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你知道吗     
何谓“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常常用到。这“汗青”是什么意思呢?“汗青”是古人制作简册时一道工序的用语。在纸出现之前,人们记事是用竹简。新鲜的竹片不便刻写,又不耐防虫久存。因此,将竹子破开后,将青竹片放到火上烘烤,使其溢出汗汁(水分)而发黄变干,制成竹简。经过这样处理的竹片,刻写上字才能经久,又可防虫蛀。《后汉书·吴祐传》:“(礻灰)(吴祐之父)欲杀青简以写经书。”李贤注:“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更不蠹,谓之杀青,亦谓汗简。”“汗青”即本于此。  相似文献   

2.
书的典故     
书是人类永恒的朋友,它是伴随着文字的出现而产生的。最初人们将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称“甲骨文”,或铸在青铜器上,称“金文”。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或木简上写字。取一根竹杆截成圆筒,再把这些圆筒劈成一条一条的细竹签,这就是“竹简”。新鲜的竹子含有许多水分,容易长虫子或腐烂,所以在书写之前要先把付简放在火上烘干,称“汗青”、“杀青”或“汗简”。后来我们就把“汗青”作为书籍的代称。如“名垂青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最长的竹简有三尺长(约合现在67.5cm长),主要用于书写法律条令和儒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人用毛笔沾墨把文字写在竹木片上。写了字的单个竹片叫简,单个木片叫牍,合称简牍,又统称力简。把简编连起来叫‘策’(册)。简册大约出现在殷商和西周时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古书记载,制竹简先将竹子劈成竹条,刮削平整,因青竹含水份,在火上炙烤后才能书写,称‘杀青’或‘汗简’。经杀青的竹简,不仅可以长期保存,而且便于书写。后来,就把‘汗青’作为书籍的代称。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不朽名句。  相似文献   

4.
一提起“汗青”一词,人们就会想起宋朝大臣、文学家文天祥所作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被世人传诵的佳句中出现了“汗青”二字。这里的“汗青”是指史册的意思。其实,“汗青”一词的本意是指古代在竹简上书写文字。采来的青竹是不易往上写字的,必须用火把青竹板烧得冒出水分后,才容易把字写上去,而且可以防蛀。“杀青”一词源于先秦时代。那时,书大都用竹简(称“简”)、木简(称“牍”)制成。先在简和牍上刻字,接着在它们的一边打孔,然后用丝绳或牛皮带编联起来,形成了形状像“册”字的书。又因为竹竿的表面有…  相似文献   

5.
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常常用到。这“汗青”是什么意思呢?“汗青”是古人制作简册时一道工序的用语。在纸出现之前,人们记事是用竹简。新鲜的竹片不  相似文献   

6.
桑进林 《现代语文》2005,(10):44-4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的一句非常有名的诗 句,其中“汗青”一词代指史册。那么,大家 知道把“史册”称为“汗青”的原因吗? 在造纸技术发明之前,古人大多在简牍和 绢帛上书写。简是竹简,牍是木牍,因原料不 同而叫法不同。简牍在用竹木加工成平面竹条 或木条之前,需经烘烤蒸发水分,才能用于书 写。汉代刘向在《别录》中说:“杀青者,以 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 青,亦谓汗简。”这里的“杀”是除水的意 思。“汗简(青)”中的“汗”是名词的使动用 法,即“使简(青)出汗”。  相似文献   

7.
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已经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我国商代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是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利用竹子的另一项伟大成果是造纸。早在9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1000年。春秋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8.
1.蓟门——北京的别称战国时期,燕国的国都称“蓟”(ji),即今北京。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今德胜门外有土城关,相传古蓟门遗址,亦曰蓟丘。”古诗文中的“蓟门”往往是北京的别称。如北朝北周王褒《燕歌行》:“无复汉地关山  相似文献   

9.
    
“筋”的部首为“竹”。“竹”,《说文》:“冬生草也,象形。”这是—种草本值物。小篆为象形文字,像竹茎与下垂的叶片。竹子为多年生常绿植物,茎杆有节,中空,胎生于冬,到春天茁壮生长,是成长非常快速的一种植物。它一年就可成形成材,用途非常广泛,而且实用,且不易蛀蚀。如最早记载文字的工具之一竹简,吹奏音乐的竹笛,以及日常竹筷、竹椅、竹盘等,后来,又将竹子加工成造纸原料,并作为建筑用材。  相似文献   

10.
南宋敖陶孙的名篇《洗竹简诸公同赋》,“洗竹”二字,时人多有误解。敖诗开首云:“舍东修竹密如栉,一日洗净清风来。”《宋诗鉴赏辞典》的赏析说:“一日,阵雨乍停,修竹苍翠如洗,另有一番明净清新的景象。他们……满心欢喜地观赏着这被洗净的、青翠欲滴的丛竹。”详其文意,明显是将“洗竹”理解为竹子被雨水所洗了。此解美则  相似文献   

