导向,引导青少年保持虚拟社会道德和现实社会道德人格的一致,唤醒青少年的“善良意志”,倡导自尊自爱,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同时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也应承担应尽的社会道德责任,引导青少年走出“网婚”的误区。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网婚”现象的伦理考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朋友、对成长、对自我个性以及与异性交往的心理渴求,但是由于"网婚"具有的虚拟性、游戏性、符号性对青少年的道德心理、行为品质和理想人格产生了相当的负面影响,亟需准确的道德评价和伦理导向,引导青少年保持虚拟社会道德和现实社会道德人格的一致,唤醒青少年的"善良意志",倡导自尊自爱,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同时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也应承担应尽的社会道德责任,引导青少年走出"网婚"的误区.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的变革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同其他许多问题一样日益突出。文章从社会文化角度对我国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电脑、互联网给社会带来深刻的变革,同时也对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网吧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重要,与其产生的宗旨大相径庭,对网吧的迷恋使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发生异变,对本人和社会产生很大危害,成为社会、教育、家庭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论述了网吧对青少年的影响及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现实中由于受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客观因素的不良影响,以及青少年自身的因素,一部分青少年形成心理和行为的偏激导致心理失衡,道德低下。其表现为打架斗殴,离家出走,沉迷网吧,生活上追求高档奢侈、盲目崇拜、金钱至上等现象,有的甚至走向犯罪(据统计显示,青少年犯罪呈现出数量上升,年龄偏低的趋势)。这就给家庭、学校、社会敲响了警钟:关注青少年道德品质教育和人生观教育。要落实在各个教育环节,其中学校教育是重要的环节之一。学校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偏差行为被认为是偏离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为家庭、学校、社会带来系列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阻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青少年的心理教育中引入内观疗法,使其在内观过程中体会爱与恩惠,接受生命意义的拷问,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自我认识,自我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小学阶段正是青少年获得知识技能、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但由于诸多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的错位和各种竞争带来的压力,少年儿童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厌学、说谎、自私、任性、焦虑、抑郁、耐挫力差、攻击性强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网络多元文化、暴力网络游戏、网络黄毒等不良因素融和,逐渐形成系统的整体性的不良影响.这些不良影响,经由操作条件反射作用、顺应、模仿与内隐学习等方式使青少年的行为动机、心理表象、社会认知、人格与行为倾向性等产生了恶性质变,最终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提高教育质量、保障义务教育、发挥社会支持作用以及建立良好的网吧业规范是预防青少年因网络诱因导致违法犯罪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自杀意念是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导致自杀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有乐观心理、心理韧性、社会支持等,风险因素有欺凌行为、儿童期情感虐待、留守经历等。学校需要开展心理测评与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危机管理;家庭需要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加强挫折教育;社会需要形成健康的教育氛围,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全面的干预机制,从而减少青少年的自杀意念,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