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苏焘 《天中学刊》2011,26(1):101-103
"李白文化现象"意向世界的构筑,折射出传统文化心理图式的动态变化及其内蕴的"道"与"人"的深层矛盾,并成为李白文化现象延续和演进的内在动力。近代社会李白文化现象内涵的新变从侧面透露出传统民族心理结构的现代转型轨迹。与读解传统"李白精神"的当代意义不同,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对现代价值体系中的李白文化现象及其意义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探讨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文化心理重构、文化意识的多元现状和潜在演进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道路的选择深受"尚礼"精神的影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实质上是中国传统的"尚道"——"尚礼"精神的胜利。新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党的自身、对农民的态度、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三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在整个世界文化处在文化转型、文化激变之际,中国保持文化自觉,坚持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显得尤为迫切。恢复"尚礼"精神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从多方面对传统教育理念形成了冲击和挑战,教育理念之转型也是全方位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师本"向"生本"转型,"封闭"向"开放"转型,"静态"向"动态"转型,由此生发的意义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4.
我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传统的哲学精神,影响着中国画艺术形成了主、客统一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似之似"的意象造型方法,构成了中国画形态的基本特征。它强调表现人的主体精神,对客观对象感知的主观性表现,中国画把这种主体精神称之为"意",即"写意"。中国画的写意特性没有必要转型和现代化,它同样能凭藉中国画自性,行不改形把握发展契机,显示其妙不可言的神形风韵与"意象"时空穿透力。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进程中,具有浓重的传统家训文化背景、先进的西方现代精神和强烈的家庭责任感的胡适,提出了"为学"、"合群"、"自立成人"等一系列融合中西教育精髓的教育理念。尤其是他以20世纪初中国家长少有的见识和勇气践行着西方现代教育思想,其中许多经验值得珍视,也有一些教训发人深省。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胡适家训是当下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6.
郑炳凯 《天中学刊》2011,26(1):95-97
辛亥革命是中国走出传统社会的一种方式,它促使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转型: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从"人治"到"法治",从"地域型"和"依附型"到"参与型",从"集权专制"到"民主共和"。  相似文献   

7.
"气韵"这一理念,最初是作为"气"与"韵"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分别独立存在于哲学领域。随后"气韵"从哲学领域被引入艺术领域。"气韵"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气韵"与文学翻译活动同样密不可分。将中国传统艺术的"气韵"理念与文学翻译观相结合,是我国20世纪翻译思想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文学翻译者应努力再现原作"文我为一"的生动气韵。  相似文献   

8.
论高校传统节庆教育的“现代性”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节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物和文化象征,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目前高校开展传统节庆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认识不到位、形式单一、内涵匮乏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在挖掘传统节日的外延和内涵上下功夫,创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内容、拓展教育载体,形成教育特色,实现"现代性"转型,最终促进大学生形成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9.
五四前后是皖籍文人在安徽历史文化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阶段,在中国近现代文化与文学转型过程中扮演了引领与创造的角色。本文将在现代文化转型与"现代性"诉求的总体框架下,立足皖籍文人视角,进一步勾勒皖籍文人多元探索的图谱,同时,进一步挖掘他们遗留的精神资源与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0.
近代报刊作为一股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媒体传播力量,促进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从"封建士大夫到职业作家",由"精英文学"的抒写者到"通俗文学"的提倡者以及从专制禁锢下的"无知者"到封建秩序的"破坏者"等三方面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1.
郑立东 《学子》2013,(8):55-55
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随着科技化生产的普及,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钻研意识坚、动手能力强"的人才,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在《科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了"科学探究"的概念,并强调:"科学教学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进而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根据这一精神,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开展合理有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像"科学家"一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中发现民族精神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恰好解决了大学生群体的自我存在问题、个人和群体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所以是建构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尚礼"精神,西方传统文化精神是"尚力"精神。礼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主体。"力"是唯一将西方文化三要素构成一体并且传承不断的文化精神。"尚礼"精神作为一种传统精神,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重大现实意义。"尚力"文化已经发展到自己的一个高峰时期,它所造成的三大人类危机——环境危机、战争危机和人的精神危机,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因此,21世纪应该是"尚礼"和"尚力"两种文化精神或者说是文化价值观念对立互补的世纪。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专业主义话语是新闻生产与改革实践中不可避免的议题。在公民社会场域中,中国新闻专业主义迷思来自于知识分子文人论政传统、国家宣传模式和市场经济的商业诱惑。掣肘于三者张力的制衡与渗透,当代新闻从业者出现了身份与角色认同的焦虑,新闻"记录论"和"影响论"的论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角色失衡。在社会转型场域中,对社会主导意识的建构是专业主义新的历史使命。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赋权"为"公共性"提供了"混杂式"的传播路径,新闻专业主义的新媒体转型蕴藏着某种希望。  相似文献   

15.
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奥林匹克新理念——"人文奥运"以及"和谐世界、和谐奥运"等,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理念为基础,凝聚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从传统到现代的成果。它从关注人、热爱人、尊重人的角度,提出了"全民奥运、全民健身的战略,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重大发展。中国传统民间游戏——击壤,作为中国体育游戏形成的本源,在深层次上与人文奥运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它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方面,诠释了北京人文奥运的理念,对中国体育和谐文化的构建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体育文化帝国主义"的视角以及"中西体育文化冲突"下的梅山武术传承和发展现状来看,"蛮"是梅山武术的精神要核,梅山武术的"文化悖谬"主要体现为文化传统与现实诉求的矛盾;传统精神与现代价值的差异是梅山武术生存危机的直接导因,社会基础的变迁是梅山武术现代生存危机的根本原因。升华梅山武术的现代精神价值理念,确立对梅山武术文化的认同与适应,重视传统的维系与超越是梅山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天工开物》成书背景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的成功问世不仅归功于作者宋应星较高的学识才华和独特的治学旨趣,还得益于闪现于明代的小众学术思想。它从中国传统"开务成务"的实践精神汲取营养。清以前高度发展的江西经济文化为它的成书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武术,并与中国武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彼此借鉴、共同发展。从儒家的"仁爱"观念,道家的"天人合一"、"无为而治"思想,墨家的"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精神出发,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国武术的深广影响,彰显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弘扬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9.
":气节"在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意义表现为"有志"和"有守"两个方面,即在进取方面志气高远,在退守方面不失节操。弘扬华夏民族血脉深处的气节精神,当着力从高校师德建设开始,并以传统文化教育为药剂和良方。  相似文献   

20.
睿变     
那曾是一次无从选择的"转型"——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着上海重新分配区域职能而展开的空间布局大调整,徐汇区域面积从13.7平方公里激增至54.6平方公里,扩容四倍使南北教育巨大的落差显现于世。以长桥工程为标志,一场酣畅淋漓的改革行动不仅成功突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瓶颈,有效破解了人口出生和人口导入"双高峰"难题,而且为此后全市层面的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和区域步入内涵发展抢占先机,更为经典的是,它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因子注入了徐汇"新机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