11.
竹,贞而不介,弱而不亏。《诗经》中有“瞻彼淇澳,绿竹依依”、“篁篁竹竿,以钓于淇”之句。《礼记》载:“礼之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可见在上古竹子即具有道德上的意义。王国维说:“竹之为物,草木中之有特操者,群居而不倚,虚中而多节,可折不可曲,凌寒霜而不渝其色,……使人观之,其胸廓然而高,渊然而深,冷然而清。其超世之致与不屈之节于君子为近,是以君子取焉。”古诗文中竹子还有很多的别称。《庄子·秋水》中讲“凤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文中的练即是竹子。南朝谢灵运的“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诗中的筱即小竹子。白居易的“几…  相似文献   

12.
1.蓟门——北京的别称 战国时期,燕国的国都称“蓟”(jī),即今北京。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今德胜门外有土城关,相传古蓟门遗址,亦日蓟丘。”古诗文中的“蓟门”往往是北京的别称。如北朝北周王褒《燕歌行》:“无复汉地关山月,唯有漠北蓟门云。”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常称信札为“尺牍”,又称为“函”,而且都以“封”作为量词和数词组合表示信件的多少。发行书籍又称为“出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介绍: 在古代,用木片、竹片(也称竹简)做书写材料的时候,因为竹片宽度有限,不能写完自己所要表达的话,而木片可以在适当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代称趣谈     
桃李——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桃李结果繁多,“桃李满天下”比喻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极多,各地都有。唐朝宰相狄仁杰向武则天推荐了姚崇等数十个人,后来他们都成了当时的名臣。有人赞扬狄仁杰:天下桃李都出在您的门下了!因此后人就用“桃李”代称学生或所荐人才,如说“某某老师桃李满天下”。高足——优秀学生。古代评论马,以高足、中足、低足来判断优劣,高足最好。后来人们以物代人,用“高足”代称优秀学生。汗青——书册,史册。古代在竹简上书写,书写前,将青竹在火上烤,去掉水分。干后的青竹,容易书写而且不易生虫。后来人们用书…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作家的别称,大多是时人或后 人冠于他们的美称或别名,也有少数是作家 自称的。其称谓的依据或缘由,亦多不相 同,且种类繁多,不是这篇短文所能尽数述 及的。这里,我只想分门别类,举例诠释, 权当一枚探路石。 1、以作家所居之地或曾任官某地之名 而称谓的别称。 此类别称在古代最为通用,从汉代至清 代一直沿袭,是各类别称中最多的一种。例 如: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历月份的名称,除了按自然数顺序表示以外,还有许多有趣的别称。譬如:一月别称“正月”、“陬月”、“端月”、“孟春”;二月别称“如月”、“杏月”、“仲春”;三月别称“月”、“桃月”、“季春”;四月别称“余月”、“清和月”、“槐月”、“孟夏”;五月别称“皋月”、“榴月”、“蒲月”、“仲夏”;六月别称“且月”、“荷月”、“伏月”、“季夏”;七月别称“相月”、“巧月”、“霜月”、“孟秋”;八月别称“桂月”“壮月”、“仲秋”;九月别称“玄月”、“菊月”、“季秋”;十月别称“阳月”、“小阳春”、“孟冬”…  相似文献   

17.
卢巧琴 《学语文》2004,(6):46-46
我国古代用于文字载体的材料有许多种,如甲骨、青铜、竹木简牍、帛等。其中简帛的使用时间最长。简指的是竹简和木简,帛指的是绢帛缯绸等丝织品。书于简帛的文字涉及面广泛,为当时社会通用文字的代表,又由于丝织品价格贵,竹子相对便宜,南方又多竹,竹简在南方大受欢迎。  相似文献   

18.
书信的别称     
在词汇丰富的汉语中,书信有不少别称。简:书信亦称书简、小简。因战国至魏晋时曾用一种狭长的,称为“简”的竹片作书写材料。札:古时书信亦作书札,因战国时亦曾用狭长的木片作为书写材料,称之为“札”。  相似文献   

19.
活动目的: 通过到竹林里观察竹子、参观竹制品展览、画竹子、用竹制作玩具等系列活动,让幼儿认识竹子,了解其用途。活动准备: 选择一处竹林(场地较宽些);布置竹制品展览(有竹简高脚、竹制快板、笛子、双响筒、竹编花篮等);竹竿若干根、绘画工具若干、胶水、录音机。  相似文献   

20.
古代的语文学家总结出一套根据语言形式探讨语言意义的方法,值得借鉴。兹联系中学语文教材分述如下。对文。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相对成文称为对文。对文或为反义,如欧阳修《伶官传序》引《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句中“满”与“谦”、“损”与“益”对文反义。或亦为同义,如屈原《涉江》:“忠